首頁>歷史>

今天是立春,一年的頭一個節氣,按照筆者家鄉的傳統,立春之後就是牛年,從立春開始新生的孩子就要屬牛,立春被年長的老人稱為“打春”,小時候不知道為什麼這麼叫,後來才知道這個叫法來自於古代立春節氣“鞭打春牛”的民俗活動。

中華文明是典型的農耕文明,農業自古以來就被各朝代視為立國之本。立春時天氣轉暖,正是春耕開始的好時節,古代官府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勸課農桑”,發展農業。古時朝廷與官府為了勸課農耕,鼓勵農民及時開展春耕,會在立春舉行一系列儀式,皇帝會在這一天親自耕田,各地官府會舉行鞭打春牛的儀式,以提醒農民們春耕開始。

這個習俗的來源於周朝,《周禮·月令》中就有“出土牛以送寒氣”的記載,當時官府會在歲末時,用泥土製作成牛的形狀,用來敬神,目的是希望寒冬趕緊過去,春天早日到來。為什麼要用土製作的牛呢?按照五行學說的解釋,冬季屬水,土能克水,故而用土牛祈神,希望儘早送走嚴冬,而且牛事關農耕,這樣也有祈禱來年豐收的用意,並提示農民們儘快開始準備春耕。

古代立春時,天子會舉行盛大的慶典,親自祭祀青帝,並動手耕田。這一天皇帝會率領文武大臣,嬪妃宗室,身穿青色的服飾,到京城東郊田間祭祀五方天帝之一,春天與百花之神——東方之青帝,迎接春天,稱之為“迎氣”。迎氣之後,便開始“籍田”,皇帝會親自動手,扶起駕好耕牛的犁鏵,象徵性地“耕田”,隨後向圍觀的民眾頒佈春令,督促農民們,一年的春耕已經開始。各地官府也都會在立春這一天,給耕牛披紅掛綠,州官、縣官用五彩布條製作的鞭子抽打,祈禱一年風調雨順,這個儀式就叫做“打春”。

明清時皇帝祭天和耕田的地方改成了先農壇,壇中有“演耕地”一畝三分,算是皇帝的私田,這也是俗語“一畝三分地”的由來。皇帝會換上親耕服,一手持鞭子,一手扶仿古農具“耒耜”,在田中往返三次,把耒耜交給王公,王公耕田五次,尚書、九卿等大臣耕田九次,稱之為“親耕禮”,即使颳風下雨,皇帝也要堅持完成,以示對農耕的重視。明清民間的“打春”儀式,則把真正的耕牛換成了土牛,這也算是恢復古制,呼應周禮,土牛在鞭打中裂成碎片,圍觀的民眾會一擁而上,爭奪土牛的碎片,以祈求好運,古籍記載:“立春鞭牛訖,庶民雜沓,如堵,頃刻間分裂都盡…”

皇帝耕田,官府打春,都是為了顯示重視農業,但古代大多數時候,農民只能掙扎在溫飽線上,苛捐雜稅、土地兼併下,農民不是失去人身自由成為佃農,就是逃亡淪為難民,這種背景下,皇帝耕田不管有多強的儀式感,也只能淪為一種作秀。

18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大明祖訓真就這麼霸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