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貨幣是貝幣,就像這樣。
圖1:貝幣
後來又出現了其它材質的貝幣,比如骨質貝幣。
圖2:骨制貝幣
終於,錢幣發展到了金屬質地,這是歷史的選擇。
圖3:銅製貝幣
這之後,金屬幣延續了2000多年,一枚小銅錢在古代購買力究竟如何?
第一種:漢代五銖
五銖錢自西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開始鑄制,史稱郡國五銖,沿用至隋代,共700多年,是使用時間最長的貨幣。
圖4:漢代五銖錢
公元前113年後,西漢、東漢鑄制五銖錢的部門叫做上林苑,類似今天的造幣局。
根據史料記載,西漢武帝時期,五銖錢的購買力如下。
雞1只——23錢
豬1只——300錢
做一身衣服面布——220錢
做一身衣服絲綢——500錢
糧食1石——500錢
耕牛1只——1800錢
良馬一匹——5000錢
關中地區良田1畝——1萬錢
關中地區豪宅1座——20萬錢
咋樣,有概念了嗎?
五銖錢在漢代購買了還是很牛✘的,基本上腰纏百貫就能算箇中產家庭。
第二種:乾隆通寶
乾隆通寶自清·乾隆1736年開始鑄制,是為康乾盛世的主力幣種,選擇它進行對比,也是很有代表性。
圖5:乾隆通寶
在清代乾隆朝,乾隆通寶的購買力大致如下。
雞1只——約150錢
豬1只——約6000錢
做一身衣服面布——800錢
做一身衣服絲綢——約5000錢
糧食1石——600錢
耕牛1只——1萬錢
良馬一匹——約5萬錢
江浙地區良田1畝——40萬錢
直隸地區豪宅1座——沒找到幾錄,按地價估計約150-200萬錢
透過兩種錢的對比,我們看到乾隆通寶明顯貶值,經濟總量大了,貨幣存在超發。
最後再介紹一下古代貨幣怎麼攜帶
在清代,估計沒有哪個人帶銅錢去買地,1000個一貫,帶100貫,沒人扛得動。
因此,買大物件用的銀子,買生活日用品則用銅錢。
圖6:銅錢一貫(1000文)
這也是兩種銅錢現在不值錢的原因,普品小平錢僅幾塊錢,未來升值也不會太大,不過作為基礎學習資料,還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