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軍事著作《孫子兵法》開篇有一段為人熟知的話:“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這段話清楚地說明了,在一個國家的興衰存亡的問題上,軍事問題往往具有極端的重要性。中國古代的王朝眾多,其衰亡的原因也不盡相同,但是,軍事力量的衰落往往都是極為重要的因素。本篇我們就講一講大唐帝國衰落的真正原因。

北京軍博古代戰爭館入口處的孫子名言

成也府兵,敗也府兵!大唐帝國衰落的原因何在?

提到唐朝,中國人總是非常驕傲和自豪的,所謂‘強漢盛唐”,唐朝的強盛是全面的,不僅文化.上輝煌燦爛,經濟上繁榮富庶,軍事上也是武功赫赫,疆域遼闊,威震四方。但是,如此輝煌的大唐帝國,為何在“安史之亂“後迅速從輝煌的巔峰跌落下來,以至於之後一百多年再沒有復興,最後走向了藩鎮割據、四分五裂的結局呢?這其中的原因當然是很多的,但其中極為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唐朝軍事制度的崩壞,以及因此導致的中央政府對軍事力量的失控。

唐朝軍事力量的興衰,直接決定了唐王朝的興衰

說到唐朝的軍事制度,自然繞不過府兵制的話題。《新唐書》有云:“惟唐立府兵之制,頗有足稱焉。”似乎唐朝的府兵制頗有可稱道之處。那麼,到底什麼是府兵制呢?府兵制又是怎樣一種軍事制度呢?咱們就要發揮“刨根問底攔不住"的精神,往唐朝的祖墳”.上刨了。府兵制最早是南北朝時北周創立的一種軍事制度。當時的北方,北周和北齊對峙,北齊軍隊主要由驍勇善戰的鮮卑人組成,而北周境內鮮卑人少,軍事上明顯幹不過北齊。為了擴大兵源,北周把統治下的漢人百姓中的勇武之士編入二十四個“開府”(即軍區),由國家授給土地,平常種地,免除賦稅和徭役,農閒接受軍事訓練,戰時則集中起來,發給武器裝備,根據事先制定好的編制組成軍隊出征,戰事結束則解散回家。這種兵民合一的制度大大擴大了北周的兵源, 使其在軍事力量上最終超過了北齊,進而統一了北方, 為隋朝最後統一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北周時期的墓葬壁畫,反映了徵發府兵的情景

隋朝建立以後,把北周的府兵制也繼承了過來,並且進一步加以擴大。按照隋朝制度,所有百姓成年後都由國家授給土地,每年向國家繳納糧食和絲織品作為賦稅,這就是均田制和租庸調製。而國家則在戰時在百姓中按照一定比例徵發府兵,府兵的糧秣物資由自己承擔,但同時國家也在徵發期間免除被徵發人的一切賦稅。本來這套制度既保證了國家有兵可用,又能照顧到百姓利益,也算不錯。結果到了隋煬帝時期,一邊三徵高句麗,一邊開拓西域,一邊開大運河,一邊建東都城,徵發百姓無休無止,老百姓沒法種地,國家也沒了稅收,最終隋朝徹底崩盤,被唐朝取代。

描繪高句麗重騎兵追殺隋軍情景的高句麗壁畫

唐朝建立之後,雖然繼續搞府兵制,但吸取了隋朝的教訓,不窮兵黷武,不好大喜功,讓老百姓能夠喘口氣。唐太宗貞觀年間,確定全國分為六百四十三個軍府,又根據人口多少將軍府分為上中下三等,上等軍府定額一千二百名士兵,中等軍府定額一千名士兵,下等軍府定額八百名士兵。 然後在軍府所轄人口中,再根據一定的比例選拔勇武之人為府兵。按唐初的原則,府兵的個人裝備(包括弓箭、橫刀、軍裝、行軍裝具等)和糧秣物資都要自備,所以一般是選擇家中財力較強的人充當府兵,這樣有助於減輕貧苦農民的負擔,也能保證府兵的質量。被選拔為府兵的人有免除賦稅和徭役的福利,但是要終身服役,一直從二十歲服役到六十歲才退役。如果府兵在戰鬥中立下軍功,將獲得各種封賞,包括賜予官職。同時,府兵還可以輪流充當“宿衛"部隊,也就是拱衛皇帝的近衛軍,身穿精良的鎧甲,守衛長安宮城, 這也是一大榮耀。正因為政策合理,又有激勵機制,所以唐初的府兵制效果很不錯,既能調動起府兵的積極性,使唐朝的軍事力量足以拱衛邊疆,又不至於使百姓負擔過重,可謂兩全其美。

唐墓壁畫中描繪的擔任宿衛部隊的府兵形象

府兵制的另一大優勢,就是保證了中央對於軍權的掌握。按唐朝的制度,每當有戰事發生的時候,被徵發的軍府就根據皇帝下發的魚符進行動員,把府兵按火、隊、旅、團的建制編成軍隊,交給朝廷指定的將領。戰事結束後,將領回朝交還魚符,被徵發的府兵則回家解散。這樣一來, 將領無法長期掌握軍隊,從而避免了藩鎮化的傾向。所以這一套制度可謂是設計得十分嚴密,為唐初的天下大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唐朝用於徵發府兵的憑證一魚符

但是,隨著唐帝國疆土的不斷擴張,戰爭規模的不斷擴大,問題開始出現了。首要的問題就是土地問題。唐朝的土地兼併從唐初之後就日益嚴重。皇親貴族、勳貴、大臣兼併土地的現象更是屢禁不止。例如, 唐太宗年間,澤州前刺史張長貴、趙士達“並佔境內膏腴之田數十頃”;唐高宗時期,富商鄒鳳熾“邸店園宅,遍滿海內”;唐玄宗的姑媽太平公主更是“田園遍於近甸膏腴”。大量土地都變成了權貴富豪佔有的私人土地,國家掌握的土地越來越少,能分配給百姓的土地也就越來越少。唐初的時候本有規定,府兵出征,如果立有戰功,國家就會賜予勳田”,歸個人所有。如果府兵戰死沙場,其所授之田就歸其子孫所有,不用交還國家。這本是府兵制中的重要激勵機制,結果因為朝廷掌握的土地越來越少,這個激勵機制逐漸就成了一紙空文,府兵的積極性自然也就不會那麼高了。

反映唐代貴族奢靡生活的壁畫,其背後是土地兼併的愈演愈烈

其次,隨著唐朝不斷的開疆拓土,征戰的範圍越來越大,府兵的負擔也越來越重。比如開拓西域的戰爭,需要遠征萬里,被徵發的府兵基本上三年五載回不了家,家裡沒了壯勞力,地都沒法種,一家老小生存都成了問題。正如杜甫在《兵車行》中所描述的那樣:僅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張小敬出征數年,回家一看,一家老小都已餓死,這個情節正是所謂'盛唐”時期被徵發的府兵們悲慘境況的真實寫照。自己在前方流血,妻兒在家裡餓死,這種狀況下士兵若還士氣旺盛那就真有鬼了。

油畫《兵車行》,反映了被徵發的府兵與家人生離死別的悲慘情景

除了負擔沉重,被徵發的府兵的高死亡率也是打擊土氣的一大重要因素。現在的人說起唐朝,基本都是“大唐天下無敵”的調子,而實際上,即便是所謂“盛唐”時期,唐朝對周邊各族戰爭的失敗率也是非常高的,而且一個敗仗下來往往是損失兵員極其慘重。例如唐高宗時期對吐蕃的大非川之戰,五萬唐軍全軍覆沒;武則天時期討伐契丹,前後兩次大規模出征都被打得全軍覆沒,死者數萬人;唐玄宗時期兩次進攻南詔,結果都慘敗而歸,唐軍損失不下二十萬人。死亡率如此之高,自然也讓府兵們計程車氣受到了沉重打擊。

唐軍在作戰中經常傷亡慘重,造成了府兵士氣的低落

從隋朝和唐初的經驗看,府兵制要維持下去,關鍵在於兩點,即有足夠的土地分配和有限度的徵發。現在唐朝這兩點都做不到,府兵制當然也就無法維持了。府兵計程車氣越來越低落,戰鬥力也越來越差,逃避兵役的人越來越多,甚至不惜以自殘來逃避徵發的人也不在少數。這種情況下,唐帝國要維持己有的巨大盤子,要抗衡周邊強悍的各族,只能改變軍制了。唐玄宗天寶年間,府兵制正式宣告終結,募兵制取而代之,朝廷透過發放軍餉的方式招募士兵,使之脫離農業勞動,成為專職訓練和作戰的專業士兵。同時,為了加強將領的指揮能力,又實行了節度使制度。

之前唐朝的將領,都是有了戰事臨時接受任命,打完仗以後再交還兵權,這樣做可以防止將領長期掌握軍隊,但是弊病也很明顯,當對手過於強悍時,很容易造成兵將脫節、指揮失靈的局面。實行節度使制度以後,邊疆的將領長期出任節度使,長期掌握一支軍隊,這樣主將能夠更加了解自己的部隊、控制自己的部隊,作戰中也能更有效地進行指揮。

18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秦朝覆滅,50萬大軍按兵不動,隔岸觀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