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什麼都是有規定的。直到東漢末年,“服”還不是一個可以單獨拿出來說的事兒,“以冠統服,由服及人”,講究的是“先冠後服”,簡單點來說,就是你穿啥衣服跟你戴什麼帽子是相關的。
東漢以後,冠服的敘述模式又逐漸向“由人及服”變遷,一般是先羅列人員的等級類別,再說他應該穿啥衣服。也就是說,“穿什麼”變成了等級的象徵,你的地位決定了你穿什麼。
這一點針對女性尤是。從《後漢書》到《明史》,大部分的史料典籍一旦涉及到女性,基本都是先對眾女性進行一個分等,再按照品位高低,一一敘述各人的冠服。
如《舊唐書》中載:“皇后服有褘衣、鞠衣、鈿釵禮衣三等……皇太子妃服,首飾花九樹……內外命婦服花釵”。
各人有各人的標準,都有定製。看上去花枝招展的一身,實際上按照標準,同一等級的都差不多。很多宮鬥劇裡某妃子一眼就看出另一妃子簪了個特別的簪子,戴了個獨特的步搖,怎麼就那麼眼睛雪亮呢?因為她們的穿戴都差不多,哪兒有個不一樣的自然一眼就看出來了。
按照等級劃分服飾標準,在中世紀是常態。中世紀通常指從公元前476年至公元1453年的歷史階段,歷時約1000年,這一時期,中國先後歷經南北朝、隋朝、唐朝、宋朝(遼、金、西夏)、元朝和明朝。不是所有的朝代都是中世紀。
那麼中世紀的穿衣搭配有什麼講究嗎?當然有啊,而且基本是固定的。舉一個不嫌囉嗦的例子,比如《宋史·輿服志》中規定:后妃之禮服有五種,分別為褘衣、朱衣、禮衣、褕翟和鞠衣。前四者為後、妃在受冊、朝謁場合服用的禮服,鞠衣為后妃、皇太子妃從事蠶事時服用的禮服。其服飾的基本配伍有中單、綬、大帶、蔽膝、襪、舄,與皇帝、諸臣的祭服朝服搭配較為一致。
宋朝的常服基本上是大袖、長裙、背子的搭配形式,這與唐代就不一樣了。唐代女裝的基本穿著是三件套:裙、衫、帔。
你會發現有一怪現象,大部分古裝電視劇裡(當然除了清宮劇)。宮妃與命婦穿的衣服大多是低胸裝,露出全部鎖骨和半隻胸,讓人不禁心生懷疑。
那麼古代的女人真的可以穿低胸裝嗎?真的可以。事情是這樣的,在唐永泰公主墓東壁的壁畫上,出現了一個袒胸露臂的唐代女子形象,該女子梳高髻、半露酥胸、肩披紅帛,上著黃色窄袖短衫、下著綠色曳地長裙、腰垂紅色腰帶,所謂“粉胸半掩疑暗雪”,說的就是這幅場景。
是所有女人都必須露胸嗎?當然不是。那麼是誰都可以露嗎?在唐朝可能是的。這種低胸服飾被稱為“袒領”,領口開得很低,早期只在宮廷嬪妃、歌舞伎者間流行,後來豪門貴婦也開始穿這種領形的衣服,從唐墓門石刻畫和大量陶製女俑來看,袒領服飾的流行或許已經遍及黎庶,但這只是猜想。有學者認為,唐代權貴女子可以露胸,如永泰公主,歌女可以裸胸,為的是取悅主人。至於平民百姓家的女子,則是不許半裸胸的。
這種低胸裝與西方的晚禮服很像,是中世紀的全球時尚吧?不算是。西方這種服飾出現在中世紀晚期。唐朝的袒領禮服出現在10世紀之前,而西方的袒領晚禮服則是要到14、15世紀才出現。在《巨人傳》之前的西方文學作品中還不大見得到低胸裝。
據《羞恥心的文化史》一書記載,15世紀宗教改革家楊·胡斯指出“由於女人穿著脖頸大開特開的服裝,所以任何一個人都能直接看到她們閃爍光輝的肌膚直至裸露的半個乳房。”15世紀他們才開始指責,這事兒早在四五百年前的唐代就已經屢見不鮮了。
那麼這種低胸常服和當代的晚禮服有什麼不同嗎?最大的不同是不能露肩膀和背部。即便在唐朝,女子的低胸裝也是不準露出肩膀和後背的,而且穿著低胸裝必須搭配一種叫做“半臂”的內衣。
所以說,從唐代才開始,女子才能穿低胸裝,至於唐以前的衣服,一般來講是不開低領的。就這一點而言,很多影視劇中的服化可能都值得商榷。
(《上陽賦》中常常穿著低胸裝的王儇)
唐朝以後,女子是不是都穿低領常服呢?不完全是。唐朝之後女子們雖然也穿袒領服飾,但相比較而言,圓領、交領更為常見。尤其是宋明理學發展起來以後,連歌舞伎女是否著袒領也需要按照舞蹈型別來安排,一般達官顯貴家的女子是不穿袒領的。即便穿著袒領,也會加以遮擋和裝飾。
那麼領口這個地方,有什麼新講究了嗎?自然是有的。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中國古代講究“女為悅己者容”,有研究顯示,正常男性在打量一個女人時,他的目光實際上只能關照到女人身體的三分之一,也就是到胸部為止。至於細腰、長腿的觀察,基本上已經是出於情色的考慮了。同時因為與胸部相連,領口,成為女性服飾重點著力的地方。
既然不能露,自然就得裝。比如宋朝時“領”就成為一種單獨裝飾。《武林舊事》“乾淳奉親”條曾記載賞賜物品有“珠翠芙容緣領一副”,“領”已經作為一件單獨的物品被賞賜了。典籍中的“翠領衣”、“刺繡領衣”、“畫領衣”也都是以領作為分類基礎的服飾。
以及,突然就結尾了,驚喜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