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公與楚霸王相交戰多年,兩方實力開始懸殊,前者從弱到強逐步到後來居上。劉邦稱帝后,問各路諸侯,為何我劉邦能勝,而項羽敗?有人答:劉公傲慢辱人,項羽愛戴部下,然而,當取得一定戰果後,你能根據戰功大小合理分配,而項羽嫉賢妒能,取得戰果後,不能合理分配,根據關係遠近來分配。劉邦回答:你們知其一,不知其二。我劉邦論帶兵打仗,我不如韓信,論運籌帷幄,我不如韓信,論奇計良謀,我不如陳平。而我能將其為我所用,所以得天下也。
沛公劉邦
在當時激戰的社會形態下,看到了幾點人性:
1、人人多怕死。很多的諸侯,往往在頃刻之間就倒戈相向。今日秦軍大勝,就依附秦軍,明日楚軍勝利,就聽項梁、項羽指揮,後日,漢軍戰勝,就歸漢軍。只要找到合理的利益,進行遊說,就可以取得。從這個方面來講,同人性的遊說文官——外交家,所使用的唇舌之劍,一定不比刀槍差。
2、項羽雖然善於打仗,卻以威服人,所到之處,燒殺擄掠,丟失了民心。民眾敢怒不敢言。項羽聽命與宋義,但是一怒之下,取其人頭,獲得絕對指揮權。得益於他的狹隘的見識,不懂得識人,用人。
3、范增伴君如伴虎,當他發現項羽對他起心思之後,他就說服願意去官為民,他深深的懂得,處境危險。
4、劉邦在關鍵時刻,能將呂后及孩子推下車,而自己逃命,說明這個人,在關鍵的時候,很小人。小人雖小,卻能長壽,能走的遠。這難以解釋,可能是不拘一格,將約束世俗的條條框框踢出去,不拘小節。這一點,在最初,他作為亭長,嘴上吆喝“賀萬錢”,實際上卻一分沒有,這也不難看出這個人,不是中規中矩之人,他擅長戲弄別人,又好酒好色,可以說是缺點十足,但是在後期為做起義軍首領時,能嚴格約束,更是能採納高人意見,實屬難得。
歷史長河,人生何其短暫。茫茫世界,多數人平淡如螻蟻。然而,每個人又都是人類的一份子,將王帝相也不過如此。透過這些歷史故事,能給自己一些感悟,一點收穫,也是一種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