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0世紀,一個法國小女孩懷裡抱著一隻法棍麵包站立在街頭。
提起法國的象徵,許多人會想到埃菲爾鐵塔,或者是凱旋門。其實在廣大法國人的心目中,同樣可以代表自己的國家的,是一種再普通不過的麵包。這種麵包被稱之為“法棍麵包”(法語:baguette),在中文裡,它是“法式長棍麵包”的簡稱,法語的原意則是“魔杖”“指揮棒”或“棍子”。很顯然,它的名稱來自於它細長的外形。
【圖2】20世紀,一個法國小男孩懷裡抱著四根法棍麵包,路過一處販賣鮮花的推車時,禁不住看了幾眼。
法棍麵包的配方很簡單,1993年,法國政府甚至專門出臺了一項《法國麵包法》,其中明文規定:傳統的法棍麵包只能使用麵粉、水、鹽和酵母四種基本原料。不得新增任何新增劑。它必須在製作現場進行混合、揉制、發酵和烘烤,而不能冷凍。它的大小並沒有統一的規定,但其直徑一般在5-6釐米之間,長度通常在65釐米左右。
【圖3】20世紀,一男一女兩個法國小朋友正站在街頭,共同握著一根法棍麵包。
對於法國人來說,麵包是他們的主食,一日三餐必不可少。這就像我們中國人每頓飯必吃饅頭或米飯一樣。放眼全世界,如果法國人宣稱,自己對面包的熱愛處於第二位,那就沒有哪個國家敢稱第一了。而在種類繁多的麵包中,法國人最愛的,毫無疑問是法棍麵包。它就是法國麵包界當仁不讓的“扛把子”。
【圖4】20世紀,一名小男孩胳膊下夾著一根法棍麵包,正沿著道路飛奔。他的臉上洋溢著笑容,似乎正急著趕回家享用自己的美食。
如果你在清晨漫步在法國的街頭,你就會看到每個麵包房前都排著長長的隊伍。法國人早起去買根法棍麵包,就像我們北方人早起去買油條,或者南方人去買小籠包一樣普遍。這已經成了法國人的第二天性,成了他們的一種生活方式。據說,法國人每秒鐘要消耗掉320個法棍麵包——平均每人每天要吃掉半個,每年累計就是100億個。
【圖5】20世紀,一個法國小男孩懷裡抱著四根法棍麵包,小女孩則在一旁對著鏡頭做著鬼臉兒。
關於法棍麵包的起源眾說紛紜,有人說它是維也納人發明的,後來傳入了法國。還有人說,法棍麵包的發明與拿破崙有關。當初法軍將麵包當作軍糧,為了便於行軍時攜帶,拿破崙就命人將麵包製成了標準的長條形,從而能夠讓士兵們更方便地放入到他們制服的一個口袋中。
【圖6】20世紀,四個法國小朋友正聚在一起開心地交談著,一個小朋友背對著鏡頭,雙手背在後面,緊握著一根巨大的法棍麵包。
還有一種傳說比較有意思。據說,當初法國的地鐵工人經常聚眾鬥毆,吃飯時使用的餐刀就成了他們傷人的武器。管理人員就想出了一個主意,他們命令廚師把麵包做成長條形,從而更容易撕碎,在吃的時候就不用餐刀來切了。地鐵工人們從此就不得攜帶餐刀進入工地了,法棍麵包取而代之,成了他們打架的武器。
【圖7】一個法國小女孩右手抱著一根法棍麵包站立在街頭,側著頭遙望著遠方,那神情看上去就像是一個驕傲的小公主。
還有人認為,法棍麵包的誕生與法國大革命息息相關。當時,缺少麵包是巴黎人民的主要抱怨,它在推翻君主制中起了很大作用。麵包是法國飲食的支柱,當時貴族們吃的是上等的白色麵包,而普通民眾吃的卻是難以下嚥的黑麵包。在革命勝利後,確保每個人都能夠享有高質量的日常麵包,已經成了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1793年,國民大會制定了一項法律,其中規定:不得再為富人做小麥麵包,而為窮人做麩皮麵包。一種象徵著眾生平等的麵包應運而生,它就是法棍麵包。
【圖8】一個法國小男孩揹著一個瓶子,裡面裝的應該是牛奶,懷裡抱著一根法棍麵包,正準備穿過一處十字路口。
對於中國人來說,孩子大了,能幫助大人做點兒事了,我們通常會說,我們家孩子都能打醬油了。而在法國,他們肯定會說,我們家孩子都能去買法棍麵包了。從歷史上流傳下來的這些老照片來看,當時的法國孩子的確以替大人們去買法棍麵包為樂。如今,身披長長的風衣,穿著絲襪和高跟鞋的法國女人,手裡提著一個牛皮紙袋,裡面裝著長長的法棍麵包,款款走在街頭,已經成了法國街頭的靚麗風景。
【圖9】20世紀,一名法國小男孩一邊抱著一根法棍麵包,一邊低頭數著手裡找回的零錢。
自從1993年法國出臺《法國麵包法》之後,巴黎就開始舉辦每年一屆的“最佳法棍麵包”大獎賽,每次比賽有大約200名優秀的麵包師參賽,參賽者所製作出來的麵包,不但要符合一定的長度和重量標準,還要由評審團從外觀、烘烤、香味、味道和麵包屑這五個方面進行評判,最終的獲勝者不但能贏得4000歐元的獎金和巨大的聲望,而且可以為法國總統提供這一年日常食用的麵包。
【圖10】20世紀,一個法國小男孩抱著兩根巨大的法棍麵包望著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