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戰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繼春秋時期之後的大變革時期。經過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奠定了戰國七雄的格局。 公元前221年,秦國滅齊國,統一六國,標誌著戰國時代的結束。

戰國是中國的農業、紡織業、思想、科技、軍事和政治發展的黃金時期。與此同時,圖強求存的各諸侯國展開了許多舉世聞名的變法和改革,如吳起商鞅的變法圖強,而在兼併戰爭過程中,如張儀、蘇秦的縱橫捭闔,廉頗、李牧的戰場爭鋒,春申君、孟嘗君、信陵君、平原君的政治斡旋……諸如此類,不勝列舉,湧現出了大量為後世傳誦的成語和典故。在統一中國的過程中,正經歷著封建社會取代奴隸社會的劃時代的變革。

戰國七雄:東南西北上中下,齊楚秦燕趙魏韓。

(1)齊威王

(?一前320)戰國時齊國國君。公元前356—前320年在位。田氏,名嬰齊。齊桓公田午之子。初好淫樂,委政卿大夫,致朝政荒怠,諸侯並侵。後起而圖治,賞罰分明。賞即墨大夫,烹阿大夫。先後任鄒忌、田嬰為相,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虛心納諫,國力漸強。繼其父桓公在國都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稷門外廣置學館,招攬文士,議論政治,倡導仁義,率諸侯朝周。齊威王七年(前350),擴建長城。十六年,大敗魏軍於馬陵(今河南範縣西南,一說今河北大名東南),迫使魏惠王於前334年到徐州(今山東滕州東南)朝見,互尊為王,周天子致文武胙,戰國諸侯稱王(楚除外)自此始。

(2)鄒忌

鄒忌又作騶忌、騶忌子。戰國時人。齊國相。事田齊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諷喻善諫見稱。

齊威王繼位後,不治朝事,委政卿大夫,諸侯並伐。他入諷威王,喻以妻妾親私與琴音清濁、和諧,使威王納諫。威王乃下令群臣吏民,有能面指王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者受中賞,能謗議於市朝聞於王之耳者受下賞。他以此得威王賞識,被任為相。後封於下邳(今江蘇睢寧北),號成侯。主張選賢任官,修訂法律,以監督清除奸吏。後與田忌不睦,迫使田忌出奔。約死於宣王初年。

(3)田忌

又作田期、田期思、田臣思、陳忌、陳臣思。因封于徐州(今山東滕州東南),又稱徐州子期。戰國初齊將。曾向齊威王推薦孫臏為軍師。

齊威王四年(前353),魏將龐涓圍趙都邯鄲(今屬河北),他率軍救趙,從孫臏圍魏救趙之計,率師直趨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迫使龐涓回師自救,在桂陵(今河南長垣西北)大敗之。十六年,復以孫臏為軍師與田嬰等在馬陵(今河北大名東南,一說今河南範縣西南)大破魏軍,俘太子申,魏將龐涓自殺。後與齊相鄒忌不和,被誣欲謀反,一度奔楚,楚封之於江南。

(4)孫臏

(約前378—前310)戰國齊國阿(今山東陽穀東北)人。孫武之後。

曾與龐涓同學兵法,後涓為魏惠王將軍,恐其賢於己,誑其入魏,處以刖刑而黥之,使其不得用於世。孫臏求救於齊國使節,被秘密送到齊國。齊將田忌善待之,七問兵法;齊威王亦九問兵法,任為軍師。先後於齊威王四年(前353)、十六年兩次設計大敗魏軍於桂陵(今河南長垣西南)和馬陵(今河北大名東南,一說今河南範縣西南,近來又有學者考證為山東郯城縣馬陵山地區)。兵法思想主張:“內得其民之心,外知敵之情。”《漢書·藝文志》兵權謀家著錄有《孫臏兵法》八十九篇,圖四卷,已佚。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竹簡,其中《孫臏兵法》經整理得《擒龐涓》《威王問》等三十篇。

(5)孟嘗君

即田文。又稱文子、薛文、薛公。戰國時齊國人。靖郭君田嬰子。後得父賞識令主持家務,廣羅賓客,名聲聞於諸侯。

父死襲封於薛(今山東滕州南)。食客數千人,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乃至雞鳴狗盜之徒,無貧貴賤,皆招致之。齊湣王時,任齊相,採取遠交近攻策略,聯合韓、魏攻楚、燕。齊湣王七年 (前294)因田甲叛亂事出奔魏,任魏相,發兵聯合燕、趙攻齊。齊襄王繼位後,他居薛,中立於諸侯,無所屬。死後諸子爭立。齊、魏共滅薛,絕嗣無後。或傳一度入秦為相,遭讒被囚,賴其賓客盜狐白裘以賂秦昭王幸姬,才得以出關逃回。

(6)田單

戰國時齊國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人。國君遠支宗族。初為臨淄市掾。

齊湣王十七年(前284),燕將樂毅伐齊,連下七十餘城,破國都臨淄,湣王出奔。他東走安平(今山東淄博東北)。安平失陷,又與其宗族退保即墨(今山東平度東南)。即墨大夫戰死,被推為將軍,堅守即墨,燕軍不能下。齊襄王五年(前279)用反間計,使燕惠王用騎劫代樂毅為將。騎劫虐殺齊降卒,激起齊人強烈反抗。他使老弱登城守望,又派人向燕軍詐降,迷惑燕軍。繼用火牛陣大敗燕軍,殺騎劫,盡復所失之城。被齊襄王任為相,封安平君。襄王卒,入趙為將,曾率軍攻燕。後任趙相,封平都君。

(7)吳起

(?一前381)戰國時衛國左氏(今山東定陶西)人。少時家累千金,遊仕不遂,遂破其家。曾學於曾子,繼學兵法。

初事魯君,殺妻以求將,魯君疑之,遂入魏為將。魏文侯以其善用兵,能得士心,任為西河守,甚有名聲。魏武侯時因遭大臣王錯排擠,去魏之楚。楚在戰國初期版圖最大,但政治腐敗,經濟落後,國力不強。楚悼王十一年(前391),三晉攻楚,楚軍連敗,楚畏三晉,厚禮賂秦,得與三晉和。楚悼王圖強,任之為宛(今河南南陽)守,旋擢令尹,主持變法。明法申令,要在強兵。其主要內容為:廢除貴族世卿世祿制,對已傳三代之封君,取消爵祿,降為平民;徙貴族於邊境,以實廣虛之地;裁減冗官,選賢任能;削減官吏祿秩,厚賞選練之士。變法促進楚國富強,使楚南收揚越,取得蒼梧(今廣西西北角);北並陳、蔡,卻三晉,西伐秦,威震諸侯。楚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亂,他被殺。《漢書·藝文志》兵權謀家著錄《吳起》四十八篇,已佚。今存《吳子》六篇,系後人所編。

(8)春申君

(?一前238)即黃歇。戰國時楚國人。楚考烈王時封君。一說為楚頃襄王弟。頃襄王時為左徒。

與太子完入質於秦,頃襄王病危時,用計使太子完喬裝出關返楚。頃襄王卒,太子完立,是為楚考烈王,以他為令尹,賜給淮北地十二縣,號春申君。後改封於吳(今江蘇蘇州)。與齊孟嘗君、趙平原君、魏信陵君並稱“四公子”,有食客三千人,其上客皆躡珠履。考烈王六年(前257),率兵救趙邯鄲之圍,七年,北伐滅魯。二十二年,楚從陳(今河南淮陽)徙都壽春(今安徽壽縣西南),他就封於吳而執楚國政。考烈王卒,他為李園伏兵刺殺。

(9)屈原

(前339一約前278)戰國時楚國人,名平,字原。又名正則,字靈均。楚國貴族。為楚懷王左徒、三閭大夫。

博聞強志,嫻於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為人正道直行,主張明法度,任賢能,圖謀富強,聯齊抗秦。又奉命草擬憲令,深得懷王信任。後因上官大夫進讒,被懷王疏遠,憂愁幽思而作《離騷》,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曾勸諫懷王勿冒險入秦,懷王不聽,聽信子蘭之言,入秦被扣留而死。頃襄王立,復遭令尹子蘭、上官大夫讒毀,被謫放江南。至於江邊,披髮行吟澤泮。所作詩篇,吸收民間文學素材,融合神話傳說,創造出騷體這一詩的新形式,對後世文學影響很大。後因感傷楚國被秦攻破,國都失守,無力挽救,投汨羅江而死。《漢書·藝文志》著錄《屈原賦》二十五篇,已佚。作品保存於劉向輯集的《楚辭》中。

(10)趙武靈王

(?一前295)戰國時趙國國君。名雍。諡武靈。趙肅侯之子。公元前325—前299年在位。

武靈王十九年(前307),改革軍事,行胡服騎射,以防禦遊牧部族進攻。後五年,又命將軍、大夫、嫡子、代吏均胡服,國勢漸強。曾陸續攻滅中山國,破林胡、樓煩,擴地北至燕、代,西至雲中(治今內蒙古呼和浩特西南)、九原(治今內蒙古包頭西北)。二十七年,傳位於少子何,是為趙惠文王。自號主父,封其長子公子章為代安陽君,使田不禮相之。後公子章因不服其弟為王,與田不禮作亂。公子成(武靈王之弟)與李兌起兵鎮壓,章敗逃至主父處,成與兌遂圍主父所居沙丘宮,章死後三月餘,他亦餓死。

(11)趙太后

戰國時趙國人。趙惠文王后,趙孝成王母。亦稱惠文後。

孝成王新立,她用事。秦急攻趙,趙求救於齊。齊必以太后少子長安君為質。她不肯,謂左右曰:“復言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後左師觸龍以“父母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勸之,指出“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為其所納,遂許長安君入質於齊。齊兵乃出。一說趙太后為惠文王母,則長安君乃武靈王之子,實誤。

(12)廉頗

戰國時趙將。以勇氣聞於諸侯。趙惠文王十六年(前283),為將伐齊,大破之,取昔陽(今河北晉州西北)拜為上卿。趙孝成王時,曾以藺相如位居己上,不服,欲辱之。相如屢謙讓退避。他感悟,負荊請罪,兩人遂為刎頸之交。秦、趙長平之役,趙初以其御秦,用堅壁固守之策,秦師勞而無功。後趙王中秦反間計,以趙括代之,卒遭慘敗。趙孝成王十五年(前251),與樂乘率軍大破燕軍,殺燕將慄腹,燕割五城請和。以功封信平君,為假相國。趙悼襄王時,與樂乘不和,奔魏居大梁(今河南開封),魏不能用。趙以數困於秦,欲複用之,因仇者郭開之毀,趙王信以為衰老,遂不召。後入楚,卒於壽春(今安徽壽縣)。

(13)藺相如

戰國時趙國人。初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

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謊稱願以十五城易之。以繆賢推薦,由他奉璧入秦,在秦堅請秦先割城而後奉璧,得完璧歸趙。趙王以為賢,拜上大夫。惠文王二十年(前279),隨趙王與秦王相會於澠池(今河南澠池西),秦王欲辱趙王,使趙王鼓瑟;他亦請秦王擊缻;秦群臣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他亦請以秦之咸陽為趙王壽。終不使趙王受辱。趙王歸,以其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右。頗不服,欲辱之。他屢退讓,認為“應先國家之急”。頗悔悟,負荊請罪,兩人遂為刎頸之交。

(14)趙奢

戰國時趙將。初任趙之田部吏,收租稅。平原君因其奉公執法而薦之於趙王,主治國賦,國賦平,民富而府庫實。

趙惠文王二十九年(前270),秦經韓上黨,圍趙閼與(今山西和順)。趙王召諸將問是否救援,廉頗、樂乘皆以道遠險狹而言難救,唯他以為將勇者勝。次年,趙王令其為將前往,大破秦軍,解閼與之圍而歸。趙王賜號馬服君,與廉頗、藺相如同位。

(15)平原君

(?—前251)即趙勝。戰國時趙國人。趙武靈王子,趙惠文王弟。相惠文王及孝成王。封於東武城(今山東武城西北),號平原君。

喜賓客,養食客數千人。趙孝成王七年(前259),秦圍趙都邯鄲(今屬河北),他在城中堅守三年,後率毛遂等門客求救於楚、魏,擊敗秦軍,遂存趙國。與齊孟嘗君、楚春申君、魏信陵君齊名,時稱四公子。

(16)魏文侯

(?一前396)戰國時魏國國君。公元前445—前396年在位。名斯(一說名都)。魏桓公子(《史記·魏世家》誤作孫)。

招賢納士,先後重用翟璜、吳起、西門豹、樂羊等人,師卜子夏、友段幹木、客田子方,用李悝為相,致力於社會改革。對內實行“食有勞而祿有功,使有能而賞必行、罰必當”的政策,制定《法經》,作“盡地力之教”,行“平糴”法。外敗秦國,佔有西河(今黃河與北洛河間);東越趙境,攻取中山,遂使魏成為戰國首強。魏文侯四十三年(前403),周威烈王承認魏、趙、韓為諸侯。

(17)魏惠王

(前400—前319)即梁惠王。戰國時魏國國君。公元前369—前319年在位。名罃。魏武侯之子。

惠王九年 (前361),從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從此魏亦稱梁。曾開鑿鴻溝,從圃田澤引水溉田,開創選拔武卒制度,築長城於西邊。十七年,被齊敗於桂陵(今河南長垣西北),次年,聯合韓軍敗齊、宋、衛聯軍於襄陵(今河南睢縣)。二十六年,於楚外的六國中最先自稱王。召集逢澤之會,率十二諸侯以朝周天子。二十九年,被齊大敗於馬陵 (今河北大名東南,一說今河南範縣西南,或說今山東郯城馬陵山),國勢從此衰落。惠王后元元年(前334),與齊威王在徐州(今山東滕州東南)相會,尊齊威王為王,威王亦承認他為王,史稱“徐州相王”。十二年,魏將公孫衍以“合縱”之策使魏、韓、趙、燕、中山“五國相王”以抗秦。因數敗於軍旅,遂卑禮厚幣,以招賢者,鄒衍、淳于髡、孟軻皆至大梁。晚年屢遭秦國進攻,先後失去河西、上郡。十六年卒,子嗣繼位,即魏襄王。

(18)西門豹

戰國時魏國大臣。西門氏,名豹。

魏文侯任命他為鄴縣(今河北臨漳西南鄴鎮)縣令,責令他全功、成名、布義。到任後,廢除當地為河伯娶婦之陋習,懲辦巫婆及貪官,移風易俗;藏糧於民,寓兵於農,示民以信;發民鑿十二渠,引漳河水灌田,以富魏之河內。任職期間,使魏國消除來自趙、燕的邊患。為官清廉,秋毫之端,無私利也,而甚簡左右。為人性急,常佩韋以自緩。相傳他“不鬥而死人手”(《韓非子·難言》)。

(19)龐涓

(?一前342)戰國時魏將。曾與孫臏同學兵法。知己才不及臏,將臏誘騙至魏,處以臏刑。

後臏得齊使之助赴齊。魏惠王十六年(前354),率軍圍趙都邯鄲(今屬河北)。次年,齊救趙,用孫臏“圍魏救趙”之計,誘使他兼程趕回應戰,在桂陵(今河南長垣西北)中伏被擒。見《孫臏兵法·擒龐涓》。二十八年,魏攻韓,次年齊救韓,採用孫臏策略,直趨魏都大梁,旋即退兵,誘使他兼程追擊,在馬陵 (今河北大名東南,一說今河南範縣西南)中伏大敗,自剄而死,見《史記·孫子列傳》。

(20)魏無忌

(?一前243)即信陵君。戰國時魏國人。魏安釐王弟。號信陵君。

門下養食客三千。魏安釐王二十年(前257),秦兵圍趙都邯鄲(今屬河北),趙向魏求救。魏遣將軍晉鄙救趙,半途停留不進。他設法竊得兵符,帶勇士朱亥至軍中擊殺晉鄙,奪取兵權,解趙之圍。後十年,為上將軍,聯合五國擊退秦將蒙驁的進攻。《漢書·藝文志》兵家有《魏公子》二十一篇,今佚。

(21)燕昭王

(?一前279)戰國時燕國國君。公元前311—前279年在位。名職 (一說名平,誤)。燕王噲庶子。

初流亡在韓。燕王噲禪位於相國子之,引發燕國內亂。子之三年(前314),齊攻破燕國,噲和子之被殺。他被趙武靈王派人送歸。即位後,卑身厚幣招納賢士,師事郭隗,士人爭相趨燕。外用蘇秦,內用樂毅,經過長期休養生息,國家殷富,士卒效命。燕昭王二十八年(前284),遣樂毅率軍聯合三晉及秦楚之師攻齊,大破齊軍,佔領齊城邑七十餘座,齊湣王敗死。燕國進入鼎盛時期。

(22)樂毅

戰國時靈壽(今河北靈壽西北)人。魏將樂羊後代。燕昭王時入燕,任亞卿,輔助昭王治燕。

昭王二十八年(前284),以上將軍率燕、趙、魏、韓、秦五國聯軍大敗齊軍。後率燕軍獨進,先後下齊城邑七十多座,攻入齊都臨淄,齊湣王逃奔莒(今山東莒縣)。因功封為昌國(今山東淄博東)君。燕昭王死,惠王即位,素與他不和,又中田單反間計,改用騎劫為將。遂出奔趙國,受封於觀津(今河北武邑東南),號望諸君。騎劫敗死後,惠王曾使人召之,不肯就,終老於趙。

(23)荊軻

(?一前227)又稱荊卿、慶卿。戰國時衛國人。

其先乃齊人,後遷徙衛國。好讀書擊劍,遊說至燕,與擊築者高漸離、處士田光友善。田光薦之於燕太子丹。丹尊之為上卿,舍上舍。與丹共謀劫剌秦王政。時秦將軍樊於期亡於燕,秦王購求甚急。他乃往見樊將軍,陳說刺秦王事。樊將軍願以己之首級為餌,以利行事,即自剄死。燕王喜二十八年(前227),他攜帶樊將軍首級,以獻燕督亢(今河北易縣、高碑店、固安一帶)地圖為名,往刺秦王。既見秦王,獻圖,“圖窮而匕首見”,遂以焠毒匕首擊秦王不中,反為所殺。

(24)蘇秦

戰國時東周洛陽(今河南洛陽東)人,字季子。自稱“進取之臣”,“以不復其常為進者”(《戰國縱橫家書》五)。

早年遊說諸侯。後為燕昭王親信,受命使齊,從事反間活動,使齊疲於對外戰爭,以造成“弱燕敵強齊”的形勢。齊湣王末年任齊相,勸湣王勿與秦稱東西帝,使秦亦廢帝號。與趙奉陽君李兌共同約燕、齊、韓、趙、魏五國合縱攻秦。趙封為武安君。秦因而歸還所奪魏地溫(今河南溫縣西南)、軹(今河南濟源市南)、高平(今河南濟源市西南),歸還所奪趙地王公、符逾。後燕將樂毅大舉攻齊,其反間活動暴露,被車裂而死。《漢書·藝文志》縱橫家類著錄《蘇子》三十一篇。佚帛書《戰國縱橫家書》儲存其書信和遊說辭十六章。《戰國策》和《史記·蘇秦列傳》所記年代及事蹟紊亂,僅可參考。

(25)秦孝公

(前381—前338)戰國時秦國國君。公元前361—前338年在位。名渠梁。秦獻公之子。

即位之時,周室衰微,諸侯爭相兼併,秦僻在雍州(今陝西鳳翔縣),諸侯以夷狄遇之。遂下令國中求賢,以修穆公之業,東復侵地。秦孝公六年(前356,一說孝公三年),以商鞅為左戍長,實行變法,內務耕織,立法度;外勸戰死之賞罰,期年之後,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大強,諸侯畏懼。十二年,從櫟陽(今陝西富平東南)遷都咸陽(今陝西咸陽東北),進一步變法,置四十一縣,開阡陌封疆。十四年,初為賦,按戶按丁徵收軍賦。十九年,周天子致霸。二十年,諸侯畢賀。從此,秦益富強,有窺周室,席捲天下之勢。

(26)商鞅

(約前390—前338)戰國時衛國人,公孫氏,名鞅,亦稱衛鞅、公孫鞅、商君鞅、商君。

少好刑名之學。初為魏相公孫痤家臣,痤死,西入秦以強國之術遊說秦孝公,得孝公信任。從孝公六年(前356,一說三年)起任左庶長,實行變法。十年,遷大良造。二十二年,率師攻魏,大破魏軍,俘公子卬。以功封於商(今陝西商州東南)十五邑,號商君。孝公死,惠文王立,以遭誣害,舉兵反抗,兵敗被殺,處以車裂。《漢書·藝文志》法家類著錄有《商君》二十九篇,今存二十四篇;兵權謀家又有《公孫鞅》二十七篇,今佚。遺物有“商鞅方升”傳世。

(27)張儀

(?一前309)戰國時魏國人。魏貴族後裔。

傳曾學於鬼谷先生。先遊說於楚,後入秦,秦惠王以為客卿,謀伐諸侯。秦惠文王十年(前328)為相,釆用連橫策略,使秦佔有河西、上郡及河東、河南部分地。秦惠文王更元三年(前322)相魏,勸魏背縱約而事秦;六年,魏改用合縱策略,以公孫衍為相,他被逐回秦。十二年,由秦至楚,以割商於之地六百里為餌,欺楚背齊親秦。連橫之策使秦“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史記·李斯列傳》),他以功封五邑,號武信君。秦武王即位,被逐之魏,相魏一歲而卒。《漢書·藝文志》縱橫家有《張子》十篇,今佚。

(28)魏冉

戰國時人。楚國貴族出身。秦昭王母宣太后異父弟。以擁立昭王有功,任將軍,衛戍國都咸陽(今陝西咸陽東北)。

昭王年少,宣太后掌權,被任為相。封於穰(今河南鄧州),號穰侯。後又加封陶邑(今山東定陶北)。與華陽君、涇陽君、高陵君合稱“四貴”,富於王室。任相期間,舉白起為將,與白起屢敗韓、魏、趙、楚等國,向東方擴張,削弱諸侯。秦昭王四十二年(前266),范雎入秦遊說秦王,他被免相,由范雎繼任。次年,被放逐到陶邑。後死於陶。

(29)範睢

(?一前255)一作範且,或誤作範睢。戰國時魏國人,字叔。

初在魏事中大夫須賈,為須賈所誣,被魏相魏齊令人笞擊幾死。為鄭安平所救,變名張祿,由秦使謁者令王稽秘密帶入秦國。在秦說秦昭王強公室,逐魏冉、華陽君、涇陽君、高陵君。昭王命為客卿。昭王四十一年(前266)相秦,封於應(今河南寶豐西南),號稱應侯。任相期間,推行遠交近攻戰略,屢敗列國。長平之戰,白起大敗趙軍,坑殺趙降卒四十多萬。白起主張乘勝破趙,他忌白起功高,允趙割地講和。繼又讒殺白起,舉鄭安平為將,王稽為河東守。後鄭安平圍攻趙都邯鄲 (今屬河北)失敗降趙,王稽因與諸侯私相交通而坐法誅,他憂懼謝病歸相印,不久病死。

(30)白起

(?—前257)一稱公孫起。戰國郿(今陝西眉縣東)人。

善用兵,秦昭王十三年(前294)為左庶長,攻韓新城(今河南伊川西南)。十四年,為左更,大破韓、魏聯軍於伊闕(今河南洛陽西),斬首二十四萬,拔五城,遷為國尉。次年為大良造,攻魏,取垣(今山西垣曲東南)。十八年,復攻魏,拔六十一城。二十九年,擊楚,破楚都郢(今湖北荊州江陵西北),燒夷陵(今湖北宜昌),東進至竟陵(今湖北潛江西北),南進至洞庭湖一帶。秦在江南置南郡。以功封武安君。四十七年,在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敗趙軍,坑殺趙降卒四十餘萬。後與秦相范雎有隙,被免為士伍,遷之陰密(今甘肅靈臺西南),被迫自殺。

(31)孟子

(約前372—前289)戰國鄒(今山東鄒城東南)人,名軻,字子輿。

魯桓公子仲慶父(亦稱孟氏)之後,受業於子思之門人。發揮子思學說,形成思孟學派。歷遊齊、宋、滕、魏等國。一度為齊宣王客卿,因主張不見用,退而與弟子萬章等著書立說。以孔子繼承者自居,抨擊楊、墨和農家思想。提出“仁政”、“王道”學說,主張“保民”而王天下,反對武力兼併戰爭。其學說對宋儒影響很大,被認為孔子學說的繼承者,有“亞聖”之稱。著作有《孟子》。

(32)荀子

(約前313-前238)戰國末趙國人。名況,字卿。漢人避宣帝諱,稱孫卿。

初遊學於齊。齊湣王末年,上書說齊相,不用。去齊適楚。齊襄王時返齊,三為稷下學宮祭酒(學長)。秦昭王四十一年(前266),應聘至秦,見秦昭王及秦相范雎。讚賞秦國之政治清明,民風淳樸。後返回趙國,曾和臨武君在趙孝成王前議論兵法。約於楚考烈王八年(前255),任楚蘭陵令。春申君死後,著書授徒以終。弟子甚多,以韓非、李斯和漢初傳授《詩經》之浮丘伯最著名。出身儒家,尊崇孔子,又廣泛吸取各家精華。其思想“近於法家”,“又有近於墨家者言”(傅山《荀子評註》手稿)。對先秦哲學進行總結。批評天人合一和世俗迷信,指出天無意志,而是按客觀的自然法則執行的。強調“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思想。重視感性認識的作用,也重視“徵知”即思維的作用。反對孟子的“性善論”,主張“性惡論”。說理透徹,思想謹嚴。著有《荀子》傳世。

(33)韓非子

(前280一前233)戰國末韓國人。法家主要代表人物。師事荀子。曾數次上書韓王安修明法度,不見用。著作傳入秦國,得秦王政賞識。後出使秦國,得見秦王。不久遭李斯、姚賈讒害,自殺於獄中。其學說兼採商鞅、申不害、慎到的觀點,提出法、術、勢三者結合的法治思想。主張中央集權,君主專制。重耕戰,輕商學,倡言武力統一。反對是古非今,認為社會不斷進化。重視物質因素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反對卜筮迷信。對先秦思想和形式邏輯中的矛盾律亦有所建樹。其說集先秦法家思想之大成,為封建專制主義奠定理論基礎。但把君權絕對化,片面強調耕戰的重要性。故行韓非之道,必然形成絕對專制的局面。著作有《韓非子》。

(34)莊子

(約前369-前286),戰國宋國蒙(今河南商丘東北)人,名周,字子休。《漢書》避明帝劉莊諱,稱嚴周。

楚莊王後裔。做過蒙漆園吏。家貧,曾借粟於監河侯。不願“為有國者所羈”,拒絕楚威王厚幣迎聘。“其學無所不窺,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繼承發展老子“道法自然”觀點,否認有鬼神主宰世界。認為道無為無形、超越時空,“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莊子·大宗師》),是萬物的創造者,“物物者(道)非物,物出不得先物也”(《莊子知北遊》)。認為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故“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莫壽於殤子,而彭祖為夭”(《莊子·齊物論》)。主張齊一物我、是非、大小、生死、貴賤。幻想一種“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要人安時處順,逍遙自得,以養生避害。對後代思想影響頗大。著書十餘萬言,攻擊儒、墨,闡發老子之學。其文多取寓言形式,汪洋恣肆,想像豐富。唐天寶元年(742)詔封南華真人,宋、元皆有加封。著有《莊子》。

(35)墨子

(約前468—前376)戰國時魯國(一說宋國)人,名翟。墨家創始者。曾為宋國大夫。

初“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後“以為其禮煩擾而不悅,厚葬靡財而病民,久服傷生而害事” (《淮南子·要略訓》),乃另立新說,聚徒講學,徒屬滿天下,形成墨家學派。與儒家對立,並稱“儒墨顯學”。注重實踐,具有“摩頂放踵,利天下而為之”的吃苦精神。一說《墨子》中《天志》、《明鬼》兩篇是其學說基礎,一說《兼愛》、《尚賢》是其學說中心。其學主旨是“兼相愛,交相利”。提出“非攻”的主張,抨擊“攻伐無罪之國”的掠奪戰爭。反對“無故富貴”的世卿世祿制度,提出“官無常貴,民無終賤”(尚賢上》)的命題。反對浪費,主張“非樂”、“非葬”,“去無用之費”。強調“賴其力者生,不賴其力者死”。提出檢驗言論是非的“三表法”:“上本之於古者聖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廢(發)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非命上》)墨子學說的繼承者,一支注重研究認識論和邏輯思想,成為先秦名辯思潮的重要派別;另一支推行墨子的宗教思想,轉化為秦漢社會的遊俠。漢代以後,墨子思想逐漸湮沒。《墨子》一書是研究其思想的主要資料。

17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西方軍隊征服世界,不是僅憑技術和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