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1860年5月,太平軍東征江蘇、浙江,奪取清朝財稅重地。此時,清軍主力集中北方,對抗英法聯軍,無法應對南方局勢。為緩解危機,清朝官員私下聯絡英國、法國、美國等駐上海公使,與列強勾結,共同鎮壓太平天國運動。

列強打著“中立旗幟”,實則偏袒清朝,支援清軍,甚至公開武裝干涉。除直接出兵,列強更傾向於組建中外混編的“干涉軍”,如“常勝軍”、“常捷軍”、“定勝軍”,等等。歐美列強支援清朝,對太平軍構成巨大威脅。但是,歐美列強中的一些軍官,他們得到李秀成禮遇,也會參加太平軍。本文主角:英軍悍將史密斯,為報答李秀成知遇之恩,堅持留在太平天國,與淮軍血戰而亡。

史密斯,曾擔任英國皇家海軍上尉,是一名驍勇善戰的悍將,他遇戰當先,所向披靡,多次與淮軍血戰。1861年10月,李秀成第二次東征,奪取寧波,法國決定出兵干涉,並讓德克碑招募軍隊,協助法軍作戰。此時,史密斯應募,參加德克碑“常捷軍”,與太平軍作戰。

德克碑為人傲慢,看不起英國人史密斯,“常捷軍”將領多數是法國人,這讓史密斯非常不爽。1863年5月,史密斯找藉口離開“常捷軍”,然後投靠桀驁不馴的白聚文,尋找新的發展機會。白聚文,美國悍將,曾參加太平軍作戰,後來被李鴻章手下推入水中淹死。

投靠白聚文,史密斯就幹了件大事:劫持“高橋號”輪船,奪取淮軍槍炮,然後前往蘇州,投奔李秀成、譚紹光。《太平天國史》載:“與同劫高橋號火輪船,投蘇州慕王譚紹光。”從此,史密斯開啟了反清事業,直到陣亡沙場。

率兵北伐,李秀成自然不答應,白聚文頗為不滿。眼看太平天國大勢已去,白聚文又暗中與“常勝軍”統帥戈登(英國人)聯絡,準備投降。史載:“白聚文以所謀不逞,頗怨懟,有悔意,戈登知而誘之。”可知,白聚文意志不堅定,壓根靠不住,但史密斯則不一樣。

白聚文離開蘇州,李秀成、譚紹光送他出城,並未阻止。此時,史密斯堅持留下來,為太平天國拋頭顱灑熱血。史載:“史密斯感其相待之誠,乃留蘇州不去,誓以死報,慕王使代將白聚文餘眾。”

那麼,史密斯為何堅持留在蘇州,誓死以報呢?除了報答李秀成、譚紹光等知遇之恩,實在找不到任何理由了。要知道,1863年10月白聚文離開蘇州時,太平天國已經到了窮途末路,明眼人都可以看出,太平天國滅亡只是時間問題。史密斯堅持留在蘇州,報答李秀成、譚紹光知遇之恩,勇氣可嘉,值得敬佩。

白聚文暗中策劃投降,忠王李秀成沒有阻止,依然優待他部下,這讓史密斯非常感動。白聚文離開之後,李秀成還是重用史密斯,讓他主管炮兵部隊,並研製新武器,對抗清軍。李秀成拿出了“真心”,將史密斯視為“國士”;史密斯血液中的“騎士精神”復甦,為太平天國征戰沙場,馬革裹屍。

淮軍進攻蘇州,史密斯屢次出兵襲擊,身先士卒,與對手廝殺。史密斯更擅長捕捉戰機,尋找合適機會給淮軍重大殺傷。史載:“史密斯善用炮,每將小隊潛出設伏,待敵船至,猝不意擊之,往往有功。”

1863年11月,慕王譚紹光在府上召開軍事大會,宴請郜永寬、汪安鈞等8大悍將。酒過三巡,譚紹光斥責郜永寬,說他們意志不堅定。誰知,汪安鈞突然從席位上拿出匕首,刺向譚紹光,刺中腹部。隨後,郜永寬等一擁而上,割下譚紹光首級,然後送給江蘇巡撫李鴻章,投降清朝。

慕王譚紹光遇害,史密斯正在追隨李秀成,乘坐“飛而復來”號戰船,準備增援蘇州。聞知,譚紹光遇害,蘇州陷落,李秀成下令停止進兵,改增援常州。史密斯表示願意率“敢死隊”前往蘇州,與淮軍戰鬥,但李秀成不同意。史載:“史密斯請自還蘇州,忠王留之不遣。”

史密斯對太平天國忠心耿耿,其麾下將士也一樣。郜永寬等8悍將投降,將蘇州獻給李鴻章,但史密斯部下拒絕投降,他們血戰突圍,投奔主將。史載:“史密斯麾下之留城中者多不肯降,舍死潰圍,出就史密斯,遂共奔常州。”

部下從蘇州突圍而出,史密斯帶著他們去鎮守常州,協助護王陳坤書,與淮軍悍將程學啟、劉銘傳等廝殺。常州奔牛之戰,史密斯與淮軍血戰,不慎被槍彈擊中腰部,血流不止,戰死沙場。史密斯死後,其部下繼續抗清,支援太平天國革命事業,後多數陣亡。史載:“傷重不治而卒,麾下西洋人仍死戰不去,城陷多戰歿,不死者潰圍走天京,至死乃已。”

參考書目:《太平天國史》

12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各路諸侯皆有稱帝野心,為何曹操不稱帝?真忠於漢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