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權的第三帝國》是英國曆史學家,曾任劍橋大學沃爾夫森學院院長和劍橋大學欽定歷史學講席教授理查德·J·埃文斯(Richard J. Evans)所著的第三帝國三部曲的第二卷。本卷講述第三帝國在1933—1939年的發展,貫穿本卷的核心主題是納粹分子要讓德國以及德國人民為一場全面戰爭做好準備,這一切是如何以及為什麼發生的。其他主要問題還包括:第三帝國在多大程度上獲得了德國人民的支援;第三帝國的運作模式;在一個宣稱獲得了全體公民支援的獨裁政權下,人們在面對國家社會主義思想灌輸時表示反對、抵制、異議和不服從的可能性等等。
失控的衝鋒隊
1933年7月6日,希特勒召集納粹黨主要領導人對局勢進行盤點。希特勒告訴他們,國家社會主義革命已經大功告成,現在權力掌握在他們手上,而且只屬於他們,現在到了穩固政權的時候了。
對希特勒而言,很明顯,這種赤裸裸的暴行必須制止:在經濟上,如果混亂持續下去,會讓國際金融機構和國內企業界認為德國局勢不穩,拒絕投資,會嚴重妨礙德國的經濟復甦。在政治上,現在已經沒有必要透過暴力鎮壓反對派來建立一個一黨制國家了,讓希特勒最為的擔心恰恰是衝鋒隊的瘋狂擴張和其領導人恩斯特·羅姆權力的日益增大帶來的政治威脅。
1933年春,衝鋒隊規模大幅擴張,支援衝鋒隊理念的人與機會主義者一起如潮水般爭相加入衝鋒隊。1934年初,褐衫軍人數已經是一年前的4倍,高達300萬;如果把鋼盔和其他準軍事組織算上,一共有450萬。如此龐大的規模使得受制於《凡爾賽和約》只有不到10萬人的德國陸軍相形見絀,儘管陸軍的裝備和戰鬥力仍要比褐衫軍強太多。更危險的是許多衝鋒隊員對日漸穩定的政局缺乏耐心,表現出強烈的不滿,這不僅是因為嫉妒陸軍的待遇和特權,許多人是對消滅反對派之後未能獲得所希望的豐厚回報而大失所望,一些褐衫軍年輕成員無法在政治上為暴力衝動找到發洩口,便不斷捲入國內的各種打架鬥毆事件之中,成群結隊的衝鋒隊員喝得爛醉,在深夜裡喧譁鬧事,毆打無辜路人,如果警察前來制止,還公然襲警。
顯然,衝鋒隊的能量嚴重過剩,納粹領導層必須將其用到需要的地方去。但是,衝鋒隊領導層卻使形勢不斷惡化,想把激進暴力行動發展成一場新的革命。衝鋒隊領袖恩斯特·羅姆1934年頭幾個月多次在各種集會和遊行中發表演說,強調納粹主義的革命本質。他公開批評黨的領導層,尤其將矛頭對準軍方,指責軍方高階官員在1932年奉當時的德國總理海因裡希·布呂寧的命令暫時查禁了褐衫軍。羅姆還宣佈要讓衝鋒隊成為一支新型國民軍的基石,繞開甚至最後完全取代軍方,這番話引起了軍方的高度警覺。
1933年12月,希特勒想在內閣為羅姆安排一個虛職,以此來搪塞他,但這滿足不了羅姆的野心,羅姆真正想要的是國防部長一職。在被驅逐出權力核心之後,羅姆開始在衝鋒隊內部營造針對自己的領袖崇拜,並繼續宣講不斷革命的必要性。
軍方的忍耐已到極限
1934年1月,一群衝鋒隊員用實際行動表達了自己的激進立場。他們衝進柏林愷撒霍夫酒店,打斷了一些軍官為已經退位的德皇舉行的生日慶典。第二天,羅姆給時任國防部長的維爾納·馮·勃洛姆堡發去了一份備忘錄,羅姆在備忘錄中要求衝鋒隊取代軍方成為德國主要的軍事力量,傳統軍隊只應該用來訓練衝鋒隊員。這時對軍方領導層來說,衝鋒隊已日益成為主要威脅。
然而,因為有時任德國總統、名義上還擔任德軍總司令的保羅·馮·興登堡的支援,軍方決定了軍方不可能向衝鋒隊妥協。更為重要的是從1933年夏天開始,勃洛姆堡麾下的軍隊不再保持過去的政治中立態度,而是不斷公開表達對新政權的支援。希特勒也保證,德國將恢復義務兵役制,軍事實力會大幅提升;並承諾,德國將採取進攻性的外交政策,力圖收復失地,並發動戰爭佔領東歐。所有這些令軍方十分動心。
1934年2月28日勃洛姆堡和希特勒、衝鋒隊與黨衛隊領導人會面。會上羅姆被迫簽署了協定,承諾他不會試圖用褐衫軍取代軍隊。希特勒強調,德國未來的主要軍事力量仍是一支裝備精良的職業軍隊,褐衫軍只能起輔助作用。當軍方將領離開之後,羅姆說自己絕不會服從這些“可笑的無名小卒”,還放話要讓希特勒去“休假”。
局勢持續動盪,激進言辭橫飛,軍方領導人深感不安。不只如此,內閣中的部分保守派成員也憂心忡忡。1934年6月17日,內閣中的保守派領袖時任副總理的帕彭在馬堡大學發表公開演講,他警告“二次革命”的危險,並攻擊圍繞在希特勒身邊的個人崇拜,他稱納粹革命造成的動盪應該有個了斷了。
1934年4月,在軍方、保守派和納粹執政黨之間起緩衝作用的興登堡總統生了重病,醫生很快確認,總統的病已經無藥可醫。興登堡的死肯定會造成一次危機,當局必須拿出應對之策。6月21日,希特勒去見興登堡,興登堡明確告訴希特勒,如果納粹黨不立即阻止褐衫軍的行動,他將宣佈軍管,把政府置於軍隊的掌控之下。這時希特勒已經別無選擇。
長刀之夜
局勢已是箭在弦上,希特勒開始謀劃如何除掉羅姆。
政治警察系統與希姆萊和他的副手同時也是黨衛隊保安處負責人的賴因哈德·海德里希展開合作,開始“尋找”證據,指控羅姆和他的衝鋒隊在策劃一場全國性叛亂。6月24日,“證據”被呈遞給黨衛隊高階成員,這些人也得到了如何處理這場“政變”的指示。希姆萊等人還炮製了一份“政治不可靠人士”名單,召集黨衛隊地方領導人,要他們在6月30日開展行動時殺掉名單上的人,特別是膽敢反抗的。
由於可能發生嚴重衝突,陸軍決定將自己的資源借給黨衛隊使用。魯道夫·赫斯在6月25日的一個廣播節目中警告,有些人要背叛元首,自下往上發動叛亂,這些人要倒黴了。6月27日,希特勒會見了勃洛姆堡以確保陸軍支援。兩人在第二天將羅姆驅逐出德國軍官聯盟,並讓陸軍處於最高警戒狀態。勃洛姆堡6月29日在納粹集團的主要刊物《人民觀察家報》上發表文章,表達了軍方對新政權的絕對支援。
希特勒當時非常緊張,為消除外界懷疑,他決定去埃森參加一場婚禮為掩護。他致電羅姆的副手要求衝鋒隊領導層在6月30日早上去巴特維塞的度假旅館見他。此時謠言四起,衝鋒隊也提高了警惕。6月29日晚,3,000名衝鋒隊員在慕尼黑街頭橫衝直撞,叫囂著他們要粉碎任何背叛衝鋒隊的企圖,並公開譴責“元首”和軍方。
當希特勒在1934年6月30日早上4點30分飛抵慕尼黑機場時,他獲知了這些遊行的訊息。於是,他決定不再等衝鋒隊領導層來開會的時候再清洗他們,現在必須立即採取行動。生死之間,一分一秒的遲疑都會造成致命後果。希特勒親自帶隊抓捕了羅姆。6月30日晚上,大約有200多衝鋒隊頭目被關押在慕尼黑監獄。希特勒起初給羅姆一個自殺的機會,羅姆不予理睬,於是黨衛隊頭目、未來達豪集中營指揮官艾克將羅姆處決。從6月30日下午開始,希特勒衛隊頭目手持黑名單,將監獄裡的衝鋒隊囚犯分批提出來槍決,監獄長認為單憑一份名單就槍斃犯人不符合司法程式,被粗暴地推到一邊。與此同時,戈林和希姆萊在柏林也開始動手,大批犯人被行刑隊槍決,步槍齊射的聲音在行刑地附近整日迴盪。
長刀之夜行動中被殺的並不限於衝鋒隊頭目,一些政界要人也遭毒手,特別是忠於副總理帕彭的人馬,至少有85人死於清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