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冷知識#
我們常說地形者,兵之助也,在冷兵器時代,險要的關隘雖然不一定能保證戰事取得勝利,卻能憑藉其佔據優越的地理位置,對戰事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無數的關隘成了兵家必爭之地,於是就有了“兩京鎖鑰無雙地”的山海關,潼關固則全秦固的潼關,以及九邊重鎮三關首的雁門關。天下九塞中,雁門為首,憑什麼它就能被稱為“中華第一關”呢?
雁門關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代縣境內,它是世界文化遺產萬里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歷史最為悠久,經歷戰事最為頻繁、知名度最高、影響面最廣的古代關隘。雁門關的圍城隨山勢而建,周長達五公里多,而城牆的南端又與關城的東西兩翼相連,向北沿著山脊延伸至山谷,形成合圍的格局。
身處晉北的雁門關如同天然的屏障守衛著中原王朝的一草一木,作為中原王朝與北方遊牧民族生活的臨界點,雁門關是雁北入晉、直通關洛的咽喉之地,重要性不言而喻。而雁門關一旦失守,則太原城危在旦夕,而拱衛京師的太原一旦陷落,處於中原的長安、洛陽或是汴京均不能倖免,時刻處於震盪之中。
以險著稱的雁門關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中華第一關”。2001年,雁門關成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從公元前4世紀到20世紀,發生在這裡的戰事多達140餘起,可以說它見證了中國歷史上發生的眾多重大事件,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曾派遣大將蒙恬北伐匈奴,而出塞的地點正是雁門關。
到了西漢時期,漢武帝的兩員大將衛青、霍去病以及飛將軍李廣都曾馳騁在雁門關外與匈奴展開激烈的廝殺。而之後的昭君出塞、文姬歸漢也都先後發生在這裡。北宋時期,雁門關一帶是宋遼激烈交戰的戰場,楊家將鎮守三關,楊家將士在這裡大顯身手,為國建功立業。一座雁門關,半部華夏史。
這座古關隘還頗受武俠小說之父金庸先生的青睞,反覆被提及在他的武俠世界裡。自古過了雁門關就到了塞外,《天龍八部》裡喬峰和阿朱曾無數次憧憬到關外牧馬放羊,白頭偕老,與世無爭。“喬大哥,不管你是蕭峰還是喬峰?不管你是契丹人還是漢人,阿朱都一生一世陪伴你……”只是可惜美好的願望終究未能實現。
曾經的金戈鐵馬、刀光劍影隨著滾滾狼煙一同遠去,消逝在歷史的長河中。而明清之後隨著國家疆域的不斷成型,雁門關逐漸失去了曾經輝煌的地位,但它創造的無以復加的文化內涵永遠鐫刻在華夏兒女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