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從隋唐開始,科舉作為封建時代選拔官員的制度,在中華大地上流傳了千年之久,在後世看來,這也是當時封建社會能夠採取最公平的人才選拔方式,寒門子弟,也有了登入仕途的機會。

而在此之後,金榜題名、魚躍龍門也成了不少讀書人最終的夢想,然而官場兇險,可不是拿了第一,自己的前途就是一片坦蕩,古代最短命的狀元陳安,就很好的說明了這個例子。

陳安是福建閩縣人,從小聰穎勤奮,能詩善文,年紀輕輕就頗負盛名,和林鴻、陳仲完等人並稱為“閩中十才子”,對明代詩歌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影響,

而到了洪武三十年(1397年),陳安更是過五關斬六將,殺入京城的殿試,並且以頭名的身份,高中狀元。正當陳安滿心喜悅,打算一展胸中抱負的時候,十天過後,他等來的卻是冰冷的枷鎖,而僅僅是在中榜20天后,明太祖朱元璋直接頒佈諭旨,將陳安車裂賜死。

究竟是什麼,導致了這一場悲劇的發生?我們就不得不回顧起發生在明代初年的這一起“南北榜案”。

14世紀後期,隨著朱元璋平定北方,元末的亂世總算得以結束,民間迎來了一段修生養息的時間,而科舉制度,依然在有條不紊的進行,洪武三十年,三年一度的科舉會試,再次如約而來。

古代的科舉卷子,自然不會有什麼標準答案,因此這也很考量出題審題老師的本事和功力,因此朱元璋經過反覆斟酌,最終將85歲高齡的翰林學士劉三吾圈定為主考。

早在元末,劉三吾就已經是知名的大儒,曾經擔任過廣西提學,而明代的科舉制度,更是他一手製定,在儒家更是德高望重的老前輩,因此朱元璋看來,這次考試,也應當是萬無一失的存在。

然而隨著成績的公佈,從朝廷到民間,各種議論聲卻此起彼伏,原來中榜的51人,從第一名福建陳安、第二名江西尹昌隆、第三名浙江劉仕諤,無一例外,竟然全部都是南方人!實際上,在這幾十年的科舉制度當中,基本上中舉的南方士族數量,也是要遠遠多於北方,然而還沒有哪一次這麼極端。

而這起結果最終也就導致,在成績公佈的6天后,落選的北方舉人,聯名上書,跑到明朝禮部前往鳴冤,而在南京城中,關於考官偏袒,科舉舞弊的訊息,也是議論紛紛。很快這件事情就鬧到了朝廷上,先後10多名監察御史上書,認為這次科舉存在很大問題,這也引發了朱元璋的勃然大怒。

眾所周知,朱元璋是一個生性多疑的人,對於貪腐之事更是深通惡絕,立刻以侍讀張信、侍講戴彝﹑右贊善王俊華為首的10名文武官員,對這次科舉之事進行徹查,包括調查陳安等的身份。

然而頗為尷尬的事情是,張信等人翻來覆去搜索資料,審閱試卷,卻沒有找出舞弊的證據,而是認為,所錄取51人皆是憑才學錄取。

原因也很簡單,人家並沒有存在作弊的操作,由於當時北方剛剛結束戰亂,無論是繁榮程度,還是教育發展,的確不如南方地區,而在後來的《明仁宗實錄》看來:“南人雖善文詞,而北人厚重,比累科所選,北人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當時的考卷對於南方人更加有優勢,然而北方的考生卻不幹了,堅決不同意這個結果,更是引發了北方機關官員的抵制,頻頻上書,要求徹查劉三吾等人。

朱元璋一時間也昏了頭,竟然將主考劉三吾和副主考白道信等人誣陷為“藍玉餘黨”,80多歲的老年人劉三吾發配到了西北,而負責調查舞弊案的張信則更加倒黴,安上了一個包容舞弊的罪名,被凌遲處死,除此之外,考生當中,大部分也被賜死或者發配流放,至於狀元陳安,更是因此受到車裂極刑。

沒過多久朱元璋重新開考,親自策問,錄取61人,全是北方人,因此被人們稱之為“北榜”。

而這件事情,成為明初著名的“南北榜案”,為了緩和兩地之間的矛盾,在此之後,明廷決定分南北卷取士,南士六分,北士四分。可憐的是,狀元陳安,卻成為了這次政治博弈的犧牲品,不得不讓人感到嘆息。

17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清軍武器堆滿倉庫,連加特林機關槍都有,最後卻一敗塗地割地賠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