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簡單來說隨著生產力提高,平民紛紛將井田制下需要交稅的土地拋荒,跑到外面去開荒。

鐵犁牛耕

於是連年征戰下諸侯們稅收枯竭,民間反而出現了大量豪強富戶。

為了富國強兵,各國君主開始繞過封建舊貴族設立郡縣,直接吸納平民參軍納稅。

一、變法圖強

當歷史發展到這個階段時,諸侯國內部的矛盾已經相當尖銳了。

傳統分封制下只有貴族才能當兵,土地人口也掌握在卿大夫、士等一級級的貴族手中。

君主要打仗,基本上就是通知各級貴族自帶糧草兵器,然後大家集中起來上前線。

比起郡縣制下統一排程、統一後勤、統一指揮的總體戰機制,這種一窩蜂的動員模式肯定是很低效的。

想要在慘烈的兼併戰爭中生存下來,你必須得變法,而變法一定會觸動到封建舊貴族的利益。

要不要變法?怎麼變?這個問題最終由法家給出了答案。

畢竟生存是第一要務,道、墨、儒等就算在其他領域成就再大,戰火連天中也沒有法家強國之術來得吸引人。

戰國時期第一個吃螃蟹的是魏國李悝變法,取得成效後大家紛紛跟進。

在此期間法家內部對改革具體方法也有分歧,學術上分勢、術、法三派,地域上分齊法家和秦晉法家。

不過以上爭論基本上都屬於手段之爭,大家目的是相同的。

具體看一看戰國七雄變法的內容就知道了,歸納起來無非是一個訴求:

盡最大的可能發揮平民階層的力量!

為此法家先賢們各施手段,比較強硬的例如楚國吳起變法,《淮南子》曰:

“吳起為楚減爵祿之令。”

《史記》也明確記載:

“廢公族疏遠者以撫養戰鬥之士。卑減大臣之威重。”

大概意思就是直接把那些舊貴族特權、封地什麼統統沒收掉。

如此操作會遭遇怎樣的反彈可想而知,5年後楚悼王去世,吳起馬上就被亂箭射死了。

當然也不是所有人都這麼激進,比如趙國和齊國。

趙國由國君親自操刀,歷經趙簡子、趙烈侯、趙武靈王三代漸進式變革。

趙簡子鑄刑鼎頒佈明文法律,建立平民化軍隊,趙烈侯選賢任能強化忠於君主的官僚體系。

趙武靈王則將重點放在軍事革新上,對於封建舊貴族已有權利打擊很有限。

齊國還不如趙國,春秋時期管仲改革起步很早,已經很有些法家的意味了。

但之後基本就是原地踏步,鄒忌變法只著眼於法律建設和官員選拔。

管仲相齊

你甚至要在現代出土的《銀雀山漢墓竹簡》中才能找到些許齊國縣制發展的痕跡。例如:

“中縣、小縣以民戶。”

相關字樣間接表明,戰國時期齊國由君主管轄的縣的數量和重要性在上升。

這其實是個死結,分封制下無論軍事、經濟還是權利都是被貴族壟斷的。

你要釋放平民力量必然侵佔他們的特權空間,這是不可調和的根本性矛盾。

變法程度越深國家越強大,遭遇的阻力也越大,越有可能失敗。

如果與貴族進行某種程度妥協又會導致改革不徹底,國力上弱於其他諸侯國。

但是在所有諸侯中,邊緣世界貧窮落後的秦國卻有著異於常人的特質。

二、天命之子

秦國立國很晚,其先祖秦非子直到周孝王時期才因為養馬得力受封50裡地。

包括戰國七雄在內的大部分諸侯要麼是王室功臣之後,要麼祖上血脈尊貴,用現代語言表述就是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在高度重視等級制的周朝馬伕什麼地位可想而知。

秦國早期只是附庸,連卿大夫和士都算不上,差不多是不被納入分封體系的。

雖然沒有更詳細的史料,但嚴格意義上秦國根本沒有繼續往下冊封卿大夫、士等貴族的權力。

之後大概過了100多年西周滅亡,秦國救駕有功才正式成為諸侯。《史記》曰:

“秦襄公將兵救周,平王封襄公為諸侯。”

這時候周天子已經沒權威了,只能開空頭支票:

“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

翻譯過來就是我周王室已經沒啥東西可以賞賜了,你自個憑本事去犬戎那要吧,打下來都是你的。

從公元前770年開始秦國連年苦戰,又用了將近100年才站穩了腳跟。

公元前677年秦德公遷都雍城,西進戰略至此告一段落,秦人要向東擴張了。

然而搞定了西邊的犬戎並不意味著東邊的諸侯好對付,尤其是強大的晉國就堵在自己家門口。

戰爭初期秦人佔了些便宜,甚至奪取了河西之地。

但最終由於崤山之戰,麻隧之戰等重大戰役的慘敗,秦國數代不振。

三家分晉後堵門的變成了魏國,可秦人又很不幸地撞上了變法後的新式軍隊,威名赫赫的“魏武卒”。

戰略要地函谷關丟失不說,幾十年間秦國被壓縮到了華山以西的狹長地帶,亡國幾乎就在眼前。

大家現在明白了吧?比起中原傳統諸侯秦國立國晚且前期未被納入分封體系。

成為諸侯後又常年處於戰爭狀態,且大部分時間都在衰敗邊緣徘徊。

這種情況下肯定是沒辦法好好搞制度建設的,周朝分封體系對秦朝的影響也就相對薄弱了。

根據《左傳》記載,彈丸小國衛國公族:

“石氏11人,寧氏8人,孫氏9人,孔氏8人。”

再大一點的國家如宋國公族:

“戴氏69人,莊氏5人,桓氏27人,孔氏10人。”

秦國呢?自秦非子立國至二世而亡,600年間公族總計28人。

數量稀少不說,權力也不大。其他諸侯國內政外交幾乎是被封建舊貴族壟斷的。

例如聲名顯赫的戰國四公子中有三位都是王室公族出生。

秦國則不然,史料記載秦國春秋時期著名大臣,例如百里奚、孟明視、白乙丙等等都是外來人才。

你幾乎很難找到公族勢力左右朝政的記錄,這種特殊環境幾乎是天然為改革而存在的!

秦國國君可以毫不顧忌貴族反對,商鞅變法也是相當激進的。例如:

廢除舊世卿世祿制。

廢除貴族井田制。

全面推行縣制。

商鞅成就了秦國,但從某種程度上也是秦國成就了商鞅。若在別國,商鞅恐怕最終也不過泯然眾人矣。

知易行難,知道怎麼做的法家先賢有很多,但秦國之外敢這麼幹的沒有一個能成功。

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秦國之於六國,和鴉片戰爭後日本之於清朝頗有幾分相似。

悠久厚重的歷史即是財富,但也可能會變成負擔。當制度非常完善後想要產生變革是很難的。

分封制不如郡縣制,可如果沒有外來挑戰也是能夠自我維持的。

所有問題的解決方案都能在周禮中找到依據,因循守舊下封建舊貴族體系再腐朽也能正常運轉。

同樣的道理,當高度集權的郡縣制在明清時代發展到巔峰後,也就喪失了繼續進步的動力。

你看,中華帝國是如此的完美,儒家君主制很好地協調了所有問題,為什麼要改變?

當清朝人知道英國君主是個年輕的女孩時,覺得這根本就是錯誤的。

伊麗莎白一世畫像

與之相比,一盤散沙從未進入郡縣制的日本對新事物的接受程度反而要高得多。

李鴻章的能力並不比伊藤博文差,商鞅也不比吳起、李悝高明。

不過是時勢造英雄,而後英雄又造時勢罷了。

三、二世而亡

除了內部環境更好外,秦國的地理位置也相當優越。《荀子》記載周朝分封:

“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

然而到了戰國你會發現成氣候的諸侯中姬氏連一席之地都佔不到。

為什麼?因為當時周王室偏心,姬氏封國幾乎都在中原核心地帶。

這些地區開發程度早期確實高,人口生產力也更發達,國力也強,但嚴重缺乏進一步擴張的空間。

反而那些偏遠蠻荒之地的諸侯,例如楚國,有著廣闊的地域可以開發。

秦國的情況也與之類似,即便被魏國堵門也能夠南下巴蜀。《蜀鑑》曰:

“秦並六國,自得蜀始。”

如果沒有如此廣闊的戰略空間,即便變法再成功,也沒有統一天下的物質基礎。

後面的歷史大家都知道了,內因外因各方面優勢的綜合作用下秦國最終掃滅六國。

接著完成如此千古偉業的秦始皇剛剛去世沒幾年秦朝就滅亡了。

為什麼?有著最先進郡縣制,最強大軍隊的秦國何以速亡?這個問題下一篇再講。

參考資料:

《史記》

《左傳》

《荀子》

《蜀鑑》

《淮南子》

《銀雀山漢墓竹簡》

11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鄭和 VS 達·伽馬——為什麼我們和世界失之交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