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時期,南方政權東晉之後一共經歷了宋、齊、梁、陳四個朝代,在宋和齊兩朝交替之時,有一位勇猛的武將站上了歷史的舞臺,此人驍勇善戰,所向睥睨,堪稱萬人敵,他就是陳伯之,他本是齊朝的大將,一次奉命前去鎮壓蕭衍的起義軍,結果由於齊君昏庸,陳伯之被小人構陷,於是不得已投降了義軍,後來蕭衍滅了齊朝建立了大梁,任命他為江州刺史,但是陳伯之依然不能真心歸順大梁,終有一天,他還是叛逃了,帶著手下投奔北方政權——北魏,北魏封了他一大堆官銜,最後還封了侯,目的很明顯,就是讓他率軍攻打大梁,於是陳伯之領兵南下,準備與梁軍決戰。此時,蕭衍依然非常欣賞陳伯之的才能,不想和他在沙場廝殺,於是命令手下,著名寫手丘遲,給他寫了一封被後世廣為流傳的勸降信《與陳伯之書》。
上篇說過,對於人才要不計前嫌,不計個人恩怨的招攬至麾下,因為只有人才多了,你的團隊實力才會增強,才能成事。而對於陳伯之這樣的叛將,如果他同樣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作為領導者的你應該是採取什麼樣的態度呢?當然也是一樣,一樣要把這樣的人才招回你的隊伍。甚至是苦口婆心的循循善誘,讓人才回心轉意重投你的懷抱。因為,還是那句話,人才難得,真正的人才,如果為敵方所用,可能會釀成不堪的後果!
如何苦口婆心勸降叛將呢?看這封勸降書就會領會其中的奧妙。本書信一公分五段:
1. 對比
第一段,用了一組氣勢磅礴的對比,描寫陳伯之原來的風光和如今的狼狽。“將軍勇冠三軍,才為世出,棄燕雀之小志,慕鴻鵠以高翔。昔因機變化,遭遇明主,立功立事,開國稱孤。朱輪華轂,擁旄萬里,何其壯也”這幾十個字把陳伯之驍勇善戰,並且在明主蕭衍之下的屢立奇功的驕人戰績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出來,然而,讚賞剛完,緊接著就是 “一旦為奔亡之虜,聞鳴種而鼓戰,對穹廬以屈膝。義何劣邪”,現如今你陳伯之又如何呢?看見胡人新主子一副戰戰兢兢,卑躬屈膝,低三下四的樣子,如此卑賤不堪的現狀,與前文的情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突出了陳伯之背叛前後的境遇的極大不同,烘托出這樣的一個結論,就是背叛對於陳伯之來說完全是失敗的,得不償失的!
2. 寬慰
第二段,既然背叛不值當,那回頭是不是岸呢?當然是,第二段就是用來寬慰陳伯之的,給他指條明路的。因為,背叛不是小的罪名,會不會受到嚴懲!?這時陳伯之是否會回頭的最大顧忌,所以先必須打消他的這種顧慮,才能將勸降進行下去。作者分兩個步驟寬慰陳伯之。首先, “尋君去就之際,非有他故,直以不能內審諸己(13),外受流言,沈迷猖蹶,以至於此。” 此話說明陳伯之的背叛只是受流言蠱惑,一時糊塗而已,而陳伯之本人並不是不忠不孝之徒。接下來,作者仔細說明了當今皇帝的寬宏,表示朝廷不會對陳伯之早年的叛變行為進行懲罰,同時也晴含“如此明君聖朝,舍之其誰”之意:為了贏得對方的信任,作者還引用了歷史上眾多君臣相得,明君不加罪於罪臣的事例,告訴陳伯之,如果他投降,便會為聖人之道所稱頌,所謂“夫迷鎏知返,往哲是與,不遠而復,先典攸高”。而且還隱晦暗示,這樣的歸降,不僅不會成為陳伯之的汙點,還會成為一段佳話。
從叛變這樣的惡名一下子變成了一段佳話,這樣的華麗轉身對每一個叛將來說是極具誘惑力的,不僅僅是自身留給後世的名聲,更重要的是當下的迴歸完全就沒有了後顧之憂!
3. 示警
作者先說了陳伯之過去失敗的背叛,再說了他未來美好的迴歸,接下來,就要說現在了,現在是什麼,危險!“夫以慕容超之強,身送東市;姚泓之盛,面縛西都。故知霜露所均,不育異類,姬漢舊邦,無取雜種。” 慕容超和姚泓都是投降北方政權的,結局如此悲慘,眾人皆知,北方胡人政權本質和我們華夏嫡傳的子孫又天壤之別,這些人都是禽獸雜種,不論現在威勢多麼強盛,終究會走向滅亡,所以追隨他們不會有什麼好下場,所以現在的你,陳伯之,處境很危險!難道你還不明白嗎!?作者直接點出了陳伯之的處境暗藏殺機,處處是危局,由此得出的結論就是,此時不回頭歸降大梁,更待何時,如果猶豫不決,貽誤時機,將很有可能惹來殺身之禍!
4. 煽情
作者警示陳伯之之後,又來了一段煽情的狗血,“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見故國之旗鼓,感平生於疇日,撫弦登陴,豈不愴悢”第三段以危嚇之,現在用情動之,如此江南春色,故國美景,你的家鄉的熟悉的一幕幕,你難道沒有一點點的思念嗎?你還忍心率領軍隊前來塗炭你的家鄉嗎?人非草木,孰能無情,陳伯之雖然是一介武夫,但是人總是又感情的吧,現在畢竟背井離鄉,身背罵名,如果再率軍來戰,更是心頭不忍吧。作者很好的利用了人感情的弱點,用盡煽情之法,喚起了叛將陳伯之的脈脈鄉愁,觸及了他內心深處渴望歸鄉愿望,真是一支溫柔箭,射穿猛士心!
5. 明示
作者這警也示過了,這情也煽過了,現在就來個總結,闡明天下大勢,“當今皇帝盛明,天下安樂。”,“唯北狄野心,掘強沙塞之間,欲延歲月之命耳!”,現如今大梁皇帝蕭衍聖明,天下安樂,四方來朝,唯有北魏不明形勢,存狼子野心,必將自取滅亡。所以,“中軍臨川殿下,明德茂親,揔茲戎重,弔民洛汭,伐罪秦中,若遂不改,方思僕言。”,等我們北伐成功,消滅了北方胡人政權,到時候你陳伯之再想起我的現在這番話,那真是大勢已去,為時晚矣!作者剖析天下大勢的目的是要說明北方政權早晚要被大梁所滅,因此最後忠告也好,警告也罷,讓陳伯之認清形勢,不要報任何幻想,快快做出選擇,否則後果很嚴重!最後一段其實就是明示了寫這封勸降信的目的,畫龍點睛之筆!前面都是鋪墊,最後亮出底牌,我們已經好話說盡,你如何抉擇,快快決定!
這封流傳千古的勸降信可謂苦口婆心,語重心長,用盡了心思。對於一個叛將的規勸真是做到了用心良苦!先是用對比否定你的背叛,再給你指了條光明大道,打消你的後顧之憂。然後來個示警直接告訴你如果不迴歸就有現有血光之災,緊接著就是煽情,勾起你對家鄉的思念,這種思念還不能打動你的心讓你迴歸嗎?最後來個神總結,闡明天下大事,明示如若不歸,後果嚴重!敦促陳伯之速速做出決定!
如此巧妙的設計,層層攻陷你的心理防線,估計換了誰都招架不住,它不僅僅利用了陳伯之的鄉愁,而且也斷定了陳在敵營日子並不好過,陳伯之也不是死心塌地歸降北魏,有了這兩點,此信句句珠璣切中要害,於是效果奇佳,最後陳伯之真的率領八千部眾迴歸大梁,被封為大將軍等職,最後壽終正寢。
如果能用如此苦口婆心的方式規勸一反叛者回歸,那同樣是為團隊增加了一個寶貴的人才,為大業增加了一枚勝利的砝碼,同時也能體現出作為一個領袖王者不凡的溝通的技巧和才華,事半功倍,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