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1945年8月6日8點,日本廣島上空響起了刺耳的空襲警報聲,早已習慣這種聲音的民眾不緊不慢地走向防空洞,等美軍轟炸結束後,再各回各家,各找各媽。然而,他們沒有想到的是,天空僅落下一顆“炸彈”,瞬間“照亮”了整個城市。

一個高達6、7公里的“蘑菇雲”騰空而起,爆炸中心方圓13平方公里內的建築物一掃而光,15萬人就此消失,這就是令人膽寒的原子彈;3天后,又一顆在長崎上空爆炸,20萬市民被死神捲走。日本高層不得不開始考慮是否投降的問題。

面對亡國,日本陸海兩軍種依然“嘴仗”不斷。

隨著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不斷敗退,日軍上下都認為戰敗是不可避免的,但如何“體面”地投降成了所有人的共識,並決定“以頑強的抵抗,迫使美國改變讓日本投降的要求”。說白了,日本人希望有條件地投降,而不是屈辱的“無條件投降”。

正是基於這種思路,日軍在最後的幾次反登陸戰役中表現得尤為頑強,致使美軍遭受重大人員傷亡。隨著美軍海空力量的封堵,如今的日本已經淪為孤島,只有捱打的份,雖然他們寄希望於在本土與美軍進行決戰,但這種可能性越來越小。

首先,日本人叫囂“一億人玉碎”,確實嚇壞了惜命的美國人,按照尼米茲的推算,登陸日本將損失100萬美軍。換句話說,美軍不會輕易冒著巨大的代價登陸日本本土,唯有發揮海空優勢,用戰略轟炸將其炸回石器時代,逼其無條件投降。

其次,隨著兩顆原子彈在廣島、長崎爆炸,日本高層清醒地意識到,美軍不可能登陸,指望在本土與對手較量的企圖基本落空。而威力巨大的原子彈,一顆就能毀滅一座城市,美軍根本就不需要登陸就能讓日本亡國,負隅頑抗的意義不大了。

更讓其支撐不下去的是,蘇聯宣佈對日宣戰,150萬蘇軍從東、北、西三個方向,向關東軍發動了進攻;在中國戰場,敵後抗日武裝也發起了“對日寇的最後一戰”,百萬軍隊開始了大反攻。此時的日本已是內外交困,必須面對戰與降的問題。

然而,在日本內閣會議上,針對是否接受《波茨坦公告》,陸、海兩軍種再次爭執起來。海軍主張投降,但陸軍堅持實行本土決戰,反對無條件投降,最終未形成統一意見。眼看就要亡國,陸、海兩軍種的這種做法,不由得讓人唏噓不已。

甚至,好戰分子居然私闖皇宮,阻止投降。

1945年8月9日,在東京日本皇宮的防空洞裡,一干軍政要員進行了一場激烈的辯論,主題就一個:是否立刻接受《波茨坦公告》,無條件投降。眾人爭來爭去、各執一詞,只得將這個“燙手山芋”交給天皇裕仁定奪。很快,有了答案。

在御前會議上,裕仁宣佈照會盟軍司令部接受《波茨坦公告》,並下令起草接受無條件投降的詔書和錄音,準備5天后在廣播中宣讀。會場上頓時響起一片嗚咽和啜泣聲,哭聲中並無太多的慚愧,更多的是不甘和不服,他們受不了這種屈辱。

果不其然,美軍收到日本政府願意接受《波茨坦公告》的電報後,立刻將該電文和同盟國的答覆製成傳單,用飛機在東京上空散發。一時間,日本決定無條件投降的訊息在民眾中迅速傳開,主戰的一些軍官不願接受這個事實,決定發動政變。

在他們看來,只要奪走天皇廣播投降詔書的錄音唱片,就可以阻止向全國廣播,定能將戰鬥繼續下去。這天夜裡,他們擅自闖入皇宮,四處搜尋,並與警衛部隊發生了激烈交火,最終寡不敵眾,政變失敗。可見日本的軍國主義思想有多嚴重。

這個事件立刻引起了日本高層的警覺,決定事不宜遲,儘快在電臺播報天皇的投降詔書。這時的美國人終於鬆了一口氣,因為讓日本人心驚膽戰的原子彈,美軍只有兩顆,如果日本繼續頑抗,除了戰略轟炸外,美國人也沒有再好的辦法了。

隨著各地的日軍相繼向各戰區盟軍投降,美軍也加緊了對日本的控制。28日這一天,第一批美軍坐飛機在東京機場降落,並迅速控制了機場、廣播電臺、日軍司令部等重要設施,而更多的軍隊開始在日本海岸登陸,完成了對其本土的佔領。

至此,美軍終於實現了依靠強大的軍事工業和武器裝備,“兵不血刃”地逼迫日本投降,並形成了戰後美軍一種新的戰略戰術,即利用高技術和先進武器,實施精確打擊或“斬首行動”,逼迫對方就範,阿富汗戰爭、科索沃戰爭都是如此。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

14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黎民"與"百姓",一樣是平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