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坊間一直流傳這麼一個說法,太平洋戰爭之前的日本陸海軍存在重大戰略分歧,海軍主張南進向英美開戰,而陸軍主張北進攻擊蘇聯。

這其實是個謠言。早在1953年,曾任日本參謀本部作戰科長深知日本高層決策內情的服部卓四郎即以150萬字的《大東亞戰爭全史》作了澄清。1992年,NHK紀錄片《太平洋戰爭紀實系列》第一次以翔實的史料為我們呈現了偷襲珍珠港前日本高層的決策過程。

這些作品的立場或許有失偏頗,但是所列舉的史料卻非常具有說服力:蘇德戰爭爆發之後,包括陸軍在內的日本高層從未考慮過將蘇聯作為主要作戰方向。

一、日本陸軍對進攻蘇聯缺乏興趣

1938年的張鼓峰事件與1939年的諾門罕事件常被視為日本陸軍北進的試探,事實並非如此,深陷中國泥潭的日本陸軍很難再與蘇聯這樣的陸軍強國進行全面戰爭,對蘇聯取守勢至為必要,日軍在諾門罕與張鼓峰地區的作戰更多是一種攻擊性防禦。

日本陸軍認為,一旦將蘇聯確定為主要作戰方向,佔領蘇聯廣袤的遠東地區將佔用大量兵力,而所能獲取的資源又相當有限,最關鍵的,日本根本無法透過佔領西伯利亞那樣的人跡罕至的荒原來有效打擊蘇聯。這樣的作戰,在軍事上極不可取。

到了蘇德戰爭爆發的1941年,對蘇聯遠東地區的攻擊則又顯得毫無必要,當時日本高層普遍認為德國必勝,待蘇聯崩潰之際日本自可坐享其成,完全不必在瓜未熟時浪費兵力。

自此,我們也可以看出,日本陸軍對進攻蘇聯明顯缺乏興趣。

二、石油才是影響日本決策的主要因素

與蘇聯雞肋般的遠東地區相比,對於日本而言,石油資源的確保是一個緊迫得多的問題。

日本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國家,石油資源尤其緊缺。1939年,日本石油消耗量約為500萬噸,其中80%由美國進口,自給能力不足10%,其餘則由荷屬東印度進口。

一旦美國切斷對日本的石油供應,日本的處境將岌岌可危,在1940年9月19日召開的御前會議上,日本企劃院總裁鈴木貞一表示:日本最大弱點為石油,一旦陷入長期戰爭,則自北庫頁島和荷屬東印度(今印尼)獲致石油將絕對必要。

當時已探明的石油資源遠不如今天這般豐富,要補上美國石油的巨大缺口,日本只能從北庫頁島和荷屬東印度兩地獲取石油。

三、只有南進,才能解決日本的石油問題

1941年7月,為遏制不斷擴張的日本,美國聯合英國、荷蘭對日本實施經濟制裁,切斷了日本的石油供應,美國此舉無異於釜底抽薪,日本帝國突然之間就被扼住了喉嚨。

日本的擔憂成為了事實。既然日本無意屈服,如何獲取石油就成了頭等大事。

那麼,日本是否會為了奪取蘇聯控制下的北庫頁島的石油而進攻蘇聯呢?顯然不會。

根據1925年日本與蘇聯達成的協議,日本獲得了蘇聯控制下的北庫頁島地區的石油租讓開採權,條件則是將開採石油的一半交予蘇聯,由於庫頁島與東歐地區太過遙遠,實際上,蘇聯所分得的那一半石油大多直接賣給了日本。

也就是說,即使不進攻蘇聯,日本也能夠獲得庫頁島地區的絕大部分石油資源。這一局面是非常有意思的,德國人曾抱怨他們與蘇聯惡戰連年,而最主要的盟友日本卻與蘇聯保持和平。美國這邊也存在同樣的情況:他們在與日本進行海空大戰,而他們大力支援的盟友卻在為日本人提供海空戰爭最為緊缺的石油。

此外,庫頁島地區的石油的產量也是個重要因素,其年產量不足20萬噸,只佔日本年消耗量的4%,即使戰爭動員後產量翻倍也遠遠不能滿足需求,而荷屬東印度地區的石油年產量則高達800萬噸,完全能夠滿足日本的需求。

只有南進,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日本的石油問題。

四、結語

從事後來看,在二戰初期的博弈中,人們為日本臆想的北進戰略是軸心國最合適的戰略,只有優先確保迅速擊潰蘇聯,德國和日本才能在其後的戰局中保持主動。然而,歷史卻跟我們開了個玩笑,身處局中的日本根本就沒考慮過這種可能性。

這樣的例子其實是歷史的常態:那些高高在上的決策者總是因為自大而忽略顯而易見的最優解。

參考資料:《大東亞戰爭全史》《太平洋戰爭紀實系列》《美日爭奪北庫頁島石油資源的歷史回顧》

10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圖說春秋(31)仙鶴當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