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大哉乾元:蒙元四都剪影

大哉乾元:蒙元四都剪影

歐亞草原東端的蒙古高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在以往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這裡曾是遊牧民族興衰起伏的舞臺。歐亞草原連線著歐亞大陸,很久以來有這樣一個共識:誰控制了歐亞草原,誰就等於控制了大半世界。13世紀蒙古人的崛起,印證了這個觀點。

遊牧帝國的背影——哈剌和林

就世界歷史而言,13世紀的蒙古人烙下了自己的印記。從北亞腹地崛起的蒙古人,在成吉思汗領導下,結束了蒙古高原“天下擾攘,互相攻劫,人不安生”的局面,以十萬鐵騎,經過20餘年征戰,“滅國四十”;又經過窩闊臺、貴由、蒙哥三位大汗努力,大蒙古國先後征服西遼、花剌子模、欽察、斡羅斯、匈牙利、波斯、敘利亞等地,蒙古勢力遠達波蘭、埃及和東印度一帶。大蒙古國的南征使西夏、金朝、大理、吐蕃地區納入其統治。蒙古軍東征遼左,在肅清契丹、女真反抗勢力後,1218年進入朝鮮半島。經40餘年征戰,高麗君臣被迫臣服。迄至1259年,大蒙古國轄境西至匈牙利、敘利亞、伊剌克、波斯灣和東印度一線,東至朝鮮半島北部,南至大理國金齒地區與蒲甘王朝對峙,並在淮河、長江中上游一線與南宋相持,北面則領有吉利吉思、貝加爾湖一帶諸部。這是一個橫跨亞歐、版圖空前龐大的帝國。強盛的遊牧帝國需要有一個相對穩定的政治中心,哈剌和林應運而生。

哈剌和林(突厥語,意為“黑石”)故址位於今蒙古國中部杭愛山南麓,前杭愛省鄂爾渾河右岸呼舒柴達木之南20公里的額爾德尼召近旁,距烏蘭巴托市380公里。哈剌和林是蒙古人在北方草原上修築的第一座都城,不僅是蒙古帝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而且也是13世紀東西方世界之間一個重要的交通樞紐。這裡聚集了成吉思汗、窩闊臺、蒙哥、忽必烈等從歐洲、亞洲諸國各地劫掠來的奇珍異寶、金銀珠寶,數以萬計,名副其實為當時世界第一都。

1264年,忽必烈遷都燕京(今北京)。整個元朝期間(1271年~1368年),哈剌和林失去帝國首都地位,但仍是蒙古地區最重要的城市。元代的哈剌和林先後設定過和林轉運使司、和林宣慰司、和林路等行政機構,忽必烈派宗王坐鎮哈剌和林,加強對漠北地區的控制。1368年,元惠宗倉皇逃離大都,蒙古統治中心從中原移至漠北。哈剌和林曾經被北元政權當作一個聚集力量的據點。1370年明軍攻克哈剌和林,大火燒了整整25個日日夜夜,哈剌和林基本被毀滅。蒙古帝國已經分崩離析,寒來暑往,哈剌和林走向沒落。

元上都的落日

13世紀50年代,拖雷家族的另一個政治新星冉冉升起。拖雷次子忽必烈在蒙哥登上汗位時已經嶄露頭角。1251年,蒙哥汗命其皇弟忽必烈總領漠南漢地軍國庶事。1256年春,忽必烈開府漠南,命劉秉忠在桓州以東、灤河(今閃電河)以北,興築新城,名為開平府,作為藩邸,“北帶絕幕,南控中夏”。1260年,忽必烈在開平府即蒙古大汗之位,建元中統,與據有哈剌和林的幼弟阿里不哥對峙。戰勝阿里不哥後,中統四年(1263年)五月,忽必烈下令升開平府為上都,以取代哈剌和林。次年建上都路總管府。1271年建國號“大元”。1272年改金中都(今北京)為大都。上都是元朝夏都。每年四月,元朝皇帝便去上都避暑,待八、九月秋涼時返回大都。每年皇帝去上都避暑時,百官相隨,“而宗王、藩戚之期會,朝集冠蓋,供億之計,一統之留守,故為職最要焉”。

上都城的駐守官員、家屬、兵丁等人口居於城中,城外關廂之地是百姓的主要居住地。考古資料證實三處關廂總延伸為2400米,面積最少在12萬平方米以上。至元三十年(1293年)僅工匠就有2999戶,元朝中期僅中政院所轄人匠提舉司所屬就有工匠2500戶。根據對上都城關廂之地貧民房舍和城內房舍的數量考證,上都城在春夏季人口最多的時候可達五萬人以上,秋冬季人口也在五千左右,其規模小於大都城。根據對上都城牆夯土的土質分析,此處為就地取材而建。上都的外城,北半部為皇家園林區,南半部為宮帳區。城北依地勢高緩,借景創物,建有橫貫城垣,縱向800米,富於自然風趣的大型御苑,其面積大於城池總面積的三分之一,所種奇花異草和豢養的珍禽異獸,不但滿足了皇親貴戚逍遙行樂、遊覽觀賞的情趣,同時對調解、穩定上都城的自然生態系統起到了積極作用。在城內設定大面積的苑囿,實為元代首創。

1358年(至正十八年),紅巾軍中路軍關先生、破頭潘部由大同直趨上都,燒殺掠搶、焚燬宮殿,經歷百餘年陸續建成的上都宮苑樓閣等建築化為灰燼。1369年(洪武二年),明軍攻佔上都,將城內殘存的房舍盡數拆毀,改築城垣,稱開平府,不久改府為衛,1403年(永樂元年),開平衛治徙京師,1406年(永樂四年)開平衛復治故地,1430年(宣德五年)終因地處僻遠,運輸艱難,遷衛治於獨石堡(河北省赤城縣獨石口),昔日輝煌的上都城遂化為廢墟。

耀眼傳世的汗八里——元大都

蒙哥汗突然去世使得大蒙古國出現權力真空,覬覦汗位者蠢蠢欲動,總兵漠南的忽必烈與留守漠北的幼弟阿里不哥發動爭位戰爭。貴戚霸突魯曾勸告忽必烈:“幽燕之地,龍蟠虎踞,形勢雄偉,南控江淮,北連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覲。大王果欲經營天下,駐蹕之所,非燕不可。”忽必烈怦然心動,脫口而出:“非卿言,我幾失之。”雖然如此,但忽必烈不敢輕易否定哈剌和林的都城地位。定都開平府還是定都燕京?忽必烈考慮了四年之久。戰勝阿里不哥後,1264年8月,劉秉忠請定都於燕京,忽必烈決定採納,於是下詔修築宮室城池,以燕京為中都。如何修建新都城,考慮到蒙古人不願在別人的廢墟上營建自己新居的習俗,主要設計者劉秉忠建議在金中都東北郊選址。至元四年(1267年)開始營建,十一年(1274年)宮城大內建成,十三年(1276年)大都城垣建成。大都城有外城、內城、宮城三重。明清北京城的中軸線相沿元大都中軸線未變。北京內城東西長安街以北的街道基本上是元大都城的舊街。按照“左祖右社”之制,大都太廟在城東齊化門(今北京朝陽門)內,社稷壇即建在大都城西和義門(今北京西直門)內稍南。大都的街道,規劃整齊,經緯分明,相對的城門之間一般都有大道相通。按照方位,元朝將大都街道分為50坊。在元大都內眾多的宮殿之中,以延春閣為中心的北宮建築群最具蒙古草原文化特點。明成祖改建北京城時,在此堆了一座鎮山,高約50米,即今北京景山。在北海公園團城上,安置有元代遺物瀆山大玉海。史載至元二年十二月,“瀆山大玉海成,敕置廣寒殿”。此玉海可盛酒30餘石。元宮大明殿上有高1丈7尺的大酒甕,可儲酒50餘石,稱為“酒海”,又稱“大樽”。這實際上是沿襲了大汗宮帳放置馬奶酒的“古魯額”(ɡürüɡe 儲酒器)舊制。1368年,朱元璋派軍隊北伐,攻陷通州,大都岌岌可危。閏七月二十八日夜三更,元惠宗率領后妃、皇太子、皇太子妃逃亡上都,元大都被明朝改為北平。後因朱棣“靖難”、奪位、遷都,元大都又被改造成明朝京師都城,歷史掀開新的篇章。

流星劃空——元中都

1307年,忽必烈的孫子元成宗去世,因無子,皇后謀立安西王阿難答為帝,海山母及愛育黎巴力八達與一批宗王、大臣迎海山為帝。海山是忽必烈的曾孫。其父答剌麻八剌是成宗鐵穆耳的兄弟。成宗大德三年(1299 年)海山受命以宗王的身份鎮守漠北,在漠北總兵八年多,在與叛王海都、察八兒父子的戰鬥中功勳卓著,擁有重兵。接到大都傳來的訊息,海山擁兵至上都即位。大德十一年(1307年)六月甲午,剛剛即位十天的武宗海山還沒有顧得上頒佈任何新的政令,就下令“建行宮於旺兀察都之地,立宮闕為中都”。他為什麼急於修築中都呢,史無明文。旺兀察都之地位於野狐嶺北(今河北省張北縣饅頭營鄉)。野狐嶺地勢險要,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因成吉思汗大軍曾在此地殲滅金朝精銳部隊,野狐嶺聞名遐邇,海山選擇這一地區建中都,據姚燧在《牧庵集·皇帝尊號玉冊文》中說:武宗由上都而南,“還蹕龍興,徘徊太祖龍旗九斿,翦金於斯,肇基帝業,為城中都”。似有紀念成吉思汗武功之意,又可顯示自己總兵漠北的功業。元中都的崛起是一個奇蹟。可惜天不假年,元武宗海山僅在位四年,沒有看到中都城的最後竣工就因病去世。新繼位的仁宗,也就是海山的弟弟愛育黎拔力八達,上臺伊始就下令“罷城中都”,“罷中都留守司,復置隆興路總管府,凡創置司存悉罷之”,取締了中都的都城資格。第二年(1312年)又“徙中都內帑、金銀器歸太府監”,致使中都淪落成一座廢都。後代的皇帝偶然才到此巡幸。1358年,紅巾軍仇恨的兵火焚燬了中都所有的地面建築,使它最終淪落為一片殘垣與野草共存的廢墟。13世紀蒙古高原上的遊牧民族創造了驚人的奇蹟。如今昔日輝煌的都城已經淪為廢墟,在孤寂的時光中逐漸被人淡忘,有如失憶。蒙古人的遠征固然給被征服地區帶去了巨大災難,但是用當時最快捷的驛站系統連線了歐亞大陸,打破了封鎖閉塞的世界,使文化傳播與經濟往來空前地加強,對後世的影響至今令人沉思。

15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沙漠之狐”隆美爾徹底的失敗,軍事家卻說諾曼底登陸毫無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