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甲午戰爭,我們不得不說甲午戰爭之前的鴉片戰爭,鴉片戰爭後中國知道了和世界的差距,因此統治者內部開始捲起一場向西方學習的高潮,尤其,軍事,新科技這些都是清朝方面學習重點,另外他們也派出了不少留學生到國外學習外國的先進科學技術,從而未來可以為國效力。
甲午戰爭前,那個時候中日兩國內部都在開始時候向西學習的,但是,為什麼最後會輸掉這場戰爭,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兩個國家精英階層對如何西學的一個態度不同,日本完全學習西方的一切,將西方優秀的事和物吸收進來,並且對積極改變,並且找出自己適合道路。
清朝方面因為一味的迷戀武器和裝置,並沒有很好的學習西方優秀的事物,反而在學習的過程中,國內的頑固派一直在阻擾,並認為差不多就好,又不想進行改變,又不深入學習,導致很多東西都在皮毛之上,最終導致了洋務運動一直未超過。
我們來看看日本,這個時候日本通過明治維新逐步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國力逐步加強,日本本身作為一個島國,由於明治維新帶來的日本本國的產業革命,本身國內市場較小,加之剛剛完成明治維新國內封建勢力較濃厚以及剛剛完成社會轉型的日本國內矛盾較為尖銳,因此,必須對外擴張尋找出路,而日本國參謀本部也制定了“清國征討策”,作為戰爭指導手冊,可以看出,日本為了可以和清朝一戰做了完全準備。
在洋務運動的影響下,清朝雖然成立了“北洋水師”成為亞洲最強大的海軍力量,世界第九的艦隊,確實,二十來年的洋務運動,確實給清朝帶來了不少變化,國力等都有一定的發展,但是,由於洋務運動的本身就是為統治階級服務,並沒有很好的改變自己的國內的情況,由於清朝國內政治腐敗,人民生活困苦,官場各派系不斷鬥爭,國防軍事外牆中幹,紀律鬆弛,導致如果一戰,清朝可能必敗。
我們看看兩國最高的統治者態度來分析,明治天皇為了買軍艦一天吃一頓,而慈禧太后為了給自己修園子,動用了海軍的軍費,導致北洋艦隊無錢更新裝置和又充足的彈藥,從統治者的態度,我們可以看出這一戰,清朝凶多吉少。
因此,中日必有一戰,此戰必不可免。
然後,我們在來分析如果在甲午中日戰爭,清政府不投降不賠款的話會出現中國肯定不會亡國,因為,那個時候雖然北洋艦隊戰敗,但是,南洋艦隊和福建水師未有損失,如果清政府調動兩艦隊北上還是可以和日本聯合艦隊一戰,論綜合國力而言日本本身就是個島國,國本面積不大,人口有限,雖然取得了一時的勝利,這個就是為什麼日軍在進攻山海關後就不敢在進攻中國內陸,因為,那個時候國內的經濟已經承受不住了,必須依靠和談獲得利益才可以穩住國內情況,因此,他們看打了差不多了,就停戰和談,因此,戰爭一旦持久日本必敗。
雖然,清政府的陸軍在東北戰場的連續失敗,導致陸軍的一時失敗,但是,中國國土遼闊,有不少戰略重地,還有就是中國人民在危難時刻都會一致對外,日本想要進攻內陸,但是,他們一旦激起中國人民的保家衛國之心,必會和後來八年抗戰一樣,戰線過長,導致補給跟不上,日本必敗,因此,日本必須儘快取得勝利,從清政府手上獲得最好的利益。
如果甲午戰爭出現另外一種局面:
而如果清政府戰敗,北京淪陷,慈禧和光緒逃離北京,象徵著清朝的統治崩潰。南方會出現獨立的現象,原本已經逐步做大的漢族官僚集團會脫離清政府的宣佈獨立,並且列強也會扶持新的代理人,中國也就成為一盤散沙,最後,逐步分裂中國,因此,這種情況是嚴重威脅滿清統治的,因此,才會導致,日本為何威脅將會進攻北京時候,清政府會急於和日本和談,因此,最重要一點已經嚴重威脅到清政府的統治,因此,清政府寧願賠款、割地也不會願意這種情況出現。
雖然,甲午戰爭已經過去一百多年了,但是他要我們知道,勿忘國恥,積極學習,才能富強,才能要自己更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