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有一個成語,叫做兔死狗烹。這個成語,最早出自司馬遷的史記,意思就是說兔子死了,那抓兔子的狗呢,就該被獵人給煮了吃了。更深的含義就是說,在取得鬥爭的勝利之後,統治者往往會除掉曾經替自己鞍前馬後效力的功臣。
這種事情在咱們中國的歷史上還真是有很多。其實,即便是現在,在某些企業或者是團體中,當競爭對手被打敗之後,領導們清洗功臣的現象也很常見,那為什麼會發生這種現象呢?什麼樣的領導最容易清洗下屬呢?什麼樣的下屬又最容易被領導們清洗呢。
劉邦為什要殺光跟他一起奮鬥過的窮哥們?朱元璋為什麼要殺光幫他打天下的好兄弟呢?這些搞過大規模清洗的領導,究竟有哪些相似之處呢?如果你有一個類似的領導,要怎樣才能逃過被清洗的命運呢?今天我就跟您聊聊兔死狗烹的背後的故事。
在中國的歷史上,大多數改朝換代都是經過了艱苦的鬥爭才得以實現的。然而,在取得了政權之後,總有一些鬥爭過程中的有功之臣,會遭到被領導清洗的厄運。當然了,絕大多數情況下,大部分人還是能夠和領導一起安享鬥爭的勝利果實的,不過也有例外。在歷史上就曾經有過兩次在取得鬥爭勝利之後,大規模清洗功臣的現象。那麼,是什麼造成了這樣的現象呢?這裡面恐怕和領導自身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咱們先說說第一次,那是在公元前的202年西漢王朝建立。在統一的戰爭中,劉邦為了安定全國的局勢,曾經冊封了一批的異姓王。說白了,也就是那些很有威望,也很有貢獻,但是和劉家沒有任何親戚關係的王爺。然而,從劉邦正式稱帝的那一刻起,劉邦就開始著手清理這些為他做過卓越貢獻的有功之臣了。
劉邦為什麼要清洗這些有功之臣呢?這其實是和劉邦的出身有很大關係的。您別看劉邦當了皇帝以後耀武揚威的,在他在起兵之前,只不過就是沛郡當地的一個小混混,平日裡遊手好閒、不務正業,也沒受過什麼教育,文化水平也不高。雖然劉邦很會用人,但是在才學方面,相比那些後來在他手下效力的功臣們,那比人家落後了不是一星半點啊。您想啊,這麼一個沒文化的領導,整天面對著一群才能過人的下屬要說沒有一點自卑,那是不可能的了。當然了,在統一天下之前,劉邦是要指著這幫人替自己賣命的,自然時時刻刻的要表現出一種親近的態度。可是,當天下統一之後,這些能人們的使用壽命也就到頭了。
第一個倒黴的是誰呢?燕王臧荼,他被劉邦殺掉的原因現在看起來還是有點可笑的。那是在漢朝統一全國之後,劉邦對之前項羽部下的將領們採取了嚴厲的懲罰措施。這臧荼原本也是從項羽陣營倒戈過來的,眼看著從前的同僚們,一個個都倒了黴,臧荼自己也變得憂心忡忡。這傢伙思前想後得出了一個結論,那就是,要想不被劉邦反攻倒算,那隻能造反了。拋開實力的差距不說,您要想造反一開始總得低調吧,努力做一些準備工作對不對。可是這臧荼卻正相反,他除了不停的告訴周圍的人們說我要造反,起兵推翻漢朝統治。除了這說話以外,沒有做任何的準備工作。現在看起來,也許這臧荼根本就沒有造反的野心,頂多也就是迫於局勢的壓力,表現得有些神經質罷了。
可是劉邦可不管你是不是神經制,他正愁沒借口清洗你呢。聽說臧荼要造反,立刻決定先拿他開刀。劉邦親自帶領著軍隊前去討伐。從開始軍隊動員到平定叛亂,前後只用了短短的兩個月的時間,而臧荼呢,也獲得了被劉邦清洗的功臣中第一人的頭銜。在臧荼被清洗之後,劉邦又先後解決掉了幫助自己打下江山的眾多功臣,其中包括楚王韓信、樑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韓王信等人。當然了,一開始劉邦清洗的物件僅限於和自己沒有親戚關係的異姓諸王。可是這種清洗功臣的行為一旦開始,那就很難再收手了。而且清洗的範圍也一定會慢慢的擴大。
到後來,甚至連那些和自己有親戚關係的文臣武將,也開始進入到了被清洗的名單。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大將樊噲了。要說這樊噲和劉邦的關係,那真不是一般的親戚,他們倆是同鄉好友,當年劉邦還在家鄉當混混的時候,樊噲就已經是他的小弟了。您還記得鴻門宴嗎,在鴻門宴上,是樊噲直闖了項羽的大營,救了劉邦的性命啊。後來呢,樊噲還娶了呂后的妹妹,這關係就更近一層了。可是即便如此親近的關係,樊噲仍然沒有逃過被清洗的命運。
那是在公元前195年,樊噲率領軍隊在前線平叛,就在這個時候劉邦聽信了讒言,懷疑樊噲陰謀造反,於是他派遣陳平帶著詔書進入前線軍營,不動聲色的把樊噲給活捉了,樊噲就這樣被繩捆索綁的押回到了京城,幸好樊噲的命大,押送他的隊伍還沒趕到京城,劉邦自己就因病一命嗚呼了。而隨後控制朝中的呂后呢,立刻就把這個妹夫給釋放,也同時恢復了他的爵位,這才使這位功勳大將得到了一個善終。
雖然劉邦在政權穩固之後,屠殺了一批有功之臣,當然也不是所有的功臣都落了一個死於非命的下場。有的人就比較有自知之明,在功成名就之後,毅然選擇了明哲保身,不介入朝廷政治,從而得到了一個安詳晚年的好結局。這個人是誰呢?這個人就是劉邦手下第一流的謀士張良。
張良和韓信、蕭何被稱為漢初三傑,不過比起那個韓信呢,張良算是對世事看得太透徹的人了。他深知劉邦這個人和春秋時期的越王勾踐一樣,只能共患難,不能同安樂,所以在漢朝建立之後,張良便藉口自己的身體不好隱退深山,專心修道,不再過問朝廷中的一切事物。幸虧張良有這種態度,否則以張良張子房的才學和見識,劉邦是絕不可能留一個自然死亡的結局給他的。
說完了劉邦,我們再來說說朱元璋,朱元璋的出身比劉邦還要低,勝利之後,對有功之臣的清洗比劉邦還要殘酷,那麼是什麼引發了他對自己的戰友的極度不信任呢?在朱氏恐怖的高潮期,又有誰得以在這場大屠殺中倖免於難呢?
朱元璋和劉邦有許多相似的地方,都是貧苦出身,沒有念過什麼書,受教育的程度也都比較低。不過相比之下,朱元璋的命運更要坎坷一些。劉邦在造反之前,好賴還有一個民兵隊長的差事幹著,這朱元璋可就不行了,造反之前,他的主要職業是和尚,具體工作是要飯,不過要論起個人才能,朱元璋還是要略勝劉邦一籌的,畢竟劉邦只是和項羽兩個人爭奪天下,可朱元璋不一樣,同他一起起義抗元的包括了陳友諒和張士誠等一大批的梟雄,這還不算雄踞北方的蒙古鐵騎,而朱元璋能在群雄之中脫穎而出,吸引一批能人輔佐,可見這個人呢,應該說還是有些本事的。不過等到戰爭勝利了,大家該坐下來分享勝利果實的時候,朱元璋翻臉不認人了,他這翻臉殺人的本領也比劉邦厲害多了。
他先是在朝廷中培養對立的勢力,借力打力,除掉了明朝開國的第一功臣丞相李善長。之後呢,又把幫助他除掉李善長的胡惟庸滿門抄斬。再後來被他殺掉的功臣名單上包括了劉璉、李文忠、藍玉、王弼、馮勝、傅友德,這其中不乏百戰的名將,這些人大部分都是在戰場上九死一生,為明朝立下了赫赫的戰功啊,不過這都沒用了。到了朱元璋這啊,只要他看你不爽,那是砍掉你的腦袋沒商量。如果說劉邦殺人多少還是避諱了自家親戚的話,朱元璋可絕不留這個情面,只要是他決定處死的人,不論是親戚還是同鄉,絕不留一絲情面。您比如說像李善長、王弼和傅友德吧,這都是和朱元璋有著兒女親家關係,他甚至向李文忠,那就是朱元璋的親外甥。不過,不管是什麼樣的親戚關係,只要是朱元璋對你起了疑心,下場那都是一樣的。可為什麼朱元璋稍有疑心,就要對有功之臣痛下殺手呢?這一切都和很久以前的一次謀反有關。
話說是在1365年,朱元璋得到了一個訊息,說鎮守南昌的守將朱文正私下與當時正和朱元璋對峙的張士誠勾結圖謀造反,為什麼朱文正要造反呢?因為他覺得他在朱元璋的手下,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兩年前,朱元璋的死對頭陳友諒率領六十萬大軍,發動了對朱元璋的戰爭,這支軍隊進攻的第一個目標就是當時的南昌城,而南昌城的守將恰好就是朱文正,要說著朱文正也是一個軍事天才,他憑藉手中僅有的一萬兵力和南昌城堅固的城池,愣是把陳友諒阻擊了一個多月,為朱元璋進行兵力部署,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在朱元璋消滅陳友諒之後,開始論功行賞,按說朱文正絕對是第一功臣,因為沒有他的死守,就換不來最後的勝利。所以啊,朱元璋先問朱文正有什麼要求,要封什麼官兒,這朱文正頗有一些大將風度,對朱元璋說,你先封別人吧,我對這些沒什麼興趣。朱元璋聽了大喜過望,覺得朱文正還真是個人才,識大體顧大局。於是還真就把好的位置封給了別人,仍舊讓朱文正來守江西。
朱元璋不知道朱文正就是跟他客氣客氣,就如同這個拍賣行裡的叫價,他是等著朱元璋提高價錢,挽留他一下,他沒想到朱元璋居然不抬價,就直接敲了榔頭了。朱文正當時覺得非常鬱悶,當他的鬱悶和不滿達到頂點的時候,也就促成了他這次不成功的謀反。當然了,如果只是謀反,也不至於造成朱元璋後來如此多疑的性格,之所以會有後來的結果,那是因為朱元璋和朱文正除了上下級的關係之外,還有一層更近的關係。朱文正是朱元璋的親侄子。所以說朱元璋後來的多疑也是有情可原的,你想連最信任的親侄子都背叛了自己,那還有什麼人可以無條件的相信呢?戰爭年代,需要這些手下人替自己浴血奮,那此人怎麼好聽怎麼說了。可等到了和平年代,這些戰場上的天才失去用武之地了,一旦在行為上,稍有不減點,被朱元璋抓住了把柄,抄家滅祖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沒文化的領導容易清洗有功之臣,那如果領導受教育程度比較高,功臣們的命運又會怎樣呢?
其實清洗功臣這事,跟領導的文化水平沒有什麼必然的關係。只不過對於那些受過良好的教育出身士族的領導而言呢,他們往往會採取比較溫和的態度,用溫和的方式,來解除功臣們對自己的威脅。比如說著名的杯酒釋兵權。趙匡胤出身於士大夫階層,從小就好唸書,當皇帝以前人家已經是後周的節度使,等他當上皇帝以後,他也感到手下的這群功臣各個擁有重兵,這要是哪一個心懷鬼胎造起反來,自己實在是受不了。如果能把他們稍微清除一下,那自己肯定是省心不少。不過,趙匡胤畢竟是高階知識分子,如果簡單粗暴的發動一場大規模的屠殺,一方面自己於心不忍,另一方面呢,也容易寒了兄弟們的心。所以呀,他就直接擺下了一桌酒席,把這些功臣們全部都請來,在裝模作樣的演了一齣戲,痛哭流涕了一場。目的呢,無非就是勸這些幫自己打天下的小兄弟們,自己主動交出兵權,退休回家。當然了,這出宴會的背後,肯定還是包含著潛臺詞的,那就是我先給你們一個機會,自己選擇主動離開,如果有誰不識趣,賴在這不走呢,那我就不客氣了。
除了趙匡胤之外,像隋文帝楊堅、唐太宗李世民和清朝的順治皇帝,這些有文化的開國君主,在當權之後,除去個別臣子不識好歹居功自傲,被領導處理的之外,並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清洗功臣的現象。其實說到底啊,所謂的兔死狗烹清洗功臣,最終指向的東西只有一個,那就是權力。對於皇帝來說,他手中至高無上的權力那是他的一切,誰如果膽敢覬覦他的權利,那下場只有死路一條。對於那些幫助皇帝開創江山的功臣而言,每一個人都在國家的建立過程中,立下過汗馬功勞。這種功勞,很容易被利用作為和皇帝談判的籌碼,而皇帝可以賞賜給功臣的,只有官爵和財富。至於手中的權利,那是絕對不可以與他人分享的,其中那些出身比較好的受過教育的君主呢,他們往往比較自信,所以對屬下的分權行為容忍度相對會比較大,不到萬不得已呢,是不會剝奪下屬的生命的;而對於受教育程度較低的君主而言,曾經的苦難生活造成了某些深層次的自卑心理。所以一旦登上寶座,對於任何瓜分權力的企圖,都會非常的警覺,也就往往容易造成功臣大規模遭屠殺的悲劇。
中國歷史上這些兔死狗烹的故事,多少能對我們這些職場中人有一些啟示吧。當你的領導在才幹方面不如你的話,那麼在取得工作成果的同時,您一定得像張良先生學習學習啊。時時刻刻保持低調的態度,避免發生功高震主的事兒,從而呢,也就能夠避免遭到清洗的厄運了。當然了,如果你的領導才幹過人,那麼適當的張揚,也有利於你在職場中的發展。歸根到底還是那句話要懂得審時奪勢。
喜歡記得給個關注,您的支援是我最大的動力,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