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家寨社群在鄢陵縣城東一公里,過去曾叫於寨社群。這裡是歷史上有名的軍事家、東晉太尉庾亮的故里。庾氏家族曾出現了70多位被載入各種典籍的歷史名人,聲名顯赫。庾亮是庾氏家族中的代表性人物。關於庾亮的生平介紹,《晉書》有《庾亮傳》,當今的《辭海》、《中國歷史人名辭典》、《鄢陵縣誌》等典藉均列有專條詳載。庾亮,字元規,東晉明穆皇后之兄,其人容貌俊美, 善辭令,性好莊老之學,動輒有禮節。 庾亮自幼在鄢陵長大,他的父親在會稽(今浙江紹興)任太守,16歲時庾亮跟隨父親來到會稽居住,元帝一見到他就對他很是器重。大興年(318---321年)初,庾亮被拜為中書郎。323年明帝即位後,想讓庾亮任中書監(與中書令職務相等而位次稍高,同掌機要),庾亮力辭不就,並疏奏明帝,力陳外成專政之弊,言辭懇切動人,對推動當時的朝政改革起了很大作用。 晉成帝咸和二年(327年)歷陽(今安徽和縣)守將蘇峻聯合壽春(今安徽壽縣)守將祖約叛亂,向京都建康(今南京)進攻,忠於朝廷的江州(今江西九江)刺史溫橋聽到京都危急,想領兵東進保衛建康。此時,在建康掌管中央政權的中書令庾亮知道訊息以後,擔心當時手握重兵的荊州刺史陶侃會乘虛而入,加深建康的危機,因此,他在《報溫嶠書》中說:“吾憂西垂,過於歷陽,足下無過雷池(古軍事重地,今安徽望江縣東十公里處)一步也。”意思叫溫嶠坐鎮原防地,不要越雷池而向東來。自此,“不越雷池一步”便成了一個人盡皆知的成語,廣泛流傳。 由於城市規模不斷擴大,現在的庾家寨已經成為城郊社群。走進社群,只見一座又一座塑料大棚在Sunny下泛著銀色。這裡是“花都”鄢陵有名的花卉生產地,以盛產桂花馳名遠近,過去“桂樹有高至百尺者,大可數人圍,花蔭覆地數畝,暮秋落英,夜收滿石,搗之可以為餌,其香美宜人,唯玫瑰可以媲美”。近年來庾家寨社群又依據靠近城市的地理優勢,發展成了縣城最大的蔬菜生產基地。 庾家寨社群裡的人,不管老的少的,男的女的,差不多人人都能講一段那流傳了一輩又一輩的庾家故事來:俺這個村原名叫庾家寨,東晉時出了一位娘娘叫庾文君,國舅庾亮。庾家在朝勢力很大,據說朝內12位大臣中有庾姓8人,故有“庾半朝”之稱。奸臣蘇峻因與庾亮不和,在一個風緊月黑之夜派兵偷偷抄襲了庾家寨,見了庾姓的人就殺。在這生死關頭,有人靈機一動,大聲喊叫:“俺跟庾家不是一個庾字,是姓……”沒想到這一叫喊竟得以倖免。你們去看看吧,俺襯裡現在還有個庾家大坑,都說那是蘇峻之子抄了灰家寨還不解氣,又令人將灰家家它深挖三尺而成的大抗……傳說終歸是傳說,不盡符合史實。不過查閱有關歷史資料,蘇峻抄襲庾家寨還確有其事。《晉書》 上就有“碩(蘇峻之子)乃發庾亮父母墓,剖棺焚屍。”“亮三子:彬、羲、和。彬年數歲,雅量過....蘇峻之亂,遇害”等文字,《庾氏族譜)也有類似記載。庾家寨村東原有高大的庾家家,傳為庾姓族人被抄斬後,理葬在這裡。“文革”中,群眾挖土時將家子挖開,掘出三個墓葬,全部用磚砌成,每個墓內葬一人,墓門口有一立勢遺骨:三家和同。 “千載兵戈塵屢息,廿年荒野草仍秋。溫詼稱治興平後,庾峻曾聞戶口稠。”這是清朝鄢陵藉詩人樑熙的詩句。民國《那陵縣誌》記載:“縣南十里有崇福寺,建立失考,清順治年間,巴人牛立捐建前殿,御使樑熙作碑記。” 相傳崇福寺原先規模很大,雕樑畫棟。有一年庾亮回到故鄉後,曾經到崇福寺上香,還親手栽植了一棵白果樹(銀杏)以為留念。後來此樹越長越大,蒼勁壯觀,且東西南北四面枝葉繁盛不一,據說指向哪邊的枝葉長得茂盛,哪邊就會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現在,歷經1600餘年的悠悠歲月,崇福寺、殿等建築早已不復存在,白果樹也早已耗盡了生命的津液,只留下一截數人合抱、丈五有餘的鐵褐色的樹幹,風雨浸蝕、斑斑駁駁,彷彿一位滄桑老人在向人們講述著那古老年代的故事。前些年,枯死的白果樹幹上附生出一株直徑數十釐米租的構樹,鬱鬱蔥蔥,尤顯生機,成為當地一大奇觀。全國各地庾氏宗親來鄢陵尋根問祖時,共同在這棵樹旁邊又種植了幾棵銀杏,以示紀念。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