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廿九,庚子年正月的最後一天。在古代,正月的節日最多,除了一直延續到今天的春節、人日、元宵節,這一天也是個重要節日,叫做“正月晦日”。晦日即農曆每月的最後一天,《荊楚歲時記》有云:“每月皆有弦、望、晦、朔,以正月初年,時俗重以為節。”正月晦日作為一年的第一個晦日,也就是“初晦”,被古人當做重要節日來過,寄託了古代勞動人民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唐朝著名文學家李建勳有首詩,專門描寫了這一天:
《正月晦日》
李建勳
莫倦尋春去,都無百日遊。
更堪正月過,已是一分休。
泉暖聲才出,雲寒勢未收。
晚來重作雪,翻為杏花愁。
那麼,這一天古人如何慶祝呢?南朝梁人宗懍所著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元旦至於月晦,併為酣聚飲食。士女泛舟,或臨水宴樂。”看來古人並沒有耐心等到春暖花開的清明節再去戲水,而是早在正月晦日,冰雪才融,就迫不及待地到水邊划船宴飲了。這划船可不是玩玩而已,魏齊時代的盧元明、魏收分別有詩《晦日泛舟應詔》,可見當時晦日泛舟是君臣“感情建設”的重要活動,大臣還要賦詩祝賀,可以想見場面之盛大。至唐代,晦日出遊尤其被人們重視,許多詩歌都提到過它。郎餘令有“三春休晦節,九穀泛年華”;解琬有“歡娛屢晦節,酩酊來還家”;宋之問有“晦節高樓望,山川一半春”;岑參有“春池滿復寬,晦節耐邀歡”……可見,熱愛生活的唐代詩人,對這個能夠迎接春天、親近自然的日子,是萬分喜愛的。
實際上,人們到水邊也不僅僅是划船,隋朝《玉燭寶典》記載,這一天,士女都到水邊洗裙子,倒點酒在水邊,用來解除災厄。這種儀式,實際上就是“祓禊”了,也就是祭禮的一種。此風俗也在唐代達到高峰,“素滻接宸居,青門盛祓除”、“晦日嫌春淺,江浦看湔衣”、“晦日湔裾俗,春樓置酒時”等等,都反映了晦日水中洗裙的習俗。
除此之外,我們今天通常在正月初五進行的“送窮“,在唐代時是也是晦日的活動之一,至宋以後才逐漸改到初五。與賈島齊名的唐代詩人姚合有《晦日送窮》三首:
《晦日送窮(其一)》
姚合
年年到此日,瀝酒拜街中。
萬戶千門看,無人不送窮。
寥寥數語,勾勒出晦日送窮的場景,每逢此日,人們在街巷中長揖、灑酒奠送,期望送走窮鬼,生活富足。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人人如此。
可見,中國古代無論哪個節日,無非兩個過法:順應自然時令,祈願生活幸福。春風乍暖,河水解凍,那就去水邊嬉戲吧,在潺潺水聲中飲酒,順便洗一洗沉悶的冬日在衣裙上留下的塵土;生活不易,多難多災,那就在新年伊始祈願消災去病,願新的一年富足安康。你看,中國的古人就是這樣,簡單、質樸,而又樂觀。沒有什麼寒冷能阻止我們享受春天,也沒有什麼災難能磨滅我們嚮往美好生活的意志。無論我們經歷過什麼,在經歷什麼,請相信,幸福會和春天一起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