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代號】“桑葚”行動
【英文名稱】Operation Mulberries(Operation Mulberry)
【媒體稱呼】人工港
【密級】機密
【發起者】盟軍
【運作程序】1644年6月6日晚
【目的】建造保障“霸王”行動補給的臨時港口
【背景】
二戰中,納粹德國精心構建“大西洋壁壘”重要的防禦手段之一,就是在海灘上交叉佈置數百萬枚不同種類的地雷,如果盟軍妄圖從此登陸,等同於逼著將士們冒著佔盡地利便宜的敵軍優勢火力,在雷區中來回穿梭。
不僅如此,德國人還有防禦手段就是“貼心”的障礙物:如鐵絲網、由鋼條焊接而成的(反坦克)“捷克刺蝟”、空心三角錐的“惡魔方塊”、以及專對裝甲車輛的反坦克壕和“龍牙”型障礙物。這些設施都是用來延緩對手登陸速度的。
捷克刺蝟
最後,德國人壓箱底的反登陸防禦手段就是各種碉堡和火炮陣地,而壓箱底中最凶殘的莫過於原本計劃安裝在H39型戰列艦上的SKC/34型406mm艦炮。這種別稱為“阿道夫炮”的岸防艦炮,是德軍在二戰中設計的最大口徑艦炮:
作為岸防炮的SK C/34型406mm艦炮
德國人構建要塞時使用了大量的混凝土增加防禦力,個別岸防炮甚至直接設定在挖空的山體中,鐵質掩體會拖慢登陸速度,且因為登陸配備的重武器一時半會拿人家沒轍,登陸部隊每多在灘頭耽誤一分鐘,就多一份慘重的死傷。
因此,“大西洋壁壘”自詡為固若金湯並不為過。
SK C/34型406mm艦炮
這種情況,盟軍並非一無所知。那麼,如何應對,就凸顯出來。因為盟軍登陸後,為確保灘頭堡陣地完整,並保證源源不斷送上補給,因此各項後勤設施也要準備妥當。但這是一個緩慢的過程,而且在海灘上,坦克登陸艦很容易成為炮彈的目標。加快卸貨過程的唯一方法便是建造功能齊全的港口,盟軍的工程師們希望利用“桑葚”行動來解決這個問題。
事實上英國海軍是當時登陸作戰經驗最豐富——尤其是失敗經驗最豐富的軍隊。早在一戰的加里波第戰役,還有1942年的蒂魯普戰役,都完成了初期的灘頭登陸行動,而都因為後續部隊無法繼續跟進而失敗。因此如何能夠在登陸場搭建出供後續部隊快速登陸的港口設施,是擺在盟軍面前的一個全新課題。為此,在魁北克會議(代號“四分儀”行動)上,盟軍的參謀部聯席會議批准了“桑葚”計劃。
因為保密的原因,前期的“桑葚”人工港計劃所需要的部件由擁有混凝土配額的陸軍負責建造,不久之後由三級巴斯勳章獲得者W·G·坦南特海軍少將接手。
我們從外到內把這個“桑葚”人工港的組成全部介紹一下:
“桑葚”的最外層,是由沉船組成的人工防波堤,由於整個“桑葚”的組建需要大約兩週時間,而在這段時間整個港口是非常脆弱的,為了保護這個港口水域,盟軍準備了70艘舊軍艦和貨船,在盟軍登陸當日,這些可以快速部署沉船帶給登陸場提供了最外層的防禦。以60艘沉船(“玉米芯”,Corncobs)提供了24000英尺長的防波堤。
這支沉船的船隊包括老巡洋艦“德班”號,負責把“玉米芯”沉在準確位置的英國海軍上校希爾即乘坐這艘軍艦。其餘艦船包括從前的無線電遙控靶船(前戰列艦)“百夫長”號、法國戰列艦“庫爾貝”號、荷蘭巡洋艦“薩馬特拉”號,以及31艘英國商船和25艘美國商船,共60艘。
它們分成5組,1組沉在聖馬丁·德·瓦拉維爾以東,其餘4組則沉在聖勞倫、阿羅芒什、庫爾塞耳和韋斯特朗以北,形成了“醋栗”1到“醋栗”5個封閉水域,其中奧哈馬海灘聖勞倫和黃金海灘的阿羅芒什的“醋栗”水域(“醋栗”2和“醋栗”3)後來連線並擴建成為了“桑葚”。
所有船隻,除“庫爾貝”號需要拖帶外,都能用本艦的蒸氣機駛過海峽。
船隻是用阿馬託炸藥(含梯恩梯的硝銨炸藥)炸沉的。在船的水線以下3英尺處每個艙的兩邊都裝有10磅阿馬託炸藥,軍艦則用較強的炸藥炸沉。
港口是登陸成功實施的基礎,沒有它,任何計劃都只能是幻想。
“桑葚”計劃大小相等於一個多佛爾港,共造了兩座,在防波堤與灘岸之間,為保護港口免受海水衝擊,又放下許147個3層樓高的巨大的混凝土沉箱(代號“鳳凰”)及浮動通道(代號“鯨魚”),灘頭上並升上防空氣球,避免德軍戰機的侵擾。
港口平臺由延伸至海底的支架所支撐,支架間的平臺隨著潮水漲退而升高降低。從碼頭前端到岸上的通道是用鋼鐵製成,每一段路面之間是用柔性接頭相連,使其能適應波浪的起伏。
“桑葚”
【行動經過】
一支有史以來最奇特的艦隊從英國港口啟航了。它包括進行最後一次航行的、陳舊的老式商船(代號為“醋栗”),巨大的混凝土沉箱“鳳凰”和大型十字形的浮動鋼製構件(代號為“低音號”,構件的頂部浮出水面),以及大量的拖船和其他輔助船隻。
“桑葚”行動是要在沒有港口設施的“奧馬哈”灘和“哥爾德”灘建造人造港。“桑葚”A以5節的速度航行,於7日拂曉駛抵“奧馬哈”灘附近。
D+1日12時30分,由沉船組成的第一支“玉米芯”船隊的到達,冒著德軍的炮火到達各船預定陣位,炸沉船隻的工作於D+4日按計劃完成。
當天下午,一列“醋栗”沉沒在海岸附近,於是“桑葚”的建造工作開始了。為了延長“醋栗”的長度,隨即又沉下了“鳳凰”混凝土沉箱,但它的平坦的頂部卻依然浮在水面上。在“桑葚”的外面,用繫留方式沉下一排“低音號”,作為浮動防波堤。
港內,則是一些浮動碼頭從海灘伸展出來,而浮動碼頭的外端可以隨潮水起浮。
位於猶他海灘的沉船線。
沉船帶組成的防波堤雖然快速但是並不嚴密,所以盟軍利用沉箱擴充了沉船帶,從而構建了一道嚴密而連續的防波堤——用“鳳凰”組成,每個長200英尺(61米),其大小根據所要沉沒處的海水深度而各不相同,最大的排水量為6044噸,最小的排水量為1672噸,由於建造這些沉箱需要用到的混凝土配額只有陸軍有,所以製造的工作被交給了陸軍負責,一共消耗了33000立方碼的混凝土和31000噸鋼材。
沉箱都裝配有能使其上浮的浮箱,能在15-20分鐘內沉到指定的位置上。這些“鳳凰”在泰晤士河畔的被集中並沉沒在泰晤士河口的賽爾西和鄧傑尼斯,然後到了D日沉箱重新上浮,每個沉箱由兩艘拖輪拖帶穿過英吉利海峽到達指定位置。
24個由25英尺(7.6米)十字鋼構件作成的200英尺(61米)長的浮式深水防波堤構件“低音號”,在沉船帶的外側深水區圍出了一個深水錨地,供船隻停泊等待。
每個“桑葚”都有兩組4條的駁船棧橋供解除安裝使用,棧橋由跨度為80英尺長的可移動鉸接鋼“鯨魚”橋架。
用來連線並固定“鯨魚”棧橋橋身的浮箱“甲蟲”,浮箱頂部中間有可旋轉的鉸鏈連線兩個棧橋。通過稱為“風箏”的浮筒錨被固定在海床上。這些“風箏”錨的抓地強度過於優秀導致戰後只有很少部分的“風箏”錨被成功從海底回收。由於軍方對“風箏”錨的強度信心不足,沒有使用“風箏”錨來固定“低音號”的鋼構件。
“甲蟲”單元的地面固定模式
固定橋頭的鋼製橋墩結構“土豆”由是4根固定在海床上的鋼柱結構固定的可以跟隨海面升降上下活動的浮筒所組成的。橋墩連線了碼頭的卸貨駁船和後面的棧橋。
兩個“桑葚”各有4個“鯨魚”構件,最長的浮碼頭有半英里長。
“鯨魚”構件集結在索倫特、賽爾西,並在D+2日3時30分“鯨魚”的第一批構件(浮動通道)開始從英國拖出。這些構件特別經不起風浪,凡是裝在船塢登陸艦上的部件都受到嚴重損失,只有在沒有其他艦船、風力不大於4級的情況下才能拖帶。
執行祕密任務的偵察組,雖然在D日前已經對準備設定“桑葚”的地域進行過調查,但仍須核實一下。阿羅芒什的核實工作到D+3日完成,並開始沉沒“鳳凰”沉箱。
在聖勞倫的“桑葚”A區域,敵狙擊火力和水下障礙物妨礙了工作的進度。但到D+10日,兩個“桑葚”都已建成。
“桑葚”A在D+10日16時40分投入使用。車輛的解除安裝速度立即猛增到38分鐘78輛,每艘坦克登陸艦的解除安裝時間也從使用坐灘解除安裝法的10-12小時降到1小時多一點。
在“桑葚”B內,兩個通道已建成,碼頭也開始使用,物資的解除安裝速度從D+6日的每天600噸增至D+10日的每天1500噸。
儘管在拖過海峽時,物資的損失比預想的要大,損失了兩個“鳳凰”沉箱,5個“鯨魚”部件和2艘拖船,但兩個“桑葚”內其餘碼頭的安裝工作進展順利。“
“桑葚”有很強的防空火力,60艘帶有發煙裝置的拖網漁船分成15個組,每個“桑葚”隨時都有一組負責警戒,以防敵機的空襲。
現代機械化部隊的油料消耗量很大,部隊一旦上陸,供應部隊足夠的油料就成為一個特殊問題,隨著部隊的向內陸推進,這個問題也變得更加重要。解決的方法是“冥王”輸油管系統,有兩個具體措施:
1、敷設4條6英寸(15釐米,叫“湯博拉”)和10英寸(25釐米,叫“阿美西亞”)的輸油管,每個登陸地段各有兩條。油管從岸上鋪到離岸有一段距離的繫泊裝置上,油船將軟管與固定在繫泊裝置上的輸油管管頭接上後,每小時即可向岸上輸送600噸油料。
2、從懷特島的桑登灣經英吉利海峽到瑟堡以西的奎內克維爾敷設10條油管。這10條油管分兩種:一種叫“海斯”,是與電信電纜相類似的軟管,只不過是空心的,可用電纜敷設船敷設;另一種叫“哈梅爾”,是繞在直徑50英尺的浮動捲筒上的鋼製軟管,邊拖邊放。
在登陸之初,“桑葚”構件沒有被搭建完成的時候,灘頭解除安裝作業就已經在密鑼緊鼓地進行了。
最初的解除安裝工作是由各型號可以用於淺水和衝灘登陸的坦克登陸艦和人員登陸艦完成的。
人員登陸艇
大型步兵登陸艇艇
坦克登陸艦
盟軍的各種登陸艦艇和兩棲車輛源源不斷將運來的大量車輛、彈藥和其它物資卸到海灘上。拉姆齊下達命令中專門要求坦克登陸艦除了在緊急情況下不得擱淺“坐灘”。但是很快發現,即使在漲潮時搶灘,跳板末端處水仍然很深,車輛無法安全駛出。把這一情況向上報告後,原來的命令被撤銷,坦克登陸艦以衝灘擱淺方式進行登陸。
結果證明,允許坦克登陸艦或近海船擱淺“坐灘”並無壞處。“猶他”海灘的潮差大,坡度平緩,適合坦克登陸艦、坦克登陸艇、近海船、車輛登陸駁船和機械化裝備登陸艇採用“坐灘”方法進行解除安裝。這種方法從D+3日開始成為標準的解除安裝樣式,大大提高了解除安裝速度。但是,解除安裝近海船時出現的延誤現象直到D+10日召集海、陸軍開會之後才得到解決。
在登陸地域奪取的幾個小港對增兵起了相當大的作用。
裝載量對比
由英國第47登陸襲擊隊奪取的貝辛港解除安裝量比預計的要大,到D+8日平均每日解除安裝1000噸。
“朱諾”區的庫爾塞耳港雖然管理不善,但損壞不嚴重,在低潮時用推土機把堵塞進口處的沙洲推平後,D+2日即開始使用,日解除安裝量達1000噸。“朱諾”區在D+4日還安裝好2個700英尺長的舟橋通道,在低潮前後有2個小時可以用來解除安裝坦克登陸艦。這些通道是供部隊直接上岸的第一批工具。
韋斯特朗港因為德軍一直佔領著奧恩河左岸而沒有得到充分利用。此外奧恩河口船閘上的平旋橋被炸,使得閘後仍然完整無損的幾個良好碼頭也無法使用。陸軍後續在原平旋橋的位置上搭建了一座固定的橋,以便向仍在奧恩河以東頑強作戰的第6空降師和特勤分隊提供第二條補給線。
在美軍登陸地段,直到D+7日格朗康和伊濟尼兩個小港才投入使用,但此時每個人最關心的是建立“桑葚”人工港。
對瑟堡的佔領行動的陸地部分由美國第7軍負責,海上支援由美海軍少將M·L·戴約指揮的第129特混編隊負責,艦隊包括兩個支隊:
第一支編隊(包括“內華達”號戰列艦、4艘巡洋艦和6艘驅逐艦)炮擊了瑟堡以西的德軍岸炮連。
第二支特混編隊(包括“德克薩斯”號和“阿肯色”號戰列艦以及5艘驅逐艦)炮擊了瑟堡以東的德軍岸炮連。
黃金海灘的“桑葚”B的俯瞰示意圖
在盟軍登陸之前,很多人曾預言,損失一個人造港,這對盟軍來說將是一場災難。但是,在海軍人員等待人造港修建期間,他們就發現,坦克登陸艦可以在高潮後抵灘,在退潮時解除安裝,盟軍在“桑葚”A損壞之後通過採用這種方法解除安裝,竟然加快了解除安裝速度。
位於奧馬哈海灘的“海蜂”海軍修建營,和黃金海灘上位於阿羅芒什的英國皇家工兵部隊,在相當短的一段時期內,就讓“桑葚”工程的兩座港口竣工完成。在兩個港口被防浪堤保護的水域之中,幾百艘艦船輕鬆靠岸,包括坦克、卡車、橋接和飛機場建築裝置等重型機械,開始被陸續送上碼頭。
從6月26日下午,德軍要塞司令馮·施利本少將和港口司令亨尼克海軍少將投降。但是,軍火庫守軍繼續堅持到6月27日,外部防波堤的碉堡堅持到第二天,科坦丁半島頂端零散的抵抗到7月1日才被肅清。
6月底,僅在“奧馬哈”灘,每天就有15000噸補給品和15000名部隊被遣送上岸。
第一批貨船於7月16日進入瑟堡外港並將貨物卸到水陸兩用汽車上。
到7月底,能同時解除安裝12-14艘船隻,日卸貨率很快就達到了8500噸。
9月份,在港口完全被清除後,日卸貨率增加了一倍。
到6月17日,“桑葚”A已準備接受船隻了。
黃金海灘的“桑葚”B
在“桑葚”A和英軍登陸地段的“桑葚”B(約在同一時間也準備就緒),工作進行得相當迅速。兩天之後,在英吉利海峽出現了一場50年來罕見的大風暴。風暴從東北方席捲而來,嚴重地破壞了“桑葚”A,以致盟軍不得不報廢了這個人造港。
而“桑葚”B由於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礁石的保護和處於勒阿弗爾北部海角的下風一側,因而躲過了風暴,遭受的損壞較小。
超過2000名工人日以繼夜的工作在沉箱上,最終只花了9個月的時間便全部完工。
除此之外,還有由英國本土直接連線至灘頭的海底油管。每日送至灘頭的補給品達百萬噸,提供盟軍的完全支援。
【後續】
但是由於天候持續惡劣,最後還有暴風雨侵襲,“桑葚”後來毀於惡劣的暴風雨中,但是它的出現仍是盟軍在最初登陸階段,鞏固灘頭堡陣地的唯一屏障與支援。
在阿羅芒什海灘上現存的3個“鳳凰”沉箱組
【關聯性】
“桑葚”行動屬於軍事後勤行動,自身沒有行動序列,但是隸屬於世界歷史中體系最為龐大的“霸王”行動,屬於“霸王”行動一個分支。
“霸王”行動同時,美軍組織的"紅球快遞"行動(Red Ball Express)是二戰中公路運輸的一個頂點——"紅球快遞"行動與“桑葚”行動具有重大聯絡。1944年8月底突破諾曼底和登陸法國南部後,盟軍向德國的推進快於預期。這使得盟軍補給出現大量問題,除了諾曼底的“桑葚”臨時港和用登陸艦從沙灘登陸外,盟軍手上唯一的深水港是靠近初始登陸點的瑟堡。雖然在9月1日完整奪取了安特衛普港,但在11月28日以前此港未能運作,那些盟軍在1944年取得的港口皆已被破壞,無法立即使用。而盟軍登陸前對法國鐵路系統的大量轟炸讓其運作陷入癱瘓。
為了運補前線部隊,美軍的“紅球快遞”卡車貨運系統,5958輛的卡車和坦克運輸車等各式車輛為前線晝夜運送補給。運送“謝爾曼”坦克的M26運輸車和爬過西歐泥濘路口的卡車成了這次“快遞”的最著名的剪影。這次行動的意義是歷史上第一次用公路完成了前線重灌部隊的補給和運送。
大放異彩的M59式特種運輸車,當然坦克是繳獲自德國人的“獵虎”
【影響】
“桑葚”行動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凡是了解諾曼底登陸的都知道,其過程的艱難程度令人髮指,並且登陸所取得的成果是否可以保住,需要的是巨大的後續軍隊與補給,這在兩軍對戰的過程中,是極為難以保證的。“桑葚”行動確實發揮了應有作用,對於盟軍立足、進展,起到了無法替代的作用。
同時,也挽救了難以計數的盟軍士兵的生命。
“桑葚”行動是基於戰爭邊緣要素的完全創新性的設計。
“桑葚”保證了盟軍戰略物資的充足供應,不僅在登陸計劃實施當天發揮了關鍵作用,也作為樣板成為後來軍事研究的重要課題。
【代號說明】
“桑葚”,桑科桑屬多年生木本植物桑樹的果實,橢圓形,長1-3釐米,表面不平滑。未成熟時為綠色,逐漸成長變為白色、紅色,成熟後為紫紅色或紫黑色,味酸甜。《本草新編》有“紫者為第一,紅者次之,青則不可用”的記載。桑椹中含有多種功能性成分,如蘆丁、花青素、白黎蘆醇等,具有良好的防癌、抗衰老、抗潰瘍、抗病毒等作用。
“桑葚”是大家比較喜歡的一種水果,其水果是聚花果,是由一朵朵花組成的果實,近距離看去就像一個縮小版的葡萄一樣。雖然“桑葚”樹的花朵觀賞價值不大,但是桑樹種植在中國有著多年的歷史,比如說桑蠶養殖就需要用到桑樹。所以中國人民賦予了“桑葚”樹花語,並且“桑葚”樹的花語非常樸實無華,是“同甘共苦”和“生死與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