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1940年6月22日,法國代表亨茨格和德國代表威廉·凱特爾在《德法停戰專約》上簽字,標誌著法國正式投降。

為了此次法國的投降談判,德國人下足了功夫:他們將簽字儀式定在了法國的貢比涅森林,並且將1918年德國失敗後同法國簽訂停戰協定的福煦車廂從博物館裡拉出來,放在22年前的位置——車站中央的軌道上,德國代表坐的位置,正是當年戰勝國代表坐的位置。

而法國人此前並不知道談判會在這樣的地方進行。

德國的行為就是在赤裸裸的羞辱法國。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德國已經打敗了法國,為什麼還要在投降談判時選擇這樣的方式羞辱法國呢?

查理曼帝國分裂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德法的矛盾是孃胎裡帶出來的

843年,查理帝國皇帝路易一世去世3年後,洛泰爾、日耳曼人路易、禿頭查理三方簽訂《凡爾登條約》,查理曼帝國分裂為東、西、中法蘭克三個部分。

870年,禿頭查理和日耳曼人路易簽署《墨爾森條約》,瓜分中法蘭克王國。禿頭查理試圖佔領整個中法蘭克王國,但在日耳曼人路易阻撓下沒有成功,雙方結下仇怨。

9世紀末,西法蘭克的波索公爵自立為王。為換取東法蘭克中立好騰出手對付波索,東、西法蘭克於880年初簽訂《利貝蒙條約》,割讓洛林給東法蘭克。從此德、法兩國為了洛林展開了長期爭奪。

911年,加洛林王朝的最後一位君主駕崩,東法蘭克王國的公爵推選康拉德為國王,此舉被德國曆史學家視為法蘭克帝國的徹底崩潰和德意志史的開端。

962年,德意志國王奧托一世在羅馬加冕為羅馬皇帝,後腓特烈一世改國名為神聖羅馬帝國。

987年,法蘭西島公爵雨果·卡佩建立起卡佩王朝,西法蘭克王國終由法蘭西王國所取代。

國王被取代,恩怨卻流傳了下來。德法兩國登上歷史舞臺,為了爭奪歐洲霸權開始了長達千年的恩怨情仇。

神聖羅馬帝國時期

神聖羅馬帝國建立後,為了霸權大肆擴張,曠日持久的戰爭消耗了帝國的實力,中央權利衰落剩下一副空殼,皇帝由七大選帝侯推舉,國內邦國林立,可爭奪霸權的心一點沒減。

而在1453年,法國獲得英法百年戰爭的勝利,民族獲得統一,成為當時歐洲強國。

1494年,法國入侵義大利,與神聖羅馬帝國為爭奪歐洲霸權爆發大規模戰爭,持續65年,雙方在義大利本土大打出手,最終法國霸權夢想落空。

神聖羅馬帝國的邦國

1618年,三十年戰爭爆發,神聖羅馬帝國幾乎遭到了以法國為首的整個歐洲的反對。

戰爭結束後,日耳曼各邦國大約被消滅了25-40%的人口:維滕貝格3/4人口陣亡,波美拉尼亞65%的人口陣亡,西里西亞1/4的人口陣亡;柏林以北的魯平地區人口幾乎滅絕,只剩下4個村子;紐倫堡只剩下原有人口的2%,柏林只剩下7500人;普法爾茨從原來的10萬人減少到2000人;

帝國1300萬的人口只剩下不到2/3,大約有400萬以上的德國人在戰爭中喪生,德國失去了將近一半的男人,12000個城鎮村莊遭到破壞。

邦國林立的神聖羅馬帝國

已經邦國林立的神聖羅馬帝國原有390個公國、侯國、宗教貴族領地、自由邦、自由城市、騎士領地等,三十年戰爭結束後誕生了314個邦國和1475個騎士莊園領地,總計1789個獨立政權。如威斯特伐利亞地區面積僅1200平方英里,卻存在著52個邦國,簡直稀碎。

恩格斯指出:三十年戰爭所造成的嚴重後果,“使德國有200年不見於政治積極的歐洲國家之列。”

神聖羅馬帝國被再次削弱,所有戰爭帶來的痛苦都由德意志人所承擔,這極大刺激了德意志民族建立統一強大國家的渴求。法國藉此獲得歐洲霸主的地位,並且得到了阿爾薩斯和洛林。

1701年,西班牙王位繼承人戰爭爆發,這一回波旁王朝得到西班牙王位,但是法國損兵折將,法國統一法國、西班牙和尼德蘭(荷蘭和西屬尼德蘭)的計劃被摧毀,普魯士建國。

1733年,波蘭王位繼承戰爭爆發,神聖羅馬帝國與法國、西班牙以及兩西西里王國爆發大戰,法國重建巔峰時期的歐洲霸權,神聖羅馬帝國再度削弱,普魯士開始崛起。

1754年,七年戰爭爆發,法國力圖吞併漢諾威,以阻止普魯士崛起,結果法國大敗,聲望一落千丈,而普魯士穩住了自己第五列強的席位。

拿破崙加冕

拿破崙時代

法國大革命開始之後,歐洲各國為了對抗新興的資產階級法國而結成同盟,前後總共7次,每次都能見到德國(神聖羅馬帝國與普魯士)的身影。

第一次反法同盟,神聖羅馬帝國與普魯士戰敗,1795年法國兼併萊茵河以西的普魯士領土。

1800年,神聖羅馬帝國再次戰敗,1803年,德意志內部邦國召開了一個全帝國代表會議,取消了112個邦國,使邦國數減少到30幾個,德意志在統一的道路上邁進了一大步。

1806年8月1日,再次被拿破崙打敗後,神聖羅馬帝國議會宣佈自行解散,8月6日奧地利皇帝弗朗茨二世根據拿破崙的要求,宣佈放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稱號,始建於公元962年的神聖羅馬帝國滅亡,普魯士開始直接與法國爭霸。

1806年10月,耶拿-奧厄施泰特戰役爆發,拿破崙大勝,普魯士和薩克森幾乎全軍覆沒:傷亡2.5萬人,被俘者10萬人,其餘兵力完全瓦解。

10月27日,拿破崙以勝利者的姿態進入柏林,普魯士投降。恩格斯說:“拿破崙吹了一口氣就把普魯士給吹翻。”

1807年7月9日,法普簽訂《提爾西特和約》。普魯士只留下了“舊普魯士”、波美拉尼亞、勃蘭登堡和西里西亞四個省,其餘領土全部丟失,軍隊裁減到4萬人,賠款1.5億法郎,在賠款沒繳清前,法軍駐紮普魯士境內。

普魯士失去了一半以上的土地和人口,領土支離破碎,不再是歐洲強國,淪為德意志一個小邦,拿破崙踏著德意志的屍骨登上了歐洲獨裁者的寶座。

但是對普魯士而言其實也是一件好事,普魯士痛定思痛,推行了大規模改革,終於在第六次和第七次反法聯盟中打敗了法國,普魯士走上真正的強國之路,為了獲得霸權,與法國的矛盾也不斷激化,向法國復仇的情緒開始不斷瀰漫。

1813年,第六次反法同盟擊敗法國,萊比錫戰役促使德意志民族不斷覺醒。

1815年,第七次反法同盟徹底擊敗法國,普魯士疆域擴大到自默麥爾河延至萊茵河,成為德意志邦聯內德語居民佔優勢的唯一強國,以及歐洲列強之一,奠定了統一德意志的基礎,法國再次遭到削弱。

普法戰爭

普法戰爭

1862年9月22日,俾斯麥擔任普魯士王國首相,著手策劃德意志統一大業。

1866年普奧七星期戰爭,普魯士以快而驚人的勝利攪亂了歐洲均勢,確定了其在德意志聯邦中的領導地位。

此時法國竭力恢復Continental霸權,維持一個分裂的德意志,普魯士統一將會嚴重威脅法國利益。

1870年,法國要求普魯士把萊茵河西岸的巴伐利亞和黑森-達姆施塔特的部分領土割讓給法國,並要求普魯士不準染指西班牙王位,但被普魯士拒絕,法國對普魯士宣戰,普法戰爭爆發。

威廉一世在凡爾賽鏡宮加冕

最終普魯士大獲全勝,割佔阿爾薩斯和洛林,獲得賠款50億法郎,排除法國對普魯士統一的干擾。1870年11月,代表北德意志聯邦的俾斯麥與南德四國政府締結聯合和約,南德四國與北德意志聯邦合併,成立“德意志帝國”。

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鏡廳正式登基為德意志帝國皇帝,德意志完成統一,一躍成為歐洲舉足輕重的強國,這改變了自克里米亞戰爭以來的歐洲格局,使德國在歐洲的霸權地位上升,踩著法國成為強大的“中歐帝國”。

而失去阿爾薩斯和洛林的法國則直接暴露在德軍面前,如果德國繼續入侵,法國幾乎無險可守。

在敵國皇宮內登基稱帝,這種赤裸裸的羞辱令德法矛盾愈演愈烈,德國擔心法國報復,採取結盟政策圍堵法國,1879年與奧匈帝國結為盟友,1881年與法國爭奪北非突尼西亞失敗的義大利主動尋求與德國結盟,以德國為核心的同盟國集團建立。

法國卯足了勁要報仇雪恨,但是也意識到光靠法國的力量很吃力,1892年,法國與俄國締結軍事同盟,1904年法國與英國締結協約,1907年英俄又締結協議,以法國為核心的協約國集團成立。

最終圍繞德法兩國的矛盾衝突,兩大帝國主義集團形成。

《貢比涅森林停戰協定》簽署現場

法國在凡爾賽的復仇

一戰時期,德法兩國在西線爆發大戰,法國人拼死作戰,德國大敗。

1918年11月11日,德國在一輛停在貢比涅森林內的火車上籤署投降書,向協約國投降。在投降書中,法國便提出了極為苛刻的、德國幾乎難以辦到的條件。而這節車廂也被稱為福煦車廂,並且在戰後停入博物館收藏展覽,展示法國的偉大。

為了羞辱德國,法國特地將巴黎和會的開幕式選在了1919年1月18日,談判地點在凡爾賽宮鏡廳,也就是德國皇帝威廉一世登基為德意志帝國皇帝的日子和地點。

同時作為東道主的法國總統龐加萊在當天的開幕式上說了這樣一句話:“48年前的今天,德意志帝國就在這個大廳裡誕生,由於他生於不義,必將死於恥辱!”

在停戰協議中法國便制定了苛刻的條款。在《凡爾賽條約》談判中,法國不僅提出割地賠款,徹底削弱德國軍力,瓜分德國海外殖民地,控制德國的進出口,甚至處死德國皇帝等更加苛刻的條件,還將德國排除在外,直到簽約時才通知。

在德國拒絕簽字的時候,法國強勢地稱如果德國不同意簽訂和約,那麼盟軍的部隊將進入德國本土。

甚至在條約簽署後,法國人認為這對德國的懲罰還太輕了。

苛刻的條件,各種侮辱性的言行,從上到下的羞辱令仇恨的種子深深地埋在每一個德國人的心中,德國成為法西斯主義興起的溫床,歐洲大陸深埋戰爭危機。

英國騎兵

英國攪混水

由於英國在歐洲大陸爭霸的接連失利,開始將爭霸的目光投向海外。同時為了防止歐洲大陸上出現一個強大的政權,對英國的利益造成威脅,英國的大陸均衡政策開始出臺。

簡單來說,“只有當某一國過於強盛,或是威脅英國對英吉利海峽的控制,或是威脅他的海上霸權,英國才積極地堅決地干涉歐洲政治。”

1618年,三十年戰爭爆發,信仰新教的部分德意志諸侯國與丹麥等國得到了英國支援,最終導致西班牙和神聖羅馬帝國衰落,神聖羅馬帝國分裂愈加嚴重。

但是三十年戰爭導致了法國、瑞典的崛起,而荷蘭的海上力量也日漸壯大。

1701年,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爆發,英國聯合普魯士、葡萄牙、荷蘭等國結成反法同盟。

最終荷蘭因為戰爭衰落;法國海軍幾乎全滅,陸軍遭受重大打擊,儘管勉強維持住霸主地位,但是無法獨霸歐洲;西班牙亦因此戰開始跌出一等強國地位。

同時為了避免過分削弱法國,導致他國得利,英國又揹著同盟提前與法國議和;而普魯士也藉此機會在歐洲崛起。

1754年,七年戰爭爆發,英國扶持普魯士在歐洲與奧地利等國為敵,牽制歐洲的力量,自己則在海外與法國等國作戰。

1757年1月,英國與普魯士簽訂第二次盟約,並答應給予他援款,並派軍隊保衛漢諾威。但是由於一直主張聯合普魯士的英國國務大臣老皮特被免職,導致普魯士在歐洲孤軍奮戰,面臨亡國的危險。

幸而俄國臨陣變卦,與普魯士結盟。七年戰爭最終導致了法國與普魯士的衰落,英國獨贏的局面。

法國大革命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英國出錢出力,接連七次組成反法同盟,終於擊敗拿破崙,打破了拿破崙帝國的美夢,不過神聖羅馬帝國也在拿破崙的打擊下覆滅,普魯士遭到法國毀滅性打擊後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革,重新在歐洲崛起。

在戰後舉辦的維也納會議上,英國獲得了名正言順插手德意志事務的機會,為了防止俄國、普魯士在內的任何一個國家在歐洲建立霸權,阻止普魯士統一德意志,英國又同法國和奧地利於1815年1月3日締結了一個祕密條約。

同時由於維也納會議,最終德意志地區分成了39個邦國組成了一個鬆散的德意志邦聯,英國同時又為了防止奧地利徹底掌控、統一德意志邦聯,開始扶持普魯士。

普魯士為了統一德意志,在1866年七星期戰爭的時候吞併了與英國共主邦聯的漢諾威王國,並於隨後的普法戰爭打敗了法國,真正成為歐洲大陸的強國。

英國意識到德國的崛起勢不可擋,轉而再次尋求與歐洲大陸國家的結盟,加入協約國集團。

一戰後的英國為了防止法國過分削弱德國,再次在歐洲大陸崛起,又開始攪混水,導致德國既沒有徹底懲罰也沒有足夠安撫,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埋下禍根。

英國這種攪混水的行為確實讓英國得利,也致使德法矛盾愈演愈烈,最終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c-Elysee條約》簽訂現場

正是基於以上的種種原因,使得德法兩國之間矛盾叢生,戰爭不斷,恩怨糾纏千年,相互想著報仇雪恥,羞辱對方,也就有了文章開頭那一幕。

不過二戰後,隨著國際形勢的不斷轉變,千年的恩怨在現實威脅下,在歐洲經濟開始復甦、渴望脫離美國掌控、建立經濟政治共同體的願望不斷加強下,1963年1月12日,時任聯邦德國總理阿登納與法國總統戴高樂在巴黎簽訂了《c-Elysee條約》,正式宣佈了德法兩國全面和解,千年恩怨至此終結。

從世仇到和解,不斷引發世人對“戰爭與和平”的深刻思考的同時,也給予我們極大的啟發:只要達到一個特定的時機,這個世界上就沒有化不開的仇恨。

最新評論
  • 1 #

    科普下德意志什麼時候建立在寫文章

  • 2 #

    歐洲發生那麼多次戰爭,然而歐洲落後了嗎?好像沒有!

  • 3 #

    先有軍隊後有國,普魯士現代軍事起源

  • 4 #

    英國的均衡外交政策,在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幾乎都是完全失敗了的,應該2次贏得了戰爭,卻失去了全世界,如此能超越回去擔任英國首相,能解決問題的辦法是什麼?

  • 5 #

    歐洲都是互毆,不存在誰仇恨誰,英法實際上是冤家路窄,可是還是多次聯合。現在法德又穿一條褲子了。

  • 6 #

    歐洲各國就是合縱連橫啊,類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其中英國最壞,離岸平衡手。

  • 7 #

    歐洲的歷史就是男人雄心的碰撞史,女人的傷心史。

  • 8 #

    其實都是法蘭克帝國分裂出來的兄弟國之間的爭霸戰爭,不存在深仇大恨

  • 9 #

    東亞國家也是這樣。互助的是鄰居,拳腳相向的也是鄰居。期待東亞也有歐洲的智慧

  • 10 #

    只有永恆的利益,沒有永遠的朋友!

  • 11 #

    千年說法有點扯了,百年戰爭之前兩國只有一個布汶戰役中發生過爭端,而且是與英格蘭有關。英法百年戰爭之後法國才逐漸開始參與Continental爭霸進而與德國糾纏不清的。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二戰時的美日塞班島戰役有多慘烈?自殺人數是傷亡的兩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