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管仲(?-前 645年),名夷吾,字仲,亦稱管敬仲。早年經商,後從事政治活動。在齊國公子小白和公子糾爭奪帝位鬥爭中曾支援公子糾,小白(即齊桓公)取得君位後,不計前嫌,重用管仲。管仲輔佐桓公進行改革,在政治上推行國、野分治的全國伍鄙之制,在經濟上實行租稅改革。使齊國迅速強盛起來;對外,管仲促使齊桓公採取尊王攘夷、爭取與國的方針。正是他的精心輔佐,使齊桓公成就了霸業。

管仲治理齊國時的許多政策對後世有很大的影響,他的“尊王攘夷”政策不僅使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還保護了華夏先進文化。

公元前6865年的一天,齊國都城臨淄郊外。剛剛登基不久的齊國國君齊桓公,親臨郊外,隆重歡迎一個剛剛被押解回來的囚徒,並懇請他出任齊國的國相。這個從階下囚一下子變成一國宰相的人,就是後來號稱“春秋第一相”的管仲,而正是這個階下囚,幫助齊桓公開創了“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霸業。可以說,沒有管仲,就不可能會有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

據說管氏本是姬姓的一支,和周天子是同姓。管仲出身於沒落貴族,他的父親管莊曾經做過齊國的大夫,只是後來家道中落,管仲也就成了一名寒士。管仲青年時代非常困苦。他替人養過馬,做過小商人,遊歷過很多地方,積累了廣泛的社會經驗,他也曾幾次謀官求仕,都不成功。管仲有一位少年時的好友,名叫鮑叔牙。管仲家貧,經常需要鮑叔牙的救濟,可是鮑叔牙一直對他很好。他們合夥經商,每到分紅利的時候,管仲總是給自己多留一些,鮑叔牙是個重義輕利的人,對此絲毫也不介懷。有人替他不平,說管仲見利忘義,不夠朋友,鮑叔牙就替管仲辯解說:“並不是管仲貪圖錢財,見利忘義,是我自己願意多分一些給他,因為管仲家境很不好。”後來,管仲曾經替鮑叔牙謀事,誰知道不但沒幫上忙,反倒使鮑叔牙的仕途更加困窘,鮑叔牙卻一點都不怨管仲,因為他明白,並不是自己的好朋友愚笨不會辦事,只是時機不利罷了。管仲剛進入仕途時非常不順,幾次謀官,幾次被君主驅逐。鮑叔牙從不曾鄙棄他,還安慰他說:“這絕不是因為你沒有才幹,只是你運氣不好,生不逢時。總有一天,你會遇見賞識你的君主的。”管仲曾經參加戰爭,結果三敗三逃。於是又有人譏諷他貪生怕死,不具備勇武的精神。鮑叔牙知道了,又出來替他辯護說:“管仲絕不是貪生怕死之徒,只是他家裡還有年邁的老母親,全依賴他一個人贍養,所以他明知會遭人嘲笑,也只得保全性命。”甚至後來,管仲輔佐的公子糾敗死,和管仲一起輔佐公子糾的召忽殉主自殺,但是管仲卻沒有盡忠死節,而是含羞忍辱地活了下來,鮑叔牙對此也非常理解。他知道管仲有經世治國,揚名天下的大志,所以才不拘小節。而且正是因為他的推薦,管仲才能夠為齊桓公所用,成為春秋第一名相。對於鮑叔牙的深情厚誼,管仲心裡萬分感激。他曾感慨地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管鮑之交也成為一段千古流傳的佳話。

春秋時代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要想在這樣的時代裡出人頭地,就必須文才武略,樣樣皆通,而管仲正是這樣的一個全才。他從小就熟讀《詩》、《書》,通曉禮樂,射箭、駕車的本事也很高超,所以幾經波折之後,管仲終於做了齊國公子糾的師傅,而他的好朋友鮑叔牙也做了齊國另一個公子小白的師傅。公子糾和小白都是當時齊國國君襄公的弟弟,齊襄公是一個荒淫暴虐的君主,把國家搞得一團糟。管仲和鮑叔牙敏銳地感覺到大亂將起,便護送各自的主子出逃,公子糾逃到了母家魯國,公子小白逃到了莒國,等待時機,以圖大業。

果然,公元前686年,齊襄公被他的堂兄弟公孫無知殺死,公孫無知做了國君。第二年,公孫無知被殺。一時間,國內無主,齊國大亂。魯莊公得知齊國無主,立即發兵護送公子糾回國。齊國的正卿高傒和公子小白從小就是好友,他便連同另一大夫國氏,暗中派人請公子小白火速回國即位。公子小白和鮑叔牙向莒國借了百輛兵車,浩浩蕩蕩地出發了。

管仲知道公子小白已經出發,就帶了一支隊伍去截擊。等公子小白的車馬走近了,管仲一箭射向小白的心窩,小白應聲倒下,有人大叫:“不好了!公子被箭給射死了。”管仲對自己的箭術非常自信,他也以為公子小白已被射死,便不慌不忙地回去護送公子糾回國。誰知,管仲射中的只是公子小白的衣帶鉤,小白急中生智,慘叫倒下,還咬破舌尖,假裝吐血而死,管仲卻信以為真。雖然只是虛驚一場,但是小白卻已經心下警惕,他立即改換輕車舊服,抄近路搶先回到國都臨淄。等到管仲和公子糾六天後到達臨淄時,公子小白已經在國氏和高氏的支援下登上了王位,這就是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

魯莊公得知這一突變後,立即增派人馬,想趁桓公立國未穩,為公子糾奪回王位。結果,魯軍大敗,桓公要求魯莊公殺死公子糾,將管仲送回齊國治罪。魯國的大夫施伯進諫莊公說:“我看齊國不是要殺死管仲,而是想用他為政。管仲的才幹世間少有,他輔佐的國家一定會稱霸天下。如果管仲真的被齊國所用,必然會成為我們的心腹大患。不如把他和公子糾一塊殺了。”但是魯莊公剛剛戰敗,不敢違抗齊國,只好聽命送管仲回去。管仲上路以後擔心莊公變卦,派人追殺,於是心生一計,對押送他的役夫說:“你們整天趕路,真是辛苦。不如我來教你們唱歌吧,這樣可以減輕疲勞。”役夫們聽了,都很高興。於是,管仲就編了一首歌,教給他們。役夫們邊走邊唱,越走越起勁,竟然忘了疲勞,一天半內就趕到了齊軍駐地。等莊公後悔,派人追趕時,為時已晚了。

管仲回國後的命運,倒真是被施伯猜對了,桓公確實是為了重用他,才把他從魯國要回來的。這還得歸功於鮑叔牙。桓公即位後,一心想創一番大業,他有意請鮑叔牙出任國相。但是鮑叔牙誠懇地對桓公說:“我只是一個平庸的臣子,不能擔此重任。大王如果想把齊國治理成最富強的國家,那就非管仲不可。”桓公驚訝地問:“先生難道忘了,管仲曾經箭射寡人,是我的仇敵嗎?”鮑叔牙勸道:“管仲真的是天下奇才,他箭射大王,那只是些私人恩怨,大王如果赦免管仲的罪並且重用他,管仲一定會像效忠公子糾那樣,為大王盡心盡力的。”桓公是個求賢若渴、寬巨集大量的人,於是聽從了鮑叔牙的建議,向魯國索回了管仲。管仲回到齊國後,桓公想請他來議事,鮑叔牙又說:“對待管仲這樣非同尋常的人,那樣草率行事可不成。大王應當選個黃道吉日,親自去迎接他,而且一定要給他個相位。這樣人們都會知道大王禮賢下士,寬巨集大量,都會來投奔齊國了。”桓公再次聽從鮑叔牙的勸告,選了一個吉日良辰,親自到郊外迎接管仲進宮商議國事。見面後,桓公提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現在禍亂已平,國家是不是可以從此安定了呢?”管仲知道桓公是個雄心大志的君王,只苦於沒有人給他貢獻定國稱霸的大計,於是就說:“大王如果下決心稱霸諸侯,心中有了遠大的目標,齊國就能安定富強;如果只安於現狀,胸無大志,安定富強恐怕就不可能了。”桓公有些猶豫,說:“現在我還不敢說有這樣的雄心,但是如果將來有機會的話,我一定不會錯過的。”管仲又說:“大王赦免了我的死罪,是我的萬幸。我之所以苟且偷生,不為公子糾死節,就是想富民強國,成就一番大業。要不然,我豈不成了貪生怕死、追名逐利、不忠不義之徒了嗎?”桓公深受感動,於是拜管仲為相,主持國政。管仲非常感激桓公的知遇之恩,就盡心盡力地輔佐桓公,開創霸業。

三、富國強兵

管仲深知,要想稱霸諸侯,必須要有強盛的國力,所以他當政以後,首先集中精力整頓內政,以期富國強兵,為爭霸大業建立基礎。管仲非常重視經濟的發展,他曾說:“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意思是,倉廩充實,人民衣食無憂,然後才會有光榮恥辱的觀念,才會知禮守法。他把發展經濟當作治國的第一要務,所以一開始就採取了許多“富民”的經濟政策:他放棄公田制度,分田到戶;又廢除勞役地租,按照土地的好壞,分等級徵收實物地租,這樣人民的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貧瘠土地的利用率也提高了,農業生產迅速發展起來。管仲還規定鹽鐵官營,設立“輕重九府”,由政府掌握鑄幣權,並根據每年的收成,收購或拋售穀物,既可以平抑糧價,又能夠從中得利。管仲也非常重視商業貿易,尤其是境外貿易,發揮齊國臨海的地理優勢,大興魚鹽之利,甚至以免稅的方法來進行鼓勵。

管仲還改革行政組織,實行“叄其國而伍其鄙”。“國”指的是都邑,管仲把都邑劃分成21個鄉,其中工商鄉6個,士鄉15個。又把15個士鄉分成三份,由桓公和國子、高子各管理一個。“鄙”就是鄉村,管仲把鄉村分為五屬,分別由五個大夫治理,還在“屬”下設立了縣、鄉、卒、邑四級行政組織。行政區劃規定好了之後,管仲下令禁止隨意遷徙,禁止雜處改業,使人們各定其居,各守其業,加強了對人民的控制。接著,管仲又推行兵民合一的軍事制度,按照行政組織來設立軍事組織,人們平時生產,戰時從軍。每逢春季、秋季農閒之時,就集合進行軍事訓練。訓練結束後,不許遷徙,使同一支隊伍中的士兵彼此熟識,禍福與共。管仲的這一舉措擴大了兵源,也增強了戰鬥力。當時的齊國軍備非常缺乏,管仲就實行了用兵器或者銅鐵贖罪的政策,就連一般的民事訴訟,也可以用箭作為訴訟費,如此一來,齊國的軍備很快就得到了充實。

經過這一系列的改革整頓之後,齊國迅速強大起來,已經有足夠的力量爭霸大業了。

內政的改革整頓告一段落之後,管仲轉而向外,想協助齊桓公取得霸主地位。當時各路諸侯都是天子屬國,誰都不服誰。為了得到諸侯的認同,管仲為桓公籌劃了“尊王攘夷”的策略。“王”指的就是當時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周天子;“夷”是當時北方的少數民族。所謂“尊王攘夷”也就是名義上仍擁戴周天子為天下共主,打著天子的旗號,稱霸天下,號令諸侯共同對抗北方戎狄部落的侵擾。桓公聽從了管仲的建議,派使臣去朝見周天子,取得周天子的信任和授權,然後開始了自己的爭霸戰爭。管仲建議桓公先出兵滅掉譚國。譚國是個小國,桓公出奔在外,曾受過譚君的冷遇,後來桓公即位,譚國也沒有來祝賀。在格外講究禮法的春秋時期,想要出兵,這個理由已經足夠了。滅掉譚國之後,齊國的領土向西延伸了很多,更接近中原了。正在這時,宋國發生了變亂。公元前681年春,桓公以天子的名義,邀請諸侯在齊國西南的北杏集會,商討安定宋國的方法,想借機收買人心。結果,前來參加的只有宋、陳、蔡、邾四國,桓公覺得很沒面子。管仲建議桓公拿遂國開刀,以儆效尤。遂國非常弱小,離集會的北杏又很近,竟然也敢不去,結果招致了滅國的厄運。遂國被滅以後,一些大國也都歸順了齊國,被孤立的魯國無可奈何,只得同意與齊國結盟。

結盟這天,齊國在高壇下遍佈甲士,又規定魯國只准一君一臣登壇,其他人在壇下守候。魯莊公的隨員曹沫頂盔束甲,提劍護送莊公登壇。齊國的東郭牙對曹沫說:“今日兩國國君在此會盟,任何人都不許佩戴武器,請曹將軍把短劍除去。”曹沫怒目而視,眼眶都要瞪裂了,東郭牙驚恐失色,曹沫仍舊手持寶劍,沿階而上。就在雙方要歃血為盟時,曹沫忽然拔出短劍,逼住桓公。管仲急忙插到二人之間,護住桓公說:“將軍這是什麼意思?”曹沫義正詞嚴地說:“現在齊強魯弱,貴國不斷地侵犯魯國,現在魯國的城牆傾頹,就會壓在齊國境內了,請您多加考慮。”桓公只得答應歸還侵佔的魯國土地。曹沫於是撒手扔劍,下壇歸座。

事後,桓公非常惱怒,就想劫持魯莊公,背棄諾言。管仲勸桓公說:“小不忍則亂大謀,如果只為一時痛快,背信棄義,必然會失信於天下,以後的霸業就更困難了。”桓公覺得有理,就聽從管仲的勸告,歸還了魯國的土地。

公元前680年,齊國又征服了背棄盟約的宋國。管仲建議桓公趁此機會,再次會盟,提高齊國的威望。這年冬天,桓公在鄄城大會諸侯,周天子也派使臣參加,齊國成了事實上的諸侯霸主。公元前678年,周惠王正式任命齊桓公為“侯伯”,“伯”是領袖的意思,“侯伯”就是諸侯的領袖。從此以後,桓公的霸主地位,就真的名正言順了。

這時,遠在江南的楚國逐漸強大起來,開始興兵北上,侵擾中原。公元前656年春,齊桓公和管仲統領中原八國的聯軍,揮師南下,征討楚國。楚成王十分謹慎,先派屈完為使臣,前去打探虛實。屈完拜見齊桓公說:“大王遠在東海,楚國僻處江南,兩國風馬牛不相及。不知大王長途跋涉,來到鄙國,究竟是為了什麼呢?”在一旁的管仲替桓公回答道:“齊國的先祖太公曾受命於天子,可以征伐不從王命的諸侯,輔佐周天子。楚國受天子之封,卻不向天子進貢,所以我們大王前來責問。而且,當年天子周昭王南巡到楚國,竟再沒回去,大王也要問問這是怎麼回事。”屈完不卑不亢地回答:“多年沒有進貢,確實是我們不對。至於昭王為什麼會死在漢水之中,那您只能去問問漢水了。”桓公見楚國沒有屈服的意思,就率領軍隊繼續前進,雙方一直相持到夏天。楚成王再派屈完出使,同齊軍講和。桓公和管仲本來也只是想顯顯霸主的威風,讓楚國賓服,見佔了上風,也就及時收場。齊楚兩國在召陵會盟,此後,楚國暫時收斂,不敢再興兵北犯了。

桓公還聽從管仲攘夷的建議,號令諸侯,存邢救衛,多次擊退了北方戎狄對中原的侵擾。公元前664年,山戎大舉南下進攻燕國,燕國抵擋不住,向齊國求援。當時,桓公正想出兵討伐楚國,管仲勸他說:“大王應當先擊退山戎,等北方安定了,再去征討楚國,經略南方。而且幫助燕國抗擊山戎,可以提高大王的威望,收攏人心。”桓公覺得有理,便暫時放過楚國,出征山戎,一直追到孤竹國。在追擊山戎的途中,齊軍在一個叫迷谷的地方迷失了道路。那個地方乾旱無水,黃沙漫天,如果不趕快離開,人馬都要渴死。君臣將士都束手無策,管仲忽然靈機一動,說:“馬也許能認得路,不如挑幾匹當地的老馬,放在前面帶路,應該能走出去。”桓公立即命人照辦,那幾匹老馬果然帶領齊國大軍走出了迷谷。這就是著名的“老馬識途”的故事。

這次戰役之後,山戎再也無力為患了。燕國君臣對齊桓公感恩不盡,諸侯列國也更加欽佩齊國,桓公的聲望更高了。

桓公征伐山戎的時候,曾請魯國共同出兵,魯國口頭答應,卻一兵未發。桓公對此很惱怒,就想去攻打魯國。管仲勸他說:“大王現在是天下霸主,要有霸主的氣量,為了一點小事,就舉兵征討,恐怕不太合適。大王這次長征,得到了很多中原沒有的珍寶,不如送一些給魯國,來祭祀周公。魯國一定會感激歸順的。”桓公依照管仲的主意,給魯國送去一些珍寶。魯國見桓公如此寬巨集大量,果然非常敬服。

公元前66年,太行山一帶的狄人攻滅了黃河北岸的衛國,衛國有700多人逃到了黃河東岸,加上原來住在東岸的人,整個衛國只剩了5000人。新即位的國君戴公,帶領這5000人,臨時駐紮在曹城。他們既沒有禦敵的軍隊,又缺乏生活必需品,桓公和管仲雪中送炭,派公子無虧率領軍隊來幫助衛國防禦,還帶來了各種物資,援助衛國。公元前658年,在管仲的籌劃下,桓公又聯合了幾家諸侯,在曹城附近的楚丘,給衛國建了一座新的都城。衛國以此為中心,又逐漸恢復發展起來。

管仲還說服桓公幫助邢國抗擊狄人的侵略。公元前662年,狄人進犯邢國,管仲對桓公說:“諸夏一家,齊國是諸侯之首,邢國有難,我們不應該袖手旁觀,應該出兵相救。”狄人聽說齊國發兵,很快撤退,邢國轉危為安。但在公元前659年,狄人捲土重來,又一次大舉進攻邢國,並佔領了邢國國都。桓公和管仲派了大軍,聯合宋、曹兩國,前往救援,擊退了狄人,並替邢人在靠近齊國的夷儀建了新都,並把邢國舊都收集的財物都交還給了邢國。

救邢存衛,是桓公和管仲的兩大功業。它阻止了北方遊牧民族對中原的侵擾,對保護黃河流域先進的農耕文化,起了重要的作用。

公元前649年,周襄王的弟弟叔帶勾結戎人叛亂,攻進京師洛邑。齊桓公又派管仲到周天子的京城,幫助襄王平定了叛亂。

在管仲的輔佐下,桓公先後主持了三次武裝會盟,六次和平會盟,還幫助周天子平定了一次叛亂,這就是歷史上所說的“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公元前645年,管仲重病,桓公親自去探望他。看到管仲病勢嚴重,就問他:“相國病得這樣厲害,如果您有個意外,誰可以繼您之後為相呢?”管仲說:“隰朋可以,他為人寬厚仁慈,對大王又忠心不二。可是希望大王能斥逐易牙、豎刁和衛公子開方這三個小人。”桓公很吃驚,說:“易牙為了給我做肉羹,連親生的兒子都烹了,難道這樣的人還需要懷疑嗎?”管仲說:“人沒有不疼愛自己的兒子的,易牙連自己的兒子都忍心殺死,又怎麼會忠於大王呢?”桓公又說:“豎刁為了進宮侍奉我,自殘身體,這樣的人難道也需要懷疑嗎?”管仲嘆息說:“人沒有不愛惜自己的身體的,豎刁連自己的身體都忍心傷害,又怎麼會忠於大王呢?”桓公又問:“衛公子開方已經侍奉了我十五年了,連父親去世,他都沒有回去奔喪,這樣的人難道也要懷疑嗎?”管仲說:“人沒有不敬愛自己的父母的,自己父親去世,他都忍心不回去,這樣的人,大王怎麼能指望他為您盡忠呢?”但是這一次,桓公沒有聽信管仲的話,仍然寵信這三個小人。就在這一年,管仲病逝,僅僅三年之後,桓公就被易牙等人餓死宮中,屍體直到60多天後才被收殮埋葬。管仲和桓公去世之後,齊國的霸業也就終結了,可惜管仲的遠見卓識和苦口婆心,沒能改變這位春秋第一霸主悲慘的結局。

管仲對齊國及後世的影響

管仲死後,有《管子》一書傳世。其中除了管仲的著作外,還有一些齊國的歷史檔案,以及後人對管仲思想的解釋、發揮。管仲治理齊國40年,使齊國國富民豐、兵強馬壯。他的許多政策對後世有很大的影響,像西漢桑弘羊就曾修“桓(公)管(仲)之業”,實行鹽鐵專營;他的平準法,也是學習管仲“輕重九府”的政策。管仲“尊王攘夷”的政策,不僅使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還援助燕國、匡救邢國、儲存衛國、壓制楚國、安定周朝,為保衛華夏的先進文化,做出了巨大的歷史貢獻。

孔子曾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稱讚管仲幫助桓公稱霸,但卻不以武力壓人,還有誰能比他更仁愛呢。孔子還說:“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意思是說,管仲幫助桓公稱霸,匡救天下,人民到現在還受他恩賜。如果沒有管仲,我自己恐怕也要像夷狄那樣,披頭散髮、穿衣襟向左的衣服呢。可見,孔老夫子對管仲是非常推崇的。當然管仲也有他的缺點,他生活極為奢侈,其程度甚至可以和國君相媲美。孔子也因此批評過他不知節儉,不遵禮法,多所僭越,但是,畢竟瑕不掩瑜,管仲終究還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梁啟超把管仲列為中國六大政治家之一,管仲是當之無愧的。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五胡亂華之後,被稱為“兩腳羊”,只能僑置他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