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為您聊的是民國初年的石家莊(當時叫石門)的情景。
諸位都知道,石家莊城市肇始於當時屬於獲鹿縣的石家莊村,根據資料記錄,沒有鐵路之前的石家莊村有93戶人家,男女老少共計532人。
隨著正太鐵路和京漢鐵路的修通,因為鐵路而出現了鐵路線上的工作人員和一批產業工人,這些人口的數量遠遠超過了石家莊本地居民的數量。隨著鐵路運輸的日益繁忙,石家莊一帶的人口也多了起來。
根據民國初年的期刊中載文《石家莊的經濟狀況》中的資料,民國初年的石家莊有1000戶人家,人口總量大概六千。到了1917年的時候,石家莊民戶達到了2000戶,人口也來到了一萬。當時石家莊的主要人口分佈在正太鐵路和京漢鐵路交匯的狹長地帶,主要在石家莊村、慄村和休門村一帶。
民國初年,隨著人口的激增,一些服務行業也應運而生。當時,在正太鐵路客運站東西兩側出現了大片建築群,主要是旅店、飯店、雜貨店等一些商業服務場所。此外,這一帶地區還有郵政局、商會等機構。
尤其值得一說的是,在客運站出口的大石橋西側,逐步形成了商業街的雛形,這也是後來的大橋街。而因為鐵路運輸,在鐵路線兩側也出現了一些小型轉運貨場,還有一些私人經營的煤店。從總體情況看,鐵路西側的新建築多於鐵路東側。當時天津《大公報》的記者也對此有專門報道:“橋東鐵道之外,幾無居人,間有草創者,亦不過寥寥數椽土屋而已”。
隨著石家莊人口規模的擴大,石家莊城區的面積也擴大到了1.5平方公里。而且在此範圍內出現了現代化的商業機構和專門的技術工人,一個因鐵路興起的新興城市已經初見雛形。
石家莊以西的井陘縣和山西境內都盛產煤炭加上華北平原一帶生產的優質棉花,所以在100年前的石家莊站主要運輸的物資都是煤炭和棉花。
根據當時的資料記錄,石家莊一年可以銷售20萬噸硬煤和10萬噸煙煤。而每年集中到石家莊的棉花多達41.4萬擔。因為物資的集中,也讓石家莊興起了近代的民族企業,大興紗廠等一些頗有規模的工廠應運而生。
井陘煤礦舊影
城市的興起也帶動了石家莊本地民居結構的變化。1913年時,石家莊一帶曾接連下雨,讓本地人的土坯房坍塌。之後石家莊居民再蓋新房所用材料基本都成了更結實的磚木結構。而一些西式建築也隨著鐵路的建設而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