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歲登上帝位的劉徹,
面臨的是一個休養生息了70餘年,四海統一,國富民強的大漢朝,
實際上繁華的背後仍舊危機四伏,諸侯王的隱患仍舊存在,全國的民心也沒有完全歸附,
對於匈奴來說,大漢朝仍舊像是待宰的肥羊。
1、準備
幾年的隱忍,終於等到了漢武帝大權獨掌。
但是此時的百官已經習慣黃老無為,他面臨無人可用的局面,下令全國官員向中央推薦人才。
面臨強大的匈奴,劉徹的心裡並沒有一絲勝算。
2.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攘外先安內,
這時劉徹發現儒家的思想對於治國非常有幫助,
儒家講的君權神授,鞏固了皇帝的權威性,儒家講的仁義倫理更是有利於治國。
劉徹就全國罷黜百家,選材用材只依儒家為主,全國推廣。
如果想要當官只能學習儒家。
用了這樣一個方法統一了全國人民的思想,得到學者的認同.
這是秦始皇唯一想做卻沒有完成的願望,被漢武帝實現了。
3.出使西域
要戰勝敵人,先了解敵人。
這時候漢武帝讓人出使西域,瞭解匈奴的地理位置以及軍事行動,並聯絡被匈奴打敗的大月氏部落,希望東西夾擊匈奴。
後來的張騫出使西域用了13年才回來,
雖然並沒有與大月氏取得合作,但是帶回了對匈奴的詳細瞭解。
4.推恩令
為了剪除諸侯國多中央的威脅,劉徹頒佈了推恩令.
一個諸侯王死去,他的所有兒子都封王,平分他的領土,這樣諸侯國就越來越小。
據說劉備的貧窮就是推恩令的結果,最後立錐之地都沒有了,無地可封。
5.嘗試
一去不回的張騫讓劉徹心中煩悶.
此時有一位叫聶一的商人給出了一個主意,把匈奴騙進馬邑,然後用伏兵襲擊。
這次看似完美的計劃卻失敗了.
匈奴不僅沒有上當,還惹怒了匈奴,導致對漢朝頻繁的搶掠。
6.反擊
這時劉徹徹底下定決心對匈奴開戰.
四路大軍齊進,結果是僅僅只有一路略勝,其他都是戰敗。
只是這一絲勝利留給整個漢朝帶來了希望,打破了匈奴不可戰勝的神話。
劉徹又透過思考,從戰術轉變到戰略的較量,從戰役勝敗的較量到對戰略要地的控制佔領。
從此走向匈奴的不再是和親的馬隊,而是一次比一次強大的軍事鐵騎。
劉徹此時心中要做的就是開創一個永久的和平,建立一個沒有戰爭的未來。
續:
與匈奴的戰爭對大漢朝也是一個極大的損耗.
在打了幾次小仗剛剛收復河西走廊的時候,大漢朝70餘年的積蓄就已經消耗殆盡.
此時漢武帝與百官議定後不斷地增加稅收,並把鹽鐵酒收歸國家經營。
這一切都是為了支付龐大的軍費開支.
有一句話說明了當時的漢朝的情況,海內虛耗,戶口減半。
雖然很多人都覺得不值得,也有人覺得值得。
只是確實是苦了當時的百姓,最後劉徹自己都覺得百姓因為戰爭太苦,自己有罪,下了罪己詔。
但是換來了一句,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就應該是每一位炎黃子孫應有的態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