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是歷史上少有的草根出身的皇帝,雖說出身底層,但是他性格乖張,從來就不是一個省油的燈,在早年起事之前,活脫脫一個鄉霸惡棍,不是打架鬥毆就是偷雞摸狗,用現在的話來說是不務正事。但是正是這樣的一個混混,最後混成了開國皇帝。你說氣人不氣人呢?一直流傳至今民間都推崇一種態度或者風氣,那就是隻要你能成事,手段和過程不要緊。話說這樣的一種做法,最吃虧的是誰呢?一定是老實人,一定是規矩人!那麼為何要推崇這樣的風氣呢?這就要從中國人的秉性說起,自古以來形成的文化和傳統,光宗耀祖衣錦還鄉是人跳不出的圈套。而且自古以來,時代更迭,都用著非常規手段,否則很難破立!
那麼為何劉邦這樣的人能成為那個時代的驕兒呢?都說人有短處,就必然有長處,劉邦的長處就是用人,換句話說,就是借力打力。我們生活在當下,假如你要創業,人們總是說要具備三個基本條件:天時地利人和!那麼劉邦起事之時,他有什麼條件呢?要說當初的條件,還真不是很特別,當時起事的有很多人,為何偏偏他成了呢?天時可以說大家處在同等條件下,地利也算不上特別的好,當時的沛縣雖然遠離秦都咸陽,要知道當時秦當時最遠打到今緬甸越南境內,你沛縣要起事,打過去也不是什麼難事。那麼最後就剩下人和了,當時起義的有陳勝吳廣,項羽等,勢力也都比劉邦要好一點。但是劉邦拉了一個蕭何下水,這就是他聰明的地方,蕭何當時是一個小小的縣吏,但是他有正式編制的秦朝公務員,他知道當時的體制弊端。同時蕭何是一個經營型人才,就是你給他一塊地能幹好,你給他一大片地也能管好,還有就是曹參,這人也是能掐算之人,他在劉邦落草為寇之時幫助劉邦說了很多好話。也在後來配合劉邦拿下沛縣功勞很大。
我們看看劉邦當初籠絡了那些人?《史記·高祖本紀》記載,劉邦在奪位之後,進行總結時這樣評價自己:“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人,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話裡話外誇別人的時候,把自己也誇了。這就是劉邦的德性。這三人在他的系統分別起什麼作用呢?
首先是蕭何,不用說蕭何在整個建功立業的過程中起決定性作用,他的作用相當於後勤部長,在劉邦征戰過程,他幫助解決打下來地盤的管理問題,軍隊糧草問題,籌措銀兩軍餉都是由蕭何幫他辦妥。張良則是參謀的作用,要說一個酒鬼、文盲加二流子有什麼大智慧,從常規理解應該是沒有的,那麼張良就彌補了這點的不足,在整個征戰過程,只有知己知彼才能戰而不殆。而韓信更傾向於武將的角色,這當然要得利蕭何發現其才能的眼光,韓信就像總司令,他只負責對外帶兵征戰。也就是說在最初他的架構是合理的,從蕭何推舉劉邦為沛公這件事就能看出來,蕭何的眼光是長遠的,運營副總時刻都想著怎麼樹立品牌概念。
劉邦得知人善用,踐行委實,是他整個創業過程中最閃亮的地方,而且他的團隊並不是一色某個階層,整個團隊的人來自各種階層,各種職業,性情也是差異很大,但是他能駕馭這些人也卻是有他過人之處。他用人不看簡歷不問出處,只問本事。蕭何、曹參是沛縣縣吏,相當於現在的司法官員和秘書人員,樊噲就不用說了,一個賣狗肉的;周勃是編草蓆賣草蓆的,兼職紅白喜事吹鼓手;婁敬、夏侯嬰是馬車伕;灌嬰是個販賣布匹的商販;酈食其是窮書生,靠耍嘴皮為生,流浪了很久才被劉邦收留;彭越、黥布兩人就是強盜,劉邦跟他們混過一段時間,後來反過來了;陳平算是有一官半職,但是最初是在項羽帳下任都尉。回頭一看,幾乎都是一群烏合之眾,張良還是後來才加入團隊的,但是偏偏是這個看似亂七八糟的團隊,成就了劉邦。
再者劉邦深諳馭人之道就是給所用之人之所需,張良蕭何之輩,肯定不是為了錢,所以高官厚祿,韓信要命,那就封王。那些喜歡打打殺殺的人就給女人給財寶,總之你要什麼給什麼,只要你給我辦妥事情。我要的是天下,只要把天下征服,你們要什麼給什麼,我只要我想要的。
縱觀劉邦的整個征戰創業過程,他自己可以說除了用人,其它方面真是沒有拿得出手的東西,這就是這個老闆的智慧之處,不得不讓後人誠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