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晉國雄踞北方
春秋末期,一代霸主晉國的大權逐漸落入俗稱“六卿”的(韓、趙、魏、智、範、中行)六家大夫手中,後來幾經爭鬥,智氏、範氏、中行氏先後被消滅,土地城邑也落入韓趙魏三家手中,晉國王室也日漸衰微,僅剩曲沃、絳縣兩座城池,已經名存實亡。公元前376年,已經被周天子分封為諸侯的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索性瓜分了晉國公室,史稱“三家分晉”。
▲韓趙魏三家分晉
韓趙魏最初親如一家
三家分晉的過程中,趙國獲得了今山西中部呂梁山以西至黃河東岸的部分地區,還有晉北、晉東南和冀南部分地區;韓國得到了今山西省長治市和豫中、豫西地區;最佔便宜的魏國佔據了原來晉國領土的精華所在,除了晉南汾河流域以外,還佔據了肥沃的豫北大平原,晉國的政治經濟中心安邑也成了魏國的新都城。韓趙魏立國之初,深知唇亡齒寒的道理,在“三晉一家”的旗幟下結成了相互依賴的軍事政治聯盟。
▲魏武卒曾是天下第一強兵
魏國捲入中原爭霸,損耗太大
魏國建立不久,率先在國內實行變法。魏文侯重用李悝變法,使得國力迅速增長;隨後繼位的魏武侯又重用吳起為將,編練了戰國第1支精銳重灌步兵——魏武卒,連續擊敗秦、楚等強鄰,使得魏國在戰國之初獨領風騷近百年。但隨著第3代君主魏惠王的即位,魏國國力逐漸衰弱,魏惠王不能選賢任能,導致孫臏、商鞅、張儀等人相繼離魏入秦;其窮兵黷武,將戰刀指向了韓、魏等盟國,致使齊國乘機而入,連續桂陵、馬陵兩場大戰,將魏國來以稱雄的20萬魏武卒消滅殆盡;其不識天下大勢,錯將都城從“表裡山河”的安邑遷至地處平原的大梁(今河南省開封市),使得魏國從此陷入四面受敵的窘境。“魏地四平,諸侯四通,條達輻輳,無名山大川之阻”,整日在秦、趙、齊、楚等國圍攻下疲於應付,逐漸式微。
▲韓國地處秦楚等大國夾縫
韓國起步低,又處於各強國夾縫
韓國從三晉那裡繼承的主要是貧瘠的山地,在所謂“戰國七雄”中,一直都是忝陪末座的弱國。後來,趁著鄭國內亂攻入其都城新鄭,總算在中原腹地獲得一片沃土,隨後遷都於此。但鄭國從春秋時期就是大國爭霸的焦點,地處“天下之咽喉”,“為秦、魏之門戶”;韓國繼承鄭國衣缽後,也夾在魏、秦和楚等強國之間,又無險要關隘可以防禦,常常是強國攻打兼併的物件,甚至有了“春秋戰爭之多者莫如鄭,戰國戰爭之多 者莫如韓”的說法。在這樣的環境裡,韓國只能以自保為最高追求,很難有所作為。
▲趙國騎兵稱雄天下
趙國軍隊強悍,卻面臨強大胡患
位於華夏疆域最北端的趙國,長期與林胡、匈奴等遊牧部族交戰,民風十分彪悍,因此在戰國亂世頗有一番作為。尤其是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的改革之後,在北方拓地千里,軍事力量大為加強,曾一度成為能和秦國抗衡的唯一強國。但趙國所處的地緣環境實在太差,北面替華夏大地抵禦著遊牧部族侵擾,西面隨時防備秦國進攻,南面要應對韓、魏摩擦;東面還需要警惕燕國的騷擾。戰國後期,匈奴在北方草原崛起,趙國大半軍力被其牽制,譬如李牧在其主持的反擊匈奴戰役中,一次性就投入了1300乘戰車、13000名騎兵、50000精銳步兵,根本無法心無旁騖的征伐天下。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