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網友問:公元前221年秦統一時有王翦,王賁,李信,內史騰,桓齮,尉繚子,蒙武,蒙恬等名將,到了公元前207年秦滅亡時,與項羽對陣的居然是章邯這種不入流的小角色,那些名將都哪去了?
其實,不同時代的名將都只是跟他所處的時代其他將領相比較而產生的。
我們不否認王翦、王賁、李信等人都是當時的名將,但是我們並不能因此否認章邯,認為他不是名將。名將產生的因素很多,除了將領自身的素質和軍事才能外,他所屬的政治集團的領導對他的支援、幫助或掣肘,都會影響他在軍事行動中的戰鬥成果。
王翦(生卒年不詳),關中頻陽東鄉(今陝西富平東北)人,是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始祖,戰國時期秦國名將、軍事家,與白起、李牧、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推演,王翦系周靈王太子晉之後,是太子晉的第十八世孫。少年時就喜歡軍事,侍奉秦始皇。
秦始皇十一年(前236年),王翦領兵攻打趙國的閼與,王翦領軍只十八天,便令軍中不滿百石的校尉回家,並從原軍隊的十人中選出兩人留在軍中,結果所留下來的都是軍中精銳。王翦就用這支士氣很高的精銳部隊攻下了閼與,同時一併攻取了趙的九座城邑。
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王翦領兵伐楚,大軍抵達楚國國境之後整整一年堅壁不出,六十萬士兵都囤積起來休養生息,甚至每天比賽投石以作娛樂。項燕的四十萬楚軍因為兵力相對較少而不敢強攻,一年後終於按捺不住,正當楚軍在往東調動之際,王翦就率兵出擊,大破楚軍,殺項燕於蘄,一年多後又俘虜楚王負芻,平定楚國。隨後王翦又南征百越,取得勝利,因功晉封武成侯。
此後,王翦的經歷不詳。一說他急流勇退,得以善終。
司馬遷評價王翦說:“王氏、蒙氏功為多,名施於後世。”“王翦為秦將,夷六國,當是時,翦為宿將,始皇師之,然不能輔秦建德,固其根本,偷合取容,以至筊身。”
王賁,生卒年不詳,頻陽東鄉(今陝西富平東北)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王翦之子,秦朝著名將領,是秦滅六國戰爭中的主要將領。
公元前226年,王賁大敗楚軍,奪取楚國十幾座城池。公元前225年,王賁水淹大梁,滅亡魏國。公元前222年,王賁奪取遼東,滅亡燕國,繼而消滅趙國殘餘勢力。公元前221年,滅亡齊國,自此秦國統一六國,王賁因功受封通武侯。公元前219年,王賁隨秦始皇東巡。其後事蹟不詳。
王翦、王賁父子東蕩西殺,南征北戰,橫掃天下,相繼消滅五國,為秦國的統一奠定基礎,立下赫赫戰功。有一種說法是,秦統一六國後,王翦、王賁父子激流勇退,榮歸故里,不再參與朝政。
李信,字有成,槐裡(今陝西咸陽興平東)人,戰國末期秦國著名將領。司馬遷在《史記》中評價:“秦將李信者,年少壯勇。”
李信年輕時強壯勇敢,是秦國少壯派中較為顯赫的人物,同時也是秦王嬴政十分信任的年輕將領之一。李信在滅燕之戰中立有大功,後領兵二十萬攻打楚國,先是一路凱歌,後被楚將項燕大敗。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李信隨王賁攻取遼東,俘虜燕王喜,燕國滅亡。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李信與王翦之子王賁率軍從燕國向南進攻齊國,突然攻入都城臨淄,齊國國民中沒有敢於抵抗的。秦國派人誘降齊王,約定封給他五百里的土地,齊王於是投降,齊國滅亡。
有人分析說,李信的結局不外有三:一是老死或病死;二是賜死;三是戰死。但可以肯定,李信沒有造反,否則李信的後代不會平安繁衍在隴西。
內史騰,一作內史勝,戰國後期秦國將領(生卒不詳)。秦王政時任內史,名騰,姓氏不詳。
秦王政在消滅韓國後,準備攻打楚國,便命內史騰駐守在南郡。秦王政十八年(前229年)內史騰來到南郡,為了嚴明法律,他釋出了一紙及其有名的文告給縣、鄉。內史騰又命人釋出文書,申明為吏之道。他的兩篇文告,富有哲理,對為官為吏都有指導意義,因此,他的屬吏帝業謹記心頭,竭誠供奉,甚至有人以這兩文陪葬。
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內史騰奉趙政之命前往攻打韓國,大敗韓軍,擒獲韓王韓安,收繳韓國的全部土地,在那個地方設定潁川郡(轄今河南中部及南部地)。
內史騰把南郡治理得井井有條,法令嚴明,官吏恪盡職守,為秦王政進攻楚國提供了堅實的駐軍基地。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秦將王翦率軍滅掉了楚國。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秦國統一天下。不久,內史騰被任命為內史。內史是負責京都咸陽事務的官吏,但地位要比各郡郡守高。在這一任上,內史騰一如以往,恪盡職守,直到老死任上。
桓齮(yǐ ):秦將。秦始皇十年(前238年)封為將軍,秦始皇十一年(前237年),桓齮與王翦和楊端和攻趙,取鄴九城。
趙王遷二年(前234年),秦國大將桓齮攻取趙的平陽(今河北省邯鄲市磁縣東南)、武城(今山東省武城西),趙將扈輒率兵赴救,兵敗被殺於武遂,趙軍10萬被斬。
秦始皇十四年,也就是趙王遷三年(前233年),桓齮從上黨越太行山進攻趙的赤麗、宜安(石家莊東南),與趙將李牧戰於肥下(宜安東北),為李牧所敗,10萬秦軍被全殲,桓齮畏罪逃至燕國(《戰國策》說是戰敗被殺,司馬光在《資治通監》記載“秦師敗績,桓齮奔還”,楊寬的《戰國史》認為桓齮就是樊於期)。秦王政大怒,曾懸賞“購將軍首金千斤,邑萬家”。
尉繚,中國古代軍事家,生卒年不詳,魏國大梁(今河南開封)人。姓失傳,名繚。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入秦遊說,被任為國尉,因稱尉繚。著名的軍事理論家,同時也是秦始皇的情報兼特務頭子。有人說尉繚是鬼谷子的高足,學成後即過著隱士的生活,後應魏惠王(公元前400年至公元前319年)的邀請,曾向其陳述兵法。如果此說成立,那麼尉繚在秦統一六國時(公元前221年)的年齡至少在120歲以上。
蒙武(?-約公元前219年),姬姓,蒙氏,名將蒙驁之子,蒙恬與蒙毅之父,戰國末期秦國將領。
蒙武出身於武將世家,其家族原本是齊國人,後隨父親蒙驁從齊國來到秦國侍奉秦昭襄王。他曾先後與王翦兩次率軍攻打楚國,皆擊敗楚軍,斬殺楚軍將領項燕,俘虜楚國國君楚王負芻,滅亡楚國。
關於蒙武滅楚,在同一部史書《史記》中卻有兩種不同的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人物生平中記載,也是史記中比較多地採用的說法。
第二種就是《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的說法。這個說法是滅楚過程為:秦始皇二十三年(前224年),王翦、蒙武帶兵攻擊楚國,擊破楚軍俘虜楚王負芻,佔領了從陳到平輿的廣大地區,短暫滅楚。秦始皇到郢、陳一帶視察。
項燕立昌平君(昌平君原是楚國的王族,據記載前238年前後擔任秦國的相國,前227年被遷到郢地。)為楚王,在淮南(淮北已被秦軍佔領)起兵反秦,宣佈楚國復國。秦始皇二十四年(前223年),王翦、蒙武再次擊敗楚軍,昌平君被殺,項燕自殺,楚國徹底滅亡。
蒙恬(約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姬姓,蒙氏,名恬,祖籍齊國(今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秦朝著名將領,被譽為“中華第一勇士”,中國西北最早的開發者,古代開發寧夏第一人。因其改良過毛筆,也被譽為“筆祖”。
公元前221年,蒙恬被封為將軍,攻破齊國,拜為內史。秦統一後,其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收復河南地。後率軍修萬里長城和九州直道,構成防禦鎮守北方,匈奴懾其威猛,不敢再犯。公元前210年,胡亥即位後,賜死蒙氏兄弟,蒙恬吞藥自殺。
透過以上的史料,我們可以看出來,這些當時的名將,之所以在後來的秦末農民戰爭中沒有出現,筆者猜想第一種可能就是他們已經過世了。我們要知道,在當時,人們的普遍壽命都不是太長的,所以在秦統一後的十五年中,他們大多數可能已經去世了。比如有明確記載的蒙氏父子,一個是在公元前219年去世,一個是在公元前210年被殺。
再比如說王翦、王賁父子,我猜想,他們也極有可能已經過世了。否則當王離被俘並被項羽所殺害之後,身為祖父和父親的王翦、王賁父子不可能不出來領兵為其報仇,為大秦立功的。
如果桓齮就是樊於期,那麼他的結局我們從荊珂的故事中也已經知道了——自刎而死。
第二種可能,就是他們雖然可能有人還在世,但是也已經身體衰弱,老病不堪了。比如史書沒有明確記載結局的王翦、王賁、李信、內史騰、尉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