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1864年7月,湘軍“吉字營”攻破天京,大肆劫掠,太平天國滅亡,清朝迎來了“中興時代”。天京陷落時,分散在全國各地的太平軍還有數十萬,悍將也非常多,但沒了奮鬥目標,士氣低落,將領一波波投降。例如,陳炳文率7萬兵馬投降鮑超;陳得才軍團20餘萬大多投降僧格林沁,陳得才被迫服毒自殺。

沒了鬥爭目標,太平軍將領大多選擇投降,換取榮華富貴,苟全性命。但是,太平軍也有寧死不屈,血戰到底的悍將。本文主角,太平軍悍將袁大魁:在懸崖峭壁紮下大營,寧死不屈,血戰而亡。《太平天國史》記載:“壁立千仞,其營懸於巖洞中,以火彈偷襲大魁山寨,寨破,大魁以下數百人皆戰死。”

袁大魁,安徽亳州人,太平軍後期著名悍將。1864年12月,扶王陳得才服毒自殺,所部潰散,賴文光突圍而出,北上與“捻軍”聯合,試圖光復太平天國。此時,張宗禹、任化邦、李允等奉太平天國正朔,接受封王:張宗禹為梁王、任化邦為魯王、李允為魏王。

袁大魁,張宗禹麾下悍將,此時也算是加入了太平軍。後來,張宗禹從陝西突圍而出,前往山東打游擊,袁大魁獨自留在西北,則完全參照太平天國制度約束部下。史載:“軍功、典官,一應俱全,悉依癸、甲天國舊制。”

1867年1月,袁大魁迎來人生巔峰時刻。作為張宗禹麾下悍將,他率部引誘湘軍追擊,在灞橋成功設伏,湘軍被斬殺四千餘人,投降七千。此戰,曾國藩親戚陝西巡撫劉蓉慘遭失敗,被迫“稱病”退隱,從此不再復出。

灞橋之戰,袁大魁出盡風頭,劉蓉無奈辭職回家,陝西清軍龜縮西安,不敢輕易出戰,直到左宗棠接任陝甘總督。左宗棠到任後,採取堅壁清野戰術,利用後勤優勢,“拖死”缺乏固定基地的起義軍。西北貧瘠,張宗禹無法徵集糧食,持久戰註定玩不轉。如此,張宗禹決定離開關中,前往山西、河北尋找食物。

袁大魁,張宗禹先鋒大將,他率先行動,前往黃河尋找渡口。袁大魁來到黃河邊上,發現黃河已經結冰,適合大部隊行動,於是快馬回報。誰知,袁大魁還沒抵達大營,張宗禹早已率兵離開,躲避湘軍劉松山部追擊。史載:“魁探得冰橋已結,還報,不意梁王以清將劉松山追至,不待報,全軍自宜川龍王赸、壺口踏百五十里冰橋過黃河。”

主帥離開,袁大魁也緊隨其後,準備渡黃河。誰知,半路遭遇劉松山攔截,袁大魁只好返回關中,先尋找落腳點,然後再尋找機會渡過黃河。

返回關中,袁大魁麾下只有百餘人,隨時都有可能被清軍消滅。幸運的是,西北連年戰爭,土地荒蕪,赤地千里,遍地饑民,盜賊四起,袁大魁很快就聚集數萬兵馬,聲勢復振。史載:“乃引眾趨陝甘邊,行收兵,得土雜數千,潰勇二百,饑民數萬人,聲勢大振。”

聚集數萬兵馬後,袁大魁開始攻城掠地,佔據宜川縣雲巖鎮,並將其作為抗清根據地。在雲巖鎮,袁大魁挖掘壕溝、修築堡壘、構建柵欄,還在兩側山頂上部署大炮,阻止清軍進犯。此外,袁大魁大力發展生產,採取“兵農合一”政策,以此來解決軍糧補給問題。

袁大魁在雲巖鎮立足,引起了清軍不安。為徹底撲滅起義軍,左宗棠派遣大軍前來進攻,利用開花大炮猛攻雲巖鎮,“遣精兵五千攜洋槍、開花炮來犯,大魁據險死守,清人久攻不下。”湘軍攻勢受阻。

強攻行不通,左宗棠於是改變策略,他不再派湘軍衝鋒,而是持續利用開花大炮轟炸,摧毀城內防禦工事。開花大炮持續轟炸,雲巖鎮多處工事被摧毀,起義軍傷亡慘重。為此,袁大魁被迫突圍,又遭遇湘軍埋伏,所部損失殆盡,“冒雨突出,部眾皆潰,所餘不足百人。”

突圍後,袁大魁再次招收潰兵、饑民,與左宗棠進行遊擊戰。為便於游擊戰,儲存有生力量,袁大魁率兵來到老巖窯,在懸崖峭壁中紮下大營,防備清軍。老巖窯,坐落在懸崖峭壁中,兩側是萬丈深淵,只有一座小橋與外界聯絡,且僅能透過一人。史載:“壁立千仞,其營懸於巖洞中,兩旁皆臨深淵。”

如此險要的地勢,清軍想奪取巖窯,難於上青天。湘軍輪番進攻,利用開花大炮轟擊,卻無濟於事。相反,起義軍居高臨下,利用槍支射擊,湘軍死傷慘重。

為奪取巖窯,湘軍決定“招撫”,希望袁大魁能投降,不要垂死掙扎,但被袁大魁拒絕了。袁大魁拒絕投降,湘軍只有繼續進攻,但除了扔下同伴屍體外,別無所得。老巖窯地勢險要,正面進攻不行,湘軍只好另尋“良策”。

經過商議,湘軍繼續正面進攻,吸引袁大魁注意,然後派兵迂迴山後,從後山登上山頂,開鑿道路,“非由巖頂鑿石立柱,潛縋而下,無法進抵洞口。”可知,清軍為了奪取老巖窯,也是夠拼命的。

袁大魁正面抵抗湘軍,卻未能料想湘軍會從巖頂潛縋而下,故而沒有防備。湘軍潛縋而下,向洞內拋擲火彈,然後發起衝鋒。袁大魁睡夢中驚醒,率部與湘軍廝殺,全部陣亡,沒有一人投降。

參考書目:《太平天國史》

20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滿清皇帝刻薄寡恩,驍將嶽鍾琪立下汗馬功勞,卻被罰銀7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