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七八糟”與中國古代兩場著名的政治大動亂有關,分別為“亂七”和“八糟”。“亂七”指的是西漢初年的“七國之亂”,“八糟”指的是晉朝的“八王之亂”,都是皇權鬥爭激化的產物。
西漢初年,劉邦大量誅殺功臣,剷除異姓王。為了加強劉氏宗族勢力,又分封了一批劉姓子弟為王。但是,隨著諸侯王的勢力擴大,其弊病也顯現出來。經過幾朝的演變,到景帝時諸王勢力越來越大,其中齊、楚、吳三封國幾乎佔天下之半,嚴重地威脅著漢王朝的中央政權。大臣晁錯建議景帝進行“削藩”,減少諸王的封土。景帝採納了晁錯的建議,引起諸王的強烈不滿。景帝三年正月,吳、楚等七國以“誅晁錯,清君側”為名,發動武裝叛亂,史稱“七國之亂”。景帝聽信饞言,誅殺了晁錯,但諸王軍隊不退。景帝派太尉周亞夫率兵征討。周亞夫以堅壁清野的戰術,多次打敗七國軍隊。三月,叛亂基本平定。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周亞夫平七亂”。“亂七”一詞,即出於此。
“八糟”指的是晉朝皇室爭權奪利的“八王之亂”。西晉初年,司馬炎建立晉朝後,擔心其他大夫會奪去他的政權,便把皇室子弟分別封為諸侯王,並規定享受許多特權。司馬炎死後,繼位的惠帝司馬衷昏庸無能,賈后把持朝政。為獨霸朝野,賈后將皇太於可馬遹廢為庶人後毒死。趙王倫趁機發動兵變,打出了為太子司馬譎報仇的旗號。永康元年,趙王倫發兵進攻洛陽,斬殺賈后及其親黨,一場持續16年之久的皇權混戰就此開始。由於先後參與這場戰亂的共有8個同姓王,所以史稱“八王之亂” 。
“七國之亂”和“八王之亂”都對當時的社會經濟造成了很大的影響,老百姓的生活更加困難。因此後人就用“亂七八糟”來表達混亂或無序的狀態。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