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軍閥割據群雄並起,最後跟養蠱一樣產生三個勝利者,分別是劉備、曹操、孫權,以及他們開創或者奠基的蜀漢、曹魏、東吳三個政權。雖然天下呈現出三足鼎立之勢,但是在後世的口碑上,孫權的口碑卻遠遠遜於劉備和曹操。在網路上蜀漢粉和曹魏粉都要超過東吳粉,即便是東吳粉,大概喜歡周瑜、陸遜者也要更多一些。那麼孫權的口碑為什麼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孫權開創東吳的過程不夠雄烈

平心而論,孫權在漢末三國時期的功業並不算小,所謂“六郡變三州”,僅比較開闢國土這個方面還要強於僅僅佔據益州的蜀漢。但是孫權畢竟不像曹操、劉備那樣白手起家,還是要依靠其兄孫策留下的江東六郡作為基礎。劉備和曹操創業的時間是在漢靈帝末期,基本上是第一批創業的人物,而孫權繼承江東集團的時間還要推遲到東漢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曹操評價劉備“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評價孫權則是“生子當如孫仲謀”,之間隔著輩分呢。

憑藉孫策留下的江東基業只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原因在於,孫權開創東吳的過程實在是不夠雄烈。曹操一方面憑藉硬實力開疆拓土,一方面“挾天子以令諸侯”,最後由世子曹丕取代漢室;劉備一直打著對抗曹操的旗號,等到東漢滅亡,曹魏建立之後立刻開創蜀漢,繼續與曹魏對抗,表示“漢賊不兩立”,這兩個人無論功業大小,至少開國承家的過程都比較雄烈。

而孫權則不同。因為孫權與劉備決裂,他為了避免與劉備、曹操雙線作戰,選擇投靠曹操。在曹魏創立之後,孫權更是向曹魏臣服,對外使用曹魏的黃初的年號(考古發現東吳一些早期的弓弩上還延續東漢年號),向曹丕稱臣納貢。這種決策讓東吳內部的人,比如張昭、徐盛都感到悲憤。後來孫權與曹丕的關係決裂,結束曹魏藩屬這個尷尬的身份,但還是遲遲沒有稱帝。直到東吳黃武八年(即公元229年),孫權才登基稱帝,正式建立東吳政權。

從戰略層面上來看,孫權投靠曹魏的決策非常有效,這讓他暫時免於應對曹魏的威脅;而與蜀漢的戰爭結束之後,孫權又挫敗曹魏的攻勢。孫權付出的只是名義上的臣服和實用價值不高的寶石、玳瑁、孔雀、象牙等貢品,卻化解了一次巨大的危機,得到最大的利益。另外與曹魏、蜀漢相比,孫權在正統性上完全沒有優勢,暫緩稱帝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雖然有實際的利益,但是孫權的做法畢竟不夠“吸粉”,而且孫權稱帝也是以詐降取勝的“石亭之戰”作為推動力,而非光明正大的北伐成果。

孫權背盟偷襲關羽

孫權身上的一個巨大的被詬病的地方,應該就是背盟偷襲關羽一事。在東漢建安二十年(即公元215年),孫權和劉備在荊州爆發一次衝突,後來二者各退一步,以湘水為界限,湘水以西的南郡、武陵郡、零陵郡歸劉備;湘水以東的長沙郡、桂陽郡、江夏郡歸孫權。無論荊州的歸屬問題有多麼複雜,在“赤壁之戰”、“南郡之戰”中雙方各自出力多少,該得到多少,至少在“湘水之盟”之後,就應該塵埃落定。

而後在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劉備取得“漢中之戰”的勝利,穩固了對益州的統治;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消滅于禁和龐德的軍隊,將襄陽、樊城圍困起來。劉備集團對曹操集團的戰爭可以說是全面開花。但是在這個局面之下,孫權卻放棄對合肥的進攻,而是撕毀盟約,對關羽進行背刺,最後透過偷襲的手段取得荊州,導致劉備集團元氣大傷。

其實從江東集團的角度來看,偷襲荊州是非常有利的決策。因為江東集團的立身之本是長江地險,張紘、魯肅、甘寧、周瑜、呂蒙等人無不提出控制荊州、全據長江防線的戰略,至此終於完成了這個目標。至於撕毀盟約、背刺盟友這件事,在道德層面上確實是一個汙點。但是在漢末三國時期的各個軍閥面前,道德並不足以成為強力的約束。袁紹與公孫瓚;曹操與袁紹;張魯與劉焉;劉備與劉璋甚至孫權與劉璋無不存在背盟的問題。

以道德、盟約來約束漢末群雄的行為並不現實,但是劉備集團掌握荊州與江東集團掌握荊州的情況卻有差別。關羽以荊州為基礎進行北伐,打出水淹七軍、“威震華夏”的戰績,曹操甚至產生遷都河北的想法;而江東集團以荊州作為基礎進行北伐的成果卻並不理想,大多數勝利還是集中在淮南地區。北伐的頹勢擴大了孫權偷襲荊州在道德層面上的汙點,儘管這個決策對江東集團是百利而無一害的。

孫權晚年的昏聵

孫權的執政情況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前期英明果斷、知人善用;後期昏聵不明,性情多疑。孫權在後期使用酷吏打擊群臣,比較著名的就是“呂壹案”。呂壹作為酷吏構陷群臣,導致東吳群臣人人自危,顧雍作為丞相都難以抵抗呂壹的攻訐。呂壹作為一個小人物,他能夠起到這樣大的影響力無疑是得到孫權的支援。雖然孫權後來處死呂壹平復怨氣,但是這件事已經顯露出孫權多疑的特性。

“呂壹案”只能算是東吳的小波瀾,而後面的“南魯黨爭”可謂是東吳的滔天巨浪。孫權以孫和為太子,又扶植孫霸與孫和競爭,刻意製造出繼承人不明朗的局面。這也促使很多東吳重臣參與儲君之爭,史料中甚至有“舉國中分”的情況。在這場爭鬥當中,很多東吳臣子捲入其中被殺,連陸遜這樣的功臣國士都沒能倖免。陸遜正是因為支援太子孫和而受到孫權的譴責,被迫自殺。

最後“南魯黨爭”的局面已經一發不可收拾,孫和被孫權廢掉流放,孫霸甚至被孫權處死。孫權臨時扶植小兒子孫亮作為太子,以諸葛恪、孫弘、孫峻、滕胤、呂據等人作為輔政大臣。等到孫權去世之後,各個輔政大臣互相爭鬥,小皇帝孫亮如同傀儡,東吳陷入主弱臣強的局面。孫權的操作導致東吳很長一段時間的動盪,政變頻繁發生,皇權衰微權臣當道,這在曹操、劉備中間可以說是獨一份。孫權晚年的猜疑,促成黨爭殺戮大臣的手段,也是他口碑不好的一個重要原因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

8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一個和尚買下王爺陵墓,改造成寺廟,真的是為了掩人耳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