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巍巍秦嶺,幽幽驪山。高大的封土之下,沉睡著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他統一海內、雄才大略。他嚴刑酷法、兇奢暴虐。在中國歷史上,沒有哪一位皇帝如他一般對後世影響深遠,也沒有哪一位皇帝像他一樣爭議之聲不絕。

秦始皇身後所葬的陵寢,更是因“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等記載而充滿傳奇色彩。在中國,沒有一座帝王陵寢如這般被世人關注。

驪山帝陵

驪山,秦嶺的支脈之一,中國歷史上的傳奇之地。西周末年,周幽王在此上演“烽火戲諸侯”;盛唐時,這裡見證了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此恨綿綿無絕期”;到了近代,驪山還是“西安事變”的發生地。秦始皇的陵寢,正位於驪山腳下。

公元前247年,13歲的嬴政繼承了父親秦莊襄王的王位。從那時起,建造一座“前所未有”的地下陵寢的想法,伴隨著統一六國的軍事目標,已然形成於這個少年的腦海之中。

公元前221年,“統一六國”功業基本完成。但陵寢的營建工程卻前後歷時近40年,到嬴政駕崩、秦二世繼位還未完成,最終被戰亂所中斷。

根據現代專業考古測繪,秦始皇帝陵保護範圍共20.32平方千米。其中重點保護區2.74平方千米。秦始皇帝陵建造時間之久、用工之眾、規模之大、從葬之豐富,均為世界歷史罕見。

考古勘查表明,秦始皇帝陵園的遺蹟基本分為地面建築與地下建築兩部分。地面建築佈局由封土、內外城垣及附屬設施、禮制性建築寢殿、便殿、園寺吏舍遺址等構成。地下建築佈局主要有封土下的地宮、陪葬坑、陪葬墓以及地下阻排水系統等。

被譽為“世界八大奇蹟”之一的兵馬俑坑,只是秦始皇帝陵眾多陪葬坑中尤為著名的一處。

兵馬俑一號坑(資料照片)

1974年3月29日,驪山腳下西楊村的村民們在挖井時,無意中發現了秦始皇的兵馬俑軍陣。陶俑殘缺的身軀、俑頭、銅鏃、銅弩機相繼出現。時至今日,這裡共出土了約8000件陶俑、陶馬,另外還有大量兵器、戰車等。

經考古人員40多年連續不斷的修復工作,人們今日所見,兵馬俑仍以作戰編隊定格於俑坊中。一支“勢若彍弩,節如發機”的泱泱秦軍,似只待一聲令下,便“若決積水於千仞之豁”。穿越兩千多年的悠悠歲月,他們依舊洶湧澎湃,觸之者摧。

除此之外,秦始皇帝陵園內出土的銅車馬、青銅水禽、石鎧甲、百戲俑等大量文物,一同構成了獨一無二的文化景觀。

“秦始皇帝陵不僅是帝王的埋葬之所,它承載著秦始皇構建宏大帝國的理念,這其中有源自諸子百家的思想之光,也對映著秦帝國的政治體制、社會結構、都邑格局、宮廷生活、軍事制度,更對推動中華文明程序有重大意義。”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科研規劃部主任張衛星說。

地宮之謎

時至今日,對秦始皇帝陵的考古發掘仍只在外圍,核心地宮仍然籠罩在重重迷霧之中。但隨著考古科技與技術的不斷進步,相隔重重厚土,專家似乎離揭開謎底更近了一步。

謎團一:幽幽地宮深幾許?

司馬遷說“穿三泉”。《漢舊儀》則言“已深已極”。

據最新考古勘探表明:封土堆下有一個很大的空間,應該是修築墓室時開挖的巨大豎穴土坑。這個土坑東西長約170米,南北寬約145米。

“已深已極”的地宮究竟有多深呢?中國文物考古、地質學界專家學者對秦陵地宮深度也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探索。根據鑽探資料,秦陵地宮實際深度應與芷陽一號秦公陵園墓室深度接近,可推算地宮坑口至底部實際深度約為26米,至秦代地表最深約為37米。

在發掘過程中隨時進行保護工作。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供圖。

謎團二:何為“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據《史記》記載,秦陵地宮“上具天文, 下具地理”。著名考古學家夏鼐曾推斷,這應當是在墓室頂繪畫或線刻日、月、星象圖。這些紋飾可能仍保存於皇陵中。近年來,西安交大漢墓發現了類似於“天文”“地理”的壁畫。上部是象徵天空的日、月、星象,下部則是代表山川的壁畫。由此推斷, 秦陵地宮上部可能繪有更為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圖,下部則是以水銀代表的山川地理。在這座有著象徵天、地的地下“王國”裡,死去的秦始皇似乎仍然可以統治著“天地間”的一切。

謎團三:地宮中有大量“水銀”?

秦始皇帝陵以水銀為江河大海多次出現於歷史記載。歷年來的多次科學勘探表明,在秦始皇帝陵的封土中心,有一個面積約12000平方米的水銀含量異常區。科學家由此得出初步結論:史書中關於始皇陵中埋藏大量汞的記載是可靠的。

至於地宮為何要埋入大量水銀,北魏學者酈道元的解釋是“以水銀為江河大海在於以水銀為四瀆、百川、五嶽九州,具地理之勢”。在中國的地理版圖上,東方、南方有大海,而秦始皇帝陵水銀分佈密集區域正位於陵墓的東南部,這也許不是巧合。

考古工作者在秦兵馬俑二號坑進行第一階段發掘。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供圖。

謎團四:地宮藏寶知多少?

據《史記》所載:“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漢代學者劉向也曾感嘆,“自古至今,葬未有如始皇者也。”據史書記載,地宮中藏有“金雁”“珠玉”“翡翠”等不計其數。

考古工作者在地宮西側發掘出土了一組大型彩繪銅車馬。車馬造型之準確,裝飾之精美舉世罕見。之前, 考古工作者還發掘出土了一組木車馬, 除車馬、御官俑為木質外,其餘車馬飾件均為金、銀、銅鑄造而成。地宮外側都藏有如此之精美的隨葬品,其內隨葬品之豐富、藏品之精緻令人充滿遐想。

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一號坑進行考古發掘。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供圖。

暫不發掘

多年來,民間對一睹秦始皇陵真容的期待從未熄滅。但出於文化遺產保護的目的與初衷,主動發掘陵寢的計劃被最終放棄。

“在考古界,對這個問題的認識非常一致——不能發掘。在專業領域,這是沒有任何爭議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員張天柱說。

這是因為,文物在地下埋藏數百年、數千年,其內部已經形成了平衡狀態。一旦挖掘,這種平衡就被打破,將對文物造成損害。不僅不能主動發掘帝王陵,即使別的地下遺存,只要條件允許,可以勘探、可以試掘,但除非必須,一般也不會主動發掘。

1977年,考古工作者在秦陵西北區進行考古鑽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供圖。

兵馬俑身上的彩繪,出土後僅能保持數秒。空氣對顏色的破壞“快得甚至讓人來不及拍張照”。若是文物上的資訊因保護技術不成熟而“灰飛煙滅”,這樣的損失著實令人痛心。

對秦始皇帝陵的考古工作已經持續了數十年,但相較陵園龐大的體量,當前的考古發現不過只是“冰山一角”。張衛星說:“擺在文物工作者面前的,不僅是考古發掘,更重要的是透過保護、研究和闡釋,讓我們不斷接近兩千多年前的‘歷史真相’。”

9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他是潛伏在日軍高層的紅色間諜,代號“影子”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