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鮮卑禿髮部的始祖是拓跋匹孤,與鮮卑拓跋部的始祖神元帝拓跋力微是兄弟。拓跋匹孤大約在曹丕稱帝時(公元220年)率部遷居河西。後來鄧艾都督隴右諸軍事、與蜀漢對抗時,把禿髮鮮卑遷入涼州(治所在今甘肅武威市)。

鮮卑禿髮部率先反叛

到了禿髮樹機能(拓跋匹孤四世孫)時,鮮卑禿髮部的情況發生了重大變化。

首先是發生了旱災。泰始四年至五年(公元268-269年),西北發生了大旱。大旱導致了普遍的饑荒,民不聊生。

其次,地方官激化了民族矛盾

269年,晉朝任命胡烈為秦州刺史(下轄隴西、南安、天水、略陽、武都、金城、陰平七郡)。這個胡烈先生,曾當過鍾會的護軍,參加過伐蜀之戰,後為荊州刺史。但他是一個有勇無謀、剛愎自用的武夫。朝廷希望他能“鎮撫”秦州各族人民。但他對當地胡族,只有“鎮”,沒有“撫”

面對饑荒,百姓難免抱怨,胡烈的強硬做法,激化了矛盾,促發了胡族的反抗情緒。

在這種情況下,禿髮樹機能率先發起了反抗晉朝的叛亂

禿髮樹機能造反

泰始六年(270年)六月,胡烈率軍進攻禿髮樹機能部於萬斛堆(今甘肅祖厲河支流北河之口),結果兵敗被殺。晉朝連忙派扶風王司馬亮和行安西將軍石鑑再度攻打,但都被禿髮樹機能打敗。

七月,晉武帝司馬炎一看硬的不行,就採取了軟硬兼施的兩手。一面派汝陰王司馬駿為鎮西大將軍、都督雍涼二州諸軍事;另一面又下令免除“隴右五郡遇寇害者租賦”,實行鎮壓與撫慰相結合的兩手政策。

河西其他胡族響應,跟隨叛亂

但此時,禿髮樹機能帶頭造反所引發的聲勢,已經引發了當地其他胡族的反抗情緒。據《晉書·武帝紀》的記載,泰始七年四月,“北地胡寇金城(今蘭州),涼州刺史牽弘討之。群虜內叛,圍弘於青山,弘軍敗,死之。”

這裡所說的“北地胡”,是指從漢代以來遷入或被遷入當時北地郡(治今寧夏吳忠附近)的匈奴、屠各、盧水胡和羯胡等族,到了晉朝初年,他們則主要聚居 於安定郡(治今甘肅鎮原西南),與禿髮樹機能的鮮卑部鄰近。當時,他們響應禿髮樹機能起兵反晉。

胡烈與牽弘,這秦、涼二州刺史的敗亡,大大地震動了晉廷,晉武帝司馬炎寢食不安。當時想讓賈充(賈南風之父)去出鎮關中,但賈充不願去,就動用各種力量,以女賈南風嫁給太子事情拖延;恰好又遇到洛陽大雪,大軍不得發,賈充終於沒有離開京城。

但這樣一來,禿髮鮮卑的勢力得到了發展。公元274年至275年初,禿髮鮮卑部的勢力已經發展到了金城以西。公元278年六月,禿髮樹機能的部下若羅拔能等殺了晉涼州刺史楊欣,次年正月,禿髮樹機能攻陷涼州。

晉武帝連忙召叢集臣商議派遣將帥,有重臣主張以夷制夷,舉薦匈奴劉淵率匈奴部眾前往討伐。但有朝臣堅決反對,認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認為劉淵即使平定了禿髮鮮卑之亂,但是恐怕涼州就非西晉所有了。晉武帝覺得有理,只得作罷。

後來,司馬督馬隆主動請纓,要求率部出征西北。於是晉武帝以馬隆為討虜護軍,武威太守。馬隆挑選了能挽強弓的力士三千五百人,帶著三年的軍需物資向西開拔。公元279年十一月,馬隆西渡溫水(即溫圍水,在今武威東),十二月,與禿髮樹機能部大戰,轉戰千里,打敗禿髮樹機能。馬隆進至武威,樹機能部猝跋韓、且萬能等率萬餘落歸降。馬隆又率歸附的沒骨能等部與樹機能繼續大戰,最終樹機能兵敗被殺,涼州平。至此,延續十年之久的樹機能反叛被平定。

禿髮樹機能之後,鮮卑部眾繼續反叛

禿髮樹機能被平定之後,太康元年(280年),西晉發動滅吳戰爭,鮮卑首領軻成泥一度起兵反叛。當年七月,軻成泥攻西平,殺了晉朝督將以下三百餘人。軻成泥小股叛亂,沒有繼續壯大聲勢,朝廷也就默認了。

到了永寧初年(公元301年),張軌出任護羌校尉、涼州刺史。鮮卑族的反叛此時已經很嚴重,盜匪縱橫搶掠。張軌到任後,立即予以討伐剿滅,斬首一萬餘人。公元304年,鮮卑貴族若羅拔能反叛騷亂,張軌派司馬宋配征討叛敵,斬殺若羅拔能,俘虜十餘萬人。

鮮卑禿髮部之後,匈奴劉淵自立,五胡亂華正式開始。

也在304年,劉淵在左國城(今山西離石)南郊築壇設祭,自稱漢王,建年號為元熙,祭奠了漢高祖、漢光武、漢昭烈帝等,並追尊劉禪為孝懷皇帝,置百官,定國號為漢(史稱漢趙、前趙)。

之後中原地區匈奴、羯族、氐族、羌族、鮮卑族爭來打去,五胡十六國時代正式開始。

結語:鮮卑禿髮部可算是五胡亂華的始作俑者

鮮卑禿髮部從禿髮樹機能叛亂晉朝開始,持續了30多年。在朝廷處理叛亂過程中,晉朝的道德水平、能力水平等暴露無遺。尤其在平吳之後,晉武帝司馬炎一改原來的勤政簡樸作風,帶頭奢侈腐化,滿朝官員絕大多數效仿司馬炎,比富鬥奢成風。官員腐化必然加重剝削,激化了社會矛盾。

同時,司馬皇族熱衷於內鬥,開始了連續多年的八王之亂,終於使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等變得不可調和,各個胡族也就開始了反叛之路。追根溯源的話,鮮卑禿髮部可算是五胡亂華的始作俑者。

15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歷史小記(14)--國家的寶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