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平安時代(延歷13年(794年)-文治元年(1185年)/建久3年(1192年)左右)是日本歷史的時代區分之一。

指的是從延歷13年(794年)桓武天皇遷都平安京(京都,現京都府京都市)到鎌倉幕府成立為止的約390年間。

平安神宮前鳥居

位於京都的平安京,在鎌倉幕府成立之前,在政治上幾乎是唯一的中心,因此被稱為平安時代。

通常被定位為古代的末期,但也可以被定位為中世紀的萌芽期,被理解為從古代到中世紀的過渡期。

近年來,將莊園公領制確立的院政期(1100年以後)納入中世紀初期的觀點越來越有力,日本在學校教育中採用這種結構的教科書也越來越多。

再往前追溯,也有意見認為從律令制過渡到王朝國家體制的平安中期(900年以後)是中世紀的開端。平安時代是古代還是中世紀,至今仍有爭議,作為中立的概念,也有使用自古以來主要在文學史世界使用的“中古”一詞。

一、概述

平安前期,從前代(奈良時代)開始的中央集權性的律令政治,雖然進行了部分的修正,但基本上繼承了下來。然而藤原氏的繳納重稅的擴大的結果,作為律令制和現實之間的差距很大。

9世紀末至10世紀初左右,為了確保稅收,政府在律令制的基本的不同支配體制的改變,土地的課稅物件的支配體制轉換和大方針。這一方針的轉變,是將權力移交給民間有權勢的人,由當地赴任的首國司(領取)統一管理,以此構築新的統治體制,這被稱為王朝國家體制。

隨著王朝國家體制的確立,朝廷實際上放棄了對地方的統治。再加上桓武天皇廢除軍團的結果,地方治安惡化,陷入無政府狀態,直到16世紀,日本列島戰亂頻發。

從國家手中得到土地經營和人民支配權力的有實力的農民(田放·名主)階層,為了自衛而武裝起來,成長為武士。他們吸收從國家得到軍事警察權的軍事貴族層和武藝專業的下級官員層,組成了武士團。

國家權力的移交和由此導致的中央集權的誇大的負擔的減輕,中央在政界,官職負責特定的家業被家族世襲家職化,在貴族的最前攝關家的確立,中游固定了貴族階層在中央繼承家業的專門技能,根據負責公務的技能官人作為行政實務,在地方上領取負責地方行政(平安貴族)。這一時期由攝關家展開攝關政治,特定的權門獨佔地獲得徵稅權的莊園,在每個時代的節點階段性地增加,領取者與承擔徵稅權的公領平分勢力。

從11世紀後期開始,上皇成為治天之君(事實上的君主),開始實行相當於政務的院政。以院政的開始作為中世紀開始的見解也很有力。

在院政時期,莊園的一元領域性的聚集和國衙領(公領)的徵稅單位化發展,向被稱為莊園公領制的體制過渡。

12世紀中期,貴族社會內部的紛爭開始用武力解決,因此被動員起來的武士的地位迅速上升。在這樣的情況下,第一個武家政權,平氏政權登場,由於一手承擔了這一時期的社會矛盾,沒過多久就因同時多發的全國範圍內的內亂而崩潰。

隨著平氏政權的崩潰,與作為中央政府的朝廷分開,收拾內亂獲得東國統治權的鎌倉幕府登場,平安時代落下帷幕。

二、平安時代在位歷代天皇

桓武天皇:天應元年(781)-大同元年(806)

平城天皇:大同元年(806)-大同四年(809)

嵯峨天皇:大同4年(809)-弘仁14年(823)

淳和天皇:弘仁14年(823)-天長10年(833)

仁明天皇:天長10年(833)-嘉祥3年(850)

文德天皇:嘉祥3年(850)-天安2年(858)

清和天皇:天安2年(858)-貞觀18年(876)

陽成天皇:貞觀18年(876)-元慶8年(884)

光孝天皇:元慶8年(884)-仁和3年(887)

宇多天皇:仁和3年(887)-寬平9年(897)

醍醐天皇:寬平9年(897)-延長8年(930)

朱雀天皇:延長8年(930)-天慶9年(946)

村上天皇:天慶9年(946)-康保4年(967)

冷泉天皇:康保4年(967)-安和2年(969)

圓融天皇:安和2年(969)-永觀2年(984)

花山天皇:永觀2年(984)-寬和2年(986)

一條天皇:寬和2年(986)-寬弘8年(1011)

三條天皇:寬弘8年(1011)-長和5年(1016)

後一條天皇:長和5年(1016)-長元9年(1036)

後朱雀天皇:長元9年(1036)-寬德2年(1045)

後冷泉天皇:寬德2年(1045)-治歷4年(1068)

後三條天皇:治歷4年(1068)-延久4年(1072)

白河天皇:延久4年(1072)-應德3年(1086)

堀河天皇:應德3年(1086)-嘉承2年(1107)

鳥羽天皇:嘉承2年(1107)-保安4年(1123)

鳥羽天皇:保安4年(1123)-永治元年(1141)

近衛天皇:永治元年(1141)-久壽2年(1155)

後白河天皇:久壽2年(1155)-保元3年(1158)

二條天皇:保元3年(1158)-永萬元年(1165)

六條天皇:永萬元年(1165)-仁安3年(1168)

高倉天皇:仁安3年(1168)-治承4年(1180)

安德天皇:治承4年(1180)-文治元年(1185)

後鳥羽天皇:壽永2年(1183)-建久9年(1198)

平安時代共經歷了33代天皇。

三、政治史

1、平安前期

奈良時代末期的寶龜元年(770年)稱德天皇駕崩,天智天皇系的光仁天皇以60歲左右的高齡即位。

天武天皇以來的皇統,由於比以前更為繁盛的天武系皇族之間的接連不斷的政治鬥爭,在繼承順序上不斷上升,最終由以聖武的女兒井上內親王為室的天智天皇系的白壁王(光仁天皇)繼承。

在天武系皇族的影響下,光仁天皇駕崩後桓武天皇即位。桓武天皇在其統治時期曾兩次遷都,並遠征東北(討伐蝦夷),透過設定勘解由使來重組和強化中央集權,擁有歷代天皇中罕見的強權,但在光仁天皇即位之前,他的境遇並不好。

在不是天武系就不能即位的時代,作為天智系的光仁天皇(當時是白壁王)的第一皇子出生,沒有被立為太子(通常,如果繼承順序高,在出生的同時被立為太子),日復一日的生活已經到了困頓的程度。

之後,由於當時的掌權者桓武天皇的影響,天武系的皇族被排除在皇位繼承之外。奈良時代可以說是天武系的時代,平安時代是繼桓武天皇之後的天智系的時代。

桓武天皇強烈意識到新王朝的建立,推行了由自己主導的各項改革。桓武天皇的改革是企圖重組律令制,作為其中的一環,桓武天皇果斷地從平城京遷都到長岡京,再到平安京(延歷13年,794年)。遷都平安,被認為是為了一掃前時代的舊病,提高天皇的權威。另外,其樣式具有濃郁的唐風,與奈良不同。

平安神宮

桓武天皇(天應元年/781年-大同元年/806年)以下數代都是天皇直接參政的天皇親政時代。掌管政治的太政官的首級也由親王們佔據。這一時期,積極致力於律令制的重建,以令外官等代替形式化的律令官職。另外,桓武為了發揚王威,致力於征服當時處於日本統治之外的東北地區的蝦夷,坂上田村麻呂作為徵夷大將軍活躍在征服蝦夷的過程中。

由於近親通婚的反覆導致天武皇統自毀,桓武天皇吸取了這一教訓,生下了眾多皇子。桓武天皇駕崩後,皇子們輪流登上皇位,桓武天皇的下一任平城天皇進行了不亞於桓武天皇的積極改革。平城天皇讓位給弟弟嵯峨天皇后,也想繼續掌握政權,但是與不喜歡這個的嵯峨天皇之間的對立加深,最終由於軍事衝突,嵯峨天皇方面取得了勝利(大同5年/810年,藥子之變)。從這一事件以後,一直到12世紀中葉的平治之亂,中央的政治抗爭沒有使用武力,也沒有執行死刑,非武力政治的時代持續了很長時間。

嵯峨天皇治世初期,在太政官首領藤原園人的主導下,採取了撫民(救濟貧民)、抑制權門(有力貴族、寺院神社)的政策。這是以律令的背景思想,儒教為基礎的政策,但園人之後掌權的藤原冬嗣卻改變了主意,將促進墾田開發作為政策方針。律令制的根本是按人課稅,但冬嗣重視土地課稅,並且傾向於權門有利。從820年代開始被大量設定的敕旨田和同時期在大宰府管轄範圍內實行的公營田,也被認為是基於冬嗣路線的。冬嗣作為嵯峨天皇的藏人頭活躍於世,並以此為立足點而崛起。另外,嵯峨天皇在位時期,編纂並施行了集各種法令之大成的《弘仁格律》。

冬嗣之子藤原良房也繼承了冬嗣的路線,採取了鼓勵開墾的政策。當時,作為課稅物件的百姓逃亡、流浪現象嚴重,稅收收入面臨危機。

冬嗣、良房透過促進墾田開發,轉換為土地課稅來應對這種狀況。良房推進了政治權力的集中化,在這種情況下發生了應天門之變(貞觀8年/866年)。這一事件多被理解為藤原氏排斥其他氏。以良房執政期為中心的時期,政治穩定,由於開發獎勵政策和貞觀格式編纂等的成果,被稱為貞觀之治。

良房的養子藤原基經也繼承了良房路線,採取了重視土地課稅的政策。基經執政時期的特徵是元慶官田的設定。在此之前,中央行政的經費都是由地方調來的,畿內設定的官田的收益作為行政經費。

仁和3年(887年)即位的宇多天皇,數年後基經薨逝,展開了天皇主導的政治。從冬嗣到基經,雖然實施了對權門有利的政策,但宇多天皇推行了權門抑制政策以及小農保護政策。

宇多天皇的手下,藤原時平和菅原道真兩人站在太政官的最前面,一邊協助一邊輔佐宇多天皇。這個宇多治世被稱為寬平之治。宇多天皇讓位給醍醐天皇后,一時間時平、道真對立加深,道真下臺(昌泰4年/901年,昌泰之變)。

掌握實權的時平繼承了宇多路線,實行權門抑制和小農保護。宇多天皇以來的路線是以迴歸律令製為志向的,時平執政時期的延喜2年(902年)頒佈的班田勵行令,正是律令迴歸的顯著表現,這是史上最後的班田實施。另外,以律令迴歸為目標的法令群——延喜格律的編纂也是在這個時期,這些政策被後人視為理想的政治,被稱為延喜之治。

2、平安中期

時平死後,弟弟藤原忠平成為太政官首輔。忠平對律令迴歸路線持否定態度,推行土地課稅路線。忠平執政官期左右,將土地經營和納稅承包給有實力的農民層(富豪層)的名體制或負名體制開始了。這一時期被認為是從律令國家體制向新的國家體制即王朝國家體制過渡的轉換期。

一般認為忠平期是攝關政治的成立期。在此之前,藤原良房時期開始由藤原北家擔任攝政、關白並執政,作為發展階段的攝關政治,與初期攝關政治有所區別。忠平以後,作為朝政中心的攝關被確立為官職,確定了只有忠平的子孫才能就任攝關的攝關政治框架。但是,在攝關政治中,攝關並不是掌握著所有的決定權,大部分的政治決定都是在議政官眾議的陣定場合下進行的。

桓武天皇廢除軍團制的結果是,朝廷失去了維持治安的功能,地方治安惡化,日本列島陷入無政府狀態。

特別是,從9世紀左右開始,以關東地區為中心,富豪階層在運京途中搶奪稅等群盜行為開始橫行(貞觀的俘虜叛亂、寬平、延喜東國之亂、僦馬之黨)。

群盜的活動在9世紀變得活躍起來,富豪階層為了自衛而武裝起來,成為武士。富豪階層吸收了東國等地土著的中級、下級貴族階層,作為取代過去軍團制的軍事組織,組成了武士團。朝廷不得已,採取了讓武士團負責維持地方治安的方針。

之後,從9世紀末到10世紀初的寬平、延喜時期,這一時期的功勳者成為了武士的初期原型。他們自己也作為承包名田經營的富豪,另外,作為富豪之間或富豪與富豪之間的矛盾的調停者,在地方上扶植勢力。他們之間的對立和對接受的不滿發展成了叛亂。這就是忠平執政時期天慶3年(940年)前後發生的承平天慶之亂。打倒了與站在叛亂一邊的自己相同的原始武士們,在鎮壓叛亂中有功勳的人的家系,被認為是承平天慶功勳者,也就是正當的武藝的家系。

忠平死後,10世紀中葉村上天皇親政。這被稱為天曆之治,與延喜之治一起被視為神聖。

從10世紀中葉到後期,將某個官職的許可權義務承包給特定家族的官司承包制在中央政治圈和地方政治中都有顯著的進展。在承擔這一體制的貴族或官人的家庭組織中,對於子弟或從外部看好其能力的弟子,從幼年時期開始就對其進行專門業務的英才教育,培養能夠承擔家業的人才。前述武士的登場,也可以看作是將軍事警察力量承包給武藝世家的官司承包制的一種形態。

朝廷的財政依靠來自地方的收入,特別是在地方政治上,以向國司委任大幅度的行政權為代價,推進了一定以上的租稅進納義務化的政治形態。此時,被委任行政權的是當地赴任的國司首領,被稱為“領取”。

以巨大的權力為背景,透過向富人徵稅,積累了鉅額財富,另外,也被認為是展開了恣意的地方政治,其表現是10世紀後期到11世紀中期頻繁發生的國司苛政上訴。

另一方面,領取也受到解由制和領取功過定等監察制度的制約。總之,領取透過名田承包合同等培養富豪階層的存在,也必須向富豪徵收規定的稅,另外,富豪階層根據與領取的名田承包合同,在積累鉅額財富的同時,也與中央官界直接聯絡,牽制領取。超越了對領取的控制,謀求擴大權益的存在。

此外,莊園也在這個時期開始擴大。隨著10世紀前期原有的徵稅體系變質,權門層(有力的貴族、寺院和神社)在各地形成了私領(私營田)。莊園就這樣逐漸發展起來。權門階層為了不讓國衙收公莊園,獲得太政官、民部省和國衙的執照,前者稱為官省符莊,後者稱為國免莊。

針對這樣的動向,10世紀後期登場的花山天皇以遏制權門為目的,頒佈了莊園整理令等諸多政策。花山新制的目標是進行相當大規模的改革,但由於攝關家的反對,幾年內花山天皇被迫退位。儘管如此,之後的攝關政治並沒有採取權門優待政策。在攝關政治中擁有最大榮華富貴的藤原道長的政策中也有抑制的一面。攝關政治的最大課題是負名體制與領取行政之間的矛盾,以及如何處理權門莊園這一點。

11世紀前期到中期,攝關政治對各種課題的研究開始有了成果。

在此期間,引進了統一固定國內稅率的公田官物率法,與小規模的名田並行,廣泛的領域別名被公認,作為大規模事業的財源,以一國為單位一律徵稅的一國平均役成立等,採取了對社會結構產生變革的政策。

因此,始於10世紀前期的王朝國家體制向中世紀形態轉變,以11世紀中期為畫期,將以前的王朝國家區分為前期王朝國家,以後的王朝國家區分為後期王朝國家。

11世紀前期,發生了女真族來襲北部九州的事變(寬仁3年(1019年),刀伊入寇)。

3、平安後期

平等院鳳凰堂(京都府宇治市)

以平安時代後期的11世紀以來儲存下來的各種建築物為中心的寺寶和文化遺產。

到11世紀後期,郡司、鄉司、負名層出現了自己開墾農田成為領主的開發領主,他們透過將自己的領地捐贈給權門來確保自己的權利。這被稱為捐贈地系莊園。

與此相對應,公領內部也重組為郡、鄉、保、條等。這些莊園和公領並不是特定的領主作為私有地擁有壟斷性的支配權,每個統治單位的上層是擁有收稅權的朝廷,經過權門作為在地領主在地域紮根的武士等。下至名主層,多方的權利層層交織在一起。

各主體所擁有的權利被稱為“職”,因為職形成了多層的體系,所以稱之為職的體系。以職位體系為基礎,在11世紀後期到12世紀形成的體制被稱為莊園公領制。平安後期的政治、經濟史與莊園公領制的成立有著密切的關係。

到11世紀中期,攝關政治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作用,但隨著攝關家和天皇都無法掌握應對社會變動的政治主導權,攝關政治的缺陷逐漸暴露,陷入了功能不全的狀態。

同後期登場的外戚沒有藤原氏的後三條天皇實行天皇親政,設立記錄莊園券契所,進行有效的莊園整理(延久的莊園整理令)等,親自參與了伴隨著當時社會變動的課題。

後三條天皇之子白河天皇也積極參與政治,退位成為上皇后,以皇室之長的立場展開了自己的政策。這就是院政的開始,實行院政的上皇被稱為治天之君。

白河上皇為了策劃並執行自己的政策,將中流貴族設為院司,並將院獨自的軍事力量設為北面武士,還將當時逐漸取代河內源氏成為武士首領的伊勢平氏設為院司。另外,這個時候,東北地區的全境被併入日本的領域(延久蝦夷合戰)。

繼白河天皇之後的鳥羽上皇也展開了凌駕於白河天皇之上的專制。以伊勢平氏為執行部隊,致力於日宋貿易,隨著莊園公領制的進展,聚集各地的莊園等,經濟上的支配力也增強了。

進入12世紀後,有勢力的貴族等擁有特定國家的租稅收穫權的知行國制被廣泛實施。知行國制與莊園公領制的發展是同步的,表現了經濟上的利益權向權門勢家集中。

12世紀中期鳥羽上皇駕崩後,圍繞著治天之君的寶座,皇室、攝關家發生了捲入其中的政治鬥爭,最終以軍事衝突解決(保元之亂)。

幾年後,政治鬥爭再次因軍事衝突而終結(平治之亂),透過兩亂,武士的政治地位上升。

保元以前,用武力解決政治鬥爭的事例可以追溯到平安初期的平城上皇之變,這是時隔三百多年的異變,給當時的人們帶來了巨大的衝擊。

在兩亂中立下大功的平清盛破例出人頭地,支援後白河上皇的院政。但是,後白河和清盛之間逐漸出現對立,清盛停止後白河院政,建立了自己的政權。這就是平氏政權。平氏政權雖然在貴族社會中成立,但在各地設定了地頭和國守護人,具有最初武家政權的性質。

對於平氏政權的統治,貴族、寺院、神社層開始提出反抗。以這種不滿為背景,治承4年(1180年)後白河的皇子以仁王起兵反平氏。這個舉兵很快就被鎮壓了。

但平家支配的潛在不滿抱著各地的武士、豪族階層紛紛舉兵,平氏的勢力和各地的勢力之間展開了長達5年的內亂。最終,以關東為根據地的武家政權,即鎌倉幕府的勝利結束了內亂(治承壽永之亂)。

在這場動亂的過程中,鎌倉幕府從朝廷手中獲得了東國的統治權和軍事警察權,成長為獨立於朝廷的地方政權。以鎌倉幕府的成立開始了新的時代區分,這個時間點被認為是平安時代的末期。

四、社會經濟史

律令制始於8世紀,其根本是透過戶籍、計帳來掌握人民,作為課稅物件的按人支配。但是,從奈良時代後期(8世紀後期)開始,想要逃避課稅的人民的偽籍、逃亡、流浪逐漸變得顯著。

進入平安時代之後,這種情況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平安時代初期的右大臣藤原園人,以救濟貧民為主要政策,進行了大量的工作,但貧民階層的增加也成為了他的課題。

平安前期,人民內部出現了少數富豪階層和大多數貧困階層(一般百姓階層)的階層兩極分化。

富豪階層透過與院宮王臣家(皇族、有權勢的貴族)的墾田開發等建立關係,開始將普通百姓置於自己的影響之下。貧困階層由於受到富豪階層的影響,偽造戶籍、逃亡、流浪變得更加容易,基於個人支配的課稅制度面臨破產。

平安中期初期,朝廷放棄了對不同人的支配。與此同時,出身於地方土著貴族和郡司的富豪階層,也從國衙那裡成長為承包名田經營和徵稅的田押負名,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富豪階層與普通百姓階層的差距越來越大,普通百姓逐漸被納入富豪的統治之下。於是,富豪階層為了自衛而武裝起來,成長為武士。

五、文化與宗教史

“若紫”出自土佐光起筆的《源氏物語畫冊》。

平安初期的中央文化深受唐朝的影響。桓武天皇效仿中國皇帝進行郊天祭祀等,被認為對中國的志向很強烈。

桓武時期,由最澄、空海等人傳入了以往日本所看不到的中國佛教(天台宗、真言宗),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以後日本佛教的發展方向(平安佛教)。

日本自古以來的信仰也受到佛教的影響,神佛融合在一起。本地垂跡論出現或末期成為主流。

從嵯峨天皇到清和天皇這一時期,編纂了凌雲集等漢文詩集,盛行唐風書法,唐風文化開花結果。這種唐風非常強烈的文化被稱為弘仁、貞觀文化。

文化的國風化(日本化)的萌芽,從奈良時代就可以看到,平安初期似乎隱藏在唐風文化的陰影裡。但是,唐風化的浪潮平息後,日本元素再次出現在文化的前面。這就是平安中期左右的國風文化。特徵是攝關家的女兒與天皇的婚姻,外祖父藤原氏的女系受到重視的女性時代。

平假名、片假名被髮明,日語的書寫變得容易,以枕草子、源氏物語為代表的和歌、貴族生活的日記、戀愛物語的女流貴族文學的興盛等國文學繁榮起來,貴族文化誕生了。

官衣束帶的衣服的登場(官服的國風化),寢殿造等和式建築的登場等衣住文化的發展。

另外,平安中期,佛教的末法思想也廣泛滲透到民眾之中,淨土思想、淨土教興盛起來。空也和通融唸佛的良忍等僧人活躍在民眾之中。

到了平安末期,歷史物語、軍記物語等回顧時代的文學開始萌芽。

天台宗的佛教、山嶽佛教向日本各地擴散,在豐後國東半島(富貴寺大堂等)和北陸(平泉寺等)等地活動顯著,其他地區也有山陰的三佛寺投入堂等。當時,民間流行一首叫“今樣”的歌謠,後白河上皇將“今樣”輯成《梁塵秘抄》。傳說是由覺猷(鳥羽僧正)執筆,以可愛生動的姿態描繪人們的樣子的鳥獸人物戲畫也是這個時代的作品。

六、平安時代史料

1、史書

史料價值高的第一手史料

《續日本紀》

《日本後紀》

《續日本後紀》

《日本文德天皇實錄》

《日本三代實錄》

《類聚史》

《本朝世紀》

《日本紀略》

《扶桑略記》

《類聚三代格》

2、日記

史料價值高的第一手史料

《寬平御記》宇多天皇著

《延喜御記》醍醐天皇著

《貞信公記》藤原忠平著

《吏部王記》重明親王著

《九歷》藤原師輔著

《天曆御記》村上天皇著

《親信卿記》平親信著

《小右記》藤原實資著

《權記》藤原行成著

《御堂關白記》藤原道長著

《左經記》源經賴著

《寬弘御記》一條天皇著

《春記》藤原資房著

《範國記》平範國著

《長曆御記》後朱雀天皇著

《水左記》源俊房著

《後冷泉天皇御記》後冷泉天皇著

《帥記》源經信著

《江記》大江匡房著

《延久御記》後三條天皇著

《後二條師通記》藤原師通著

《中右記》藤原宗忠著

《長秋記》源師時著

《白河天皇御記》白河天皇著

《殿歷》藤原忠實著

《永昌記》藤原為隆著

《堀河天皇御記》堀河天皇著

《法性寺關白記》藤原忠通著

《兵範記》平信範著

《臺記》藤原賴長著

《山槐記》藤原忠親著

《玉葉》九條兼實著

《愚昧記》三條實房著

《吉記》藤原經房著

《仲資王記》白川仲資王著

3、軍記物

《軍記物》

《將門記》

《陸奧話記》

12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明朝宗室——谷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