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戰略指導上有個致命弱點即劃江自守,偏安一隅,缺乏進取精神。吳國雖然比不上魏國燦若繁星、眾廣濟濟,比不上蜀國一流人物聚集,但從孫策創業以來,就有周瑜、魯肅相隨,後來又有呂蒙、陸遜、江東13虎出現輔佐,但其勢力範圍一直沒有得到大的發展,作戰“北不逾合肥,西不過襄陽”,始終在長江中下游一帶活動。不可否認,孫氏政權盤踞江東80多年曾打過幾場光輝的戰列,但只要稍加分析就可以看出它們大都屬於防禦性作戰,非主動進攻性。
吳國的保守應該說開始於孫權。孫權雄才大略,有一統天下的大志[⑴復有詔責數諸葛瑾、步騭、朱然、呂岱等曰:“以此言之,孤於齊桓良優,未知諸君於管子何如耳?久不相見,因事當笑。共定大業,整齊天下,當復有誰?凡百事要所當損益,樂聞異計,匡所不逮。”⑵徒以天下未定,事以眾濟。若徒守江東,脩崇寬政,兵自足用,複用多為————以上兩個均來自《吳書·孫權傳》],但有其心無其力,雖然多次北伐(
黃武七年秋八月,權至皖口,使將軍陸遜督諸將大破休於石亭。
黃龍冬十月,權以大兵潛伏於阜陵俟之,淩覺而走。
嘉禾2年3月權向合肥新城,遣將軍全瓊徵六安,皆不克還。
赤烏二年春三月,遣使者羊衜、鄭胄、將軍孫怡之遼東。擊魏守將張持、高慮等,虜得男女。
赤烏四年春,威北將軍諸葛恪攻六安。琮與魏將王淩戰於芍陂,中即將秦晃等十餘人戰死。)
皆以失敗告終或者未能繼續進攻魏之心臟地帶。為什麼孫權會失敗呢,因為他一直以來奉行保守政策。於是這使得吳國軍隊的心理上缺乏競爭意識和進取精神,以致在整個吳國軍民中形成了一種安於現狀、貪圖太平的狀態。尤其是軍隊建設上,吳國以水兵為主,卻缺乏陸地作戰力量,特別是騎兵。而在當時,如果沒有強大的步騎兵作為基幹力量,奪取中原是根本是幻想,永遠不可能。因此吳國每次與魏交鋒,都只能打些水戰、游擊戰或者襲擊戰,縱深只要稍微延伸一點就必然慘敗。吳多次進攻魏沒錯,儘管有時時機對吳有利,但稍受挫折,便畏首畏尾退回江東,劃江自保。
周瑜、魯肅等都曾經為孫權勾化出一幅圖天下一統的戰略藍圖,可惜孫權沒有完全按照魯肅的意思辦,他在保守思想的影響下只想到區域性眼前利益不得荊州不足據長江,不據長江,不足保江東。卻忽略了大局長遠利益聯盟的重要性,歷史經驗證明,一強對眾弱,最嫉眾弱聯合,只有破壞弱小集團之間的聯盟,才能對具體作戰物件形成絕對優勢,秦就是如此,採取遠交外攻逐一破壞其聯合。南宋著名學者陳亮曰:蜀漢,天下之右臂也,江東,天下之左臂也。安有斷右臂,左臂能全乎?從此蜀國成為最弱,問鼎中原的希望渺茫,吳國亦少去一有利盟友。反為魏國各個擊破造成了有利的形勢。
孫策曾經評價孫權:“以保江東我不如卿。”看來這一評說是很正確的,孫權確實作到了,而且很好,但正如孫策另外說的”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看來這一評價也正確,孫權雖有其志卻保守(矛盾中)。
當曹操率領大軍平漢中時,孫權應該不失失機地大舉北進,但逍遙津慘敗給魏將張遼,吳軍便立刻縮回江東,再不露頭。
當諸葛亮6出祁山時,魏蜀交戰殺得難解難分,吳國本來應該在東線有所作為。但他們只採取了保守性北伐小打小鬧,便達道回府了。並不深入用大力量進攻魏之心臟地帶。
當司馬懿率軍遠征遼東時(那時魏蜀祁山之戰剛剛結束),魏軍兵疲力竭,中原軍力空虛,正是吳國北伐的大好時機。然而吳國卻舉棋不定,坐失良機。
當魏國三路伐蜀國進行全面進攻時,吳國本應向中原進攻,一為拓展土地壯大力量,一為解蜀國之危。但他們中了司馬昭之計,害怕把戰爭的禍水引到自己的頭上,錯過了這個最後的良機。
孫權的保守一直被後代所繼承,良機的錯過,聯盟的複合,力量的限制,反映出了吳國在戰略指導上的很大失誤,保守限制了他們眼界和行動的精神鎖鏈。歷史經驗證明,無進取則難以自保,吳國企圖依靠長江之險保住江東,但隨著歷史的變遷,晉國經濟的發展,吳國政權的腐敗墮落,沒有發展難以鞏固,人心渙散,追求安逸,長期奉行保守政策,被滅亡已經成為大勢所趨,不能逃脫的命運了。但有一點不能否認,在孫權時期在和平安定的環境中良好的自然條件中,發展經濟,擴充勢力,在政治上保持了一定穩定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