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臨潁縣臺陳鎮臺陳村,一個普通的村落。多少年來,因為這裡誕生的一個偉大人物,一直被世人所關注,臺陳的村名為他而起,臺陳鎮的鎮名也因他而變。他就是清末臺北知府陳星聚。 現在,隨著一個規模巨集大、氣勢巨集偉、名為陳星聚紀念館的建築群落的建成,更是吸引著越來越多世人的目光。 陳星聚,字耀堂,河南臨潁縣陳臺鄉陳村人,公元1817年出生於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先後中過秀才,舉人。47歲被任命為福建省順昌縣知縣。為政清廉,政績斐然,博得了朝野上下的一致好評。光緒初年,陳星聚被調往臺灣,任鹿港、淡水同知,不久又擢升為臺北知府。陳星聚上任伊始,便召集民工,修築加固臺北城池。中法戰爭爆發後,他又積極購置武器,擴充軍隊,擊退了法軍的進攻,取得了臺北保衛戰的勝利,為中國人民譜寫了一曲響亮的正氣歌。但不幸的是,陳星聚由於夙夜憂勤而積勞成疾,背上生了毒疽,疾病纏身,於公元1895年去世。清朝政府追封他為三品道臺“御賜祭葬如例”。他的遺體由海運轉入運河,又轉陸運到河南臨潁,在他的家鄉陳村安葬。後人為紀念陳星聚,故改陳村為臺陳。 從107國道一直向北,經王店、商橋,從皇帝廟下路向西,過京廣線至臺陳鎮,陳星聚紀念館就座落在鎮子的西南端。 陳星聚紀念館前的廣場上,矗立著這位臨潁英雄的塑像。塑像高約3米,為陳星聚背手而立,目視前方,一匹駿馬靜靜立在一旁。陳星聚腰挎寶劍,面色凝重,展現出一個傳統士大夫對那個時代的憂慮和沉思。 廣場的最南端有一座高大的石枋,高約10米許,高大巍峨,直插雲霄。 中間立柱有一幅長聯:“御外侮固金甌興教化治桑麻功成臺島,歸桑梓榮故里舉斯文延恩澤德譽中原”。橫批為:“碧海丹心”。對聯總結了陳星聚光輝燦爛的一生。 從硃紅的大門走進,整個院子直落眼底,中間是一條甬道,左邊是陳星聚紀念堂,右邊是花圃。紀念堂紅牆青瓦,轉入紀念堂,南、北兩面牆上的兩幅畫最引人注目:南邊的牆壁上是一幅陳星聚海邊牽馬圖,畫面上大海波濤洶湧 ,海鷗翔集,陳星聚一身戎裝,手牽駿馬,視端容寂,圖畫寓意陳星聚戍守臺灣之意。北邊的牆壁上是一張陳星聚率眾抗擊法軍的戰鬥場景,英勇的官兵同仇敵愾,痛擊來犯之敵。中間長長的牆壁上多懸掛圖片、資料,皆為陳星聚家譜生平之類。屋中又擺設筆墨紙硯、官服、舊時用品之類故物。 聽紀念館的工作人員介紹,陳星聚在臺北知府任上所做的兩件大事:興建臺北城和抵禦外侮。當時臺灣尚未設省,歸福建管轄,臺灣府設於臺南,辦公地點在竹塹,距臺南須十幾日路程,往來不便,特別是莘莘士子赴臺灣道考試需13天路程,貧苦之家沒有川資,只得放棄考試;百姓打官司須去臺灣府,因路途遙遠往來奔波,官司未結,已傾家蕩產;臺灣土特產多出淡北,販運之人客民叢集,矛盾易發,凡此種種,皆須另設與臺南府平行的臺北府,這一任務便落在了陳星聚肩上。經過仔細勘察論證,陳星聚把城址選定在艋舺與大稻埕之間的田野裡。從空曠的田野上憑空矗立起一座城市,自然不是易事,陳星聚夙夜憂勒,殫精竭慮。從光緒八年(1882)破土動工,光緒十年(1884)竣工,歷時兩年餘,終於修起了臺北城,現在的臺北市就是在陳星聚營建的臺北城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沒有陳星聚,就不可能有今日美輪美奐的臺北市! 陳星聚任臺北知府時,即廢除當地陋習“埋葬稅”,深得臺北人民的擁護。公元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法軍入侵臺灣,陳星聚將生死置之度外,誓與臺北共存亡。他和妻子帶領全家老小十餘口,團團圍座在府衙後花園的水井旁,一旦城池陷落,即舉家殉國,決不受辱。臺北軍民在他的感召和激勵下,同仇敵愾,眾志成城,最終擊退了法國侵略軍的進攻,取得了臺北保衛戰的勝利,保障了臺灣的安全。但陳星聚也因勞累過度,積勞成疾,於1885年去世,享年69歲,被清廷追授為三品通議大夫,後遺體經海運轉水運至西華逍遙鎮,又轉陸運至故里厚葬。 回到中間甬道,便見一高大的牌枋巍然聳立,上書“澤惠桑梓”四個大字,皆用古隸,蒼勁有力,取意於陳星聚造福鄉里,澤被後世之意。 生為臨潁人,陳星聚在外做官30多年,心裡時刻裝著家鄉。據《臨潁縣誌》記載,清朝光緒三年(1877年),河南大旱,併發生嚴重蝗災,麥秋無收。臨潁災荒更是嚴重,百姓們以草根樹皮為食,流離失所,逃荒、餓死者,慘不忍睹。陳星聚得知家鄉的災情後,慷慨捐糧千石,救濟臨潁災民,同時又捐谷百石救濟本村災民。因此,臨潁家鄉的人民親切稱呼他為“陳官”,“陳官”的美名至今在民間盛傳。 陳星聚一生,官不過四品知府,但聲望極高,究其緣由,是因為勤奮、慈善貫穿了這位臨潁人的一生,也是他留給後代最大的訓詞。據史料記載,陳星聚去世後,靈柩由海路輾轉運回故鄉安葬。海運途中,曾遇到海盜打劫。海盜索要銀兩後,又提出將守靈的童男童女留下。陳家斷然拒絕,答覆他們,船上所有值錢的都可以搶走,但人不能給。陳家可以給錢,但不能給人。陳星聚在教育家人方面一向是對下人好,對子女嚴,家裡的廚子、傭人都視為家人一般。最終海盜把值錢的東西劫走,但孩子保住了。後來回到臨潁,陳家還安排那個女孩風光嫁人,視為己出。 過了石枋便是一座拱橋,石橋如初月出雲,上有石階。橋下流水潺潺,營造出小橋流水的境界。岸邊多植楊柳、灌木類植物,使流水、石橋、楊柳相互搭配,相映成趣。 過橋便是高大巍峨的正殿,正殿左邊有一碑曰:“陳星聚墓”。碑後是其生平簡介。正殿右邊也有一碑,碑身斑駁,細視其文,依稀可辨,大約是清時所立。從殿左邊的小道繞過,便是陳氏祖墳。東北角座最大的墓就是陳星聚的墓,黃土堆就,青磚環砌。 陳星聚墓園建成於1889年,由於當時清政府念他“勞瘁不辭”,與臺北建設相始終,特追封他為三品道臺,賜予他“御賜祭葬如例”的安葬待遇。墓園修建時間長達4年,佔地約1650平方米,南北長55米,東西寬30米。1889年墓園落成時,墓前有華表、碑碣,墓道兩側為石刻造像,石人、石獅、石馬、石羊、石猴等姿態各異。園內古柏森森,莊嚴肅穆。令人痛惜的是,1958年和1965年,陳星聚墓兩次遭破壞,目前僅存一塊完整的墓碑和一塊斷裂的神道碑。 1982年,縣政府撥款重修陳星聚墓碑,建磚瓦碑樓一座,墓地面積480平方米。同年,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由縣文化局、文化館及陳氏族人負責日常管理和修繕保護工作(現在由縣文化局、文物管理所及陳氏族人負責)。 2008年,被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長河滾滾東流,一代好官陳星聚,抗法護臺美名揚。我相信:陳星聚紀念館將吸引更多的人來關注民族英雄陳星聚,關注那段歷史,這裡也必將成為促進兩岸交流的重要載體。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駐馬店市確山縣名人錄----張耀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