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提到古代人早婚的事例,就少不了要提名漢昭帝皇后上官氏,在虛齡5歲時就嫁給12歲的劉弗陵,元寧宗懿璘質班7歲就和同樣7歲的答裡也忒迷失皇后結婚,還有順治康熙時幼齡進宮待年的悼妃和慧妃等等,但其實,這些事例在他們的時代只是少數的個例,並不屬於常態。

歷史上最早鼓勵早婚早育的是漢朝,早婚早育的代表就是漢文帝劉恆。劉恆在15歲就生育長女劉嫖,16歲時生景帝劉啟。

但在景帝姐倆之前,劉恆還有原配所生的四個嫡子,就算有和劉嫖同年的,一年生一個,倒推一下也可以知道,劉恆12歲就當爹11歲就娶妻了。

不過,雖然漢朝強制早婚,但強制年齡也在15歲,和後世其他朝代的差別並不大,從漢朝到清朝,男女婚齡多在15歲至20歲,就算有些時代降低婚齡,也還在13歲至16歲。

即便是有些歷史人物沒有早婚只是早育,比如李泰11或者12歲就生庶長子李欣,順治帝13歲生庶長子牛紐,康熙帝14歲生庶長子承瑞等等,這些現象也不屬於他們時代的常態。

在歷史上,婚齡、育齡最低、最普遍的時代,是魏晉南北朝的北朝,這個時代的婚齡之低,實在令猴格大跌眼鏡。

以前從來沒注意過這個問題,即便知道宋後廢帝劉昱7歲就娶了太子妃江簡圭,即便知道陳廢帝伯宗13歲就結婚14歲就生了長子陳至澤,但一直以為這些只是個例,不能代表那個時代的整體婚齡。

但看了北朝帝王們小學雞、初中僧一樣普遍的婚齡和育齡,才明白自己以往的寡聞淺薄,先簡單列一下北朝有史可查的早婚早育事例:

魏平文皇后王氏,13歲嫁給平文帝拓拔鬱律;

魏景穆太子拓跋晃,13歲生嫡長子拓跋濬,也就是說他爹拓跋燾才33歲就當祖父了;

魏文成帝拓跋濬,15歲生庶長子拓跋弘,他爹拓跋晃28歲當祖父;

魏文成文明皇后馮氏,11歲進宮被13歲的文成帝拓跋濬立為貴人,15歲被冊立皇后;

魏獻文帝拓跋弘,14歲生庶長子元宏,他爹拓跋濬29歲當祖父;

魏獻文思皇后李氏,18歲進東宮,成為獻文帝拓跋弘的妾室,而拓跋弘在東宮當太子的年齡是在3歲至12歲;

魏獻文帝成嬪,15歲進東宮成為拓跋弘的妾室,當時太子拓跋弘才5歲;

魏孝文帝幽後馮氏姐妹,14歲進宮成為孝文帝元宏的妾室;

廢太子元恂,13、4歲就聘娶彭城劉長文、滎陽鄭懿女為太子左右孺子;

魏宣武順皇后於氏,14歲進宮被宣武帝元恪封貴人,同年冊立為皇后;

魏孝明帝充華盧令媛,9歲進宮,12歲疑似難產去世;

魏文帝悼皇后鬱久閭氏,14歲嫁給文帝元寶炬,16歲難產死;

齊文襄帝高澄,12歲迎娶馮翊長公主元仲華;

齊武成帝高湛,6歲時和5歲的柔然鄰和公主訂婚,8歲結婚,14歲就遭遇喪妻之痛,16歲二婚迎娶胡氏為王妃;

齊廢帝高殷,15歲迎娶11歲的李難勝為太子妃;

齊廢太子樂陵王高百年,5歲迎娶10歲的太子妃斛律光長女;

齊後主高緯,7歲至10歲之間當太子時,就迎娶斛律光次女為太子妃;15歲時就和妃子穆黃花生下庶長子高恆;

齊琅邪王高儼,14歲被殺時,不但有王妃李氏,還有四個遺腹子;

周閔帝宇文覺,16歲被殺時,不但有皇后、姬妾,還有庶子;

周武帝阿史那氏皇后,15歲和宇文邕訂婚,18歲嫁到周國;

周武帝妾室李氏,19歲被周太祖宇文泰賜給才12歲的宇文邕為妾室,生庶長子宇文贇;

周宣帝宇文贇,14歲就讓26歲的朱滿月有孕,生下庶長子宇文衍;

周宣帝皇后楊麗華,13歲嫁給15歲的宇文贇當太子妃;

周宣帝皇后元樂尚,15歲入宮被宇文贇冊封為後;

周宣帝皇后尉遲熾繁,13、4歲初嫁西陽公宇文溫,進宮時被宣帝逼迫,15歲進宮冊封為後;

周靜帝宇文衍,7歲和司馬消難之女結婚;

隋文獻皇后獨孤伽羅,14歲嫁給楊堅。(以上年齡全都是虛歲!!!)

從上面列出的帝王妃嬪早婚早育年齡可以知道,北朝帝王們很早就擁有妻妾,早婚早育就是那個時代普遍存在的。

比如道武帝拓跋珪在22歲時才生庶長子拓跋嗣,就覺得生孩子太晚了,因此,為兒子的到來是“聞而大悅”,並大赦天下。

《魏書·高允傳》有記載說“今諸王十五,便賜妻別居”,從而可知,在魏國,15歲的諸王就必須結婚了。

但是,北魏宗室諸王可並不一定到了15歲才結婚,因為有很多15歲前結婚的例項,這條規定顯然是指讓諸王在15歲時必須結婚。

在北齊和北周,朝廷也對婚齡有相關規定,北齊女子多數在14歲以下就已經成婚,而北周在男15歲、女13歲以上就要催促嫁娶,可見當時的婚齡在日趨下降。

武平七年春二月辛酉,括雜戶女年二十已下十四已上未嫁悉集省,隱匿者家長處死刑。(北齊書後主紀)

建德三年春正月癸酉,詔:"自今已後,男年十五,女年十三已上,爰及鰥寡,所在軍民,以時嫁娶,務從節儉,勿為財幣稽留。"(周書武帝紀上)

由此可知,北朝帝王們的婚齡和育齡,是在其他時代帝王婚齡育齡的平均線之下,在北朝,七八歲結婚、十來歲就當爹就是當時的常態,這年齡實在有點令人驚悚。

現代人都知道早婚早育不好,古代人其實也知道,古人認為男人三十而娶,女人二十而嫁,是最符合陰陽之道的理想結婚年齡,因為男人三十歲時筋骨已經堅強可以為人父,女人二十歲肌膚充盛足以為人母。

但是,理想是豐滿的、但現實是骨感的,歷史上並沒有哪個時代能夠真正實施男子30、女子20嫁娶的政策,都迫於實際情況去強制早婚,而戰亂頻繁、天災瘟疫橫行的南北朝時代,早婚年齡更是低下。

為什麼明知道早婚早育不好,還去執行呢?這個問題恐怕人人都能扯上幾個理由,比如戰亂頻繁兵源不足了、地廣人稀田多人少了、多子多孫早生貴子觀念了等等。

這些理由都是早婚早育的原因,只有早婚早育,才能更快地增加人口,補充兵源,補充勞動力,現代的老輩人還經常說“有人就有希望”,更勿論古人了。

只有人口才能應對天災人禍帶來的人口銳減,只有人口才能承擔嚴苛的賦稅徭役,所以,為了政權的穩定性以及統治階層的享樂,朝廷必然會出手干預、強制早婚早育,以保證人口補充的穩定性,為了起到帶頭作用,皇帝們可不就要以身作則,早早就結婚生娃?

但深究一下就會發現,對那些早婚早育的帝王來說,以身作則起帶頭作用,其實只佔小部分原因,更大的原因是他們陷入早婚早育不良影響的惡性迴圈中。

眾所周知,早婚早育最大的負面就是所生育的子女,由於精子質量差而先天發育不足,免疫力、抵抗力低下,很容易沾染疾病夭折,即便成年的,也又陷入早婚早育的惡性迴圈,繼續去縱慾生娃,如此週而復始,自然一代不如一代,夭折率、早亡率都很高。

但是,因為關乎皇位傳承問題,帝王們為了江山穩固,還必須得早婚留下後代,早生才能多生,多生總有長大成人的,不然就會人丁不旺、子嗣稀少乃至斷絕宗廟祭祀,所以,如此這般下,就只能在惡性迴圈的漩渦中越陷越深。

看看北朝帝王中正常死亡的年齡:

太宗拓跋嗣32歲,恭宗拓跋晃24歲,高宗拓跋濬26歲,高祖元宏33歲,世宗元恪33歲;

顯祖高洋31,肅宗高演27,世祖高湛32;

高祖宇文邕36,宣帝宇文贇22。

十位帝王,30歲以上的六個,35歲以上的只有一個,可以說都是早婚早育的犧牲品。因為北朝普遍早婚,婚齡育齡之低也愈演愈烈,統治者也不得不強行禁止民間早婚,西魏文帝時就曾下詔,不滿13歲以上的女孩,不許嫁人。

大統十二年夏五月,詔女年不滿十三以上,勿得以嫁。(北史文帝紀)

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如此普遍早婚早育的北朝,卻同時存在著大量平民晚婚、失婚的現象,而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除了天災人禍動亂頻頻以及財婚聘禮難以支付的緣故,當然還與統治階層不知羞恥的壟斷、貪得無厭的掠奪有關係。

而在結婚的問題上,其實,任何時代都有旱的旱死、澇的澇死現象,就是這樣。

透過表象,尋找歷史真相;以史為論,訴說個人見解,謝絕脫離人文環境的過度解讀和陰謀論。

12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資治通鑑》10:一個關於廝殺、博弈、利益分配和背叛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