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0年代,大英帝國開始向非洲南部入侵,位於今天南非東部臨近印度洋的小王國祖魯面對英國入侵時進行了堅決抵抗,這一次英軍集中了1.6萬大軍。
指揮官切姆斯福德的計劃是,1.6萬大軍分進合擊。
(切姆斯福德)
祖魯王國是個很小的國家,國土面積不到3萬平方公里,人口不多也就30-40萬,約合每平方公里10個人,是一個地方不廣,但是人很稀的國家。戰爭爆發之後,祖魯動員的軍隊有限,一個30萬人口的國家,最多也就能動員3萬戰兵。
祖魯非常落後,組織程度低,不同部落之間平時各過各的,遇到打仗了,國王一聲令下大家拿著武器到指定地點集結,然後就可以出發了。
武器裝備也非常落後,1870年代的祖魯和歐洲人打了不少交道,透過各種途徑獲得了一些槍支,但他們的主要武器裝備還是標槍和盾牌。
而且,祖魯人認為,使用槍械是懦夫的表現,真正的勇者應該拿著盾牌、長矛和敵人進行近身肉搏。
這樣的國家和已經實現第一次工業革命,正在進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英國無論如何也不能相提並論。
所以,在入侵祖魯之前,英國將軍切姆斯福德認為,英軍可以輕鬆擊敗之。
唯一讓他擔心的是,如果英軍集中一路大軍向祖魯入侵,面對這支部隊祖魯人一定會選擇避戰,這會讓英國贏得這場戰爭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切姆斯福德決定採用分進合擊的戰術,分五路大軍前進合圍祖魯。
五路大軍每路最少兩三千人,其中絕大多數又是英國本土兵,他們訓練有數裝備先進,足可以做到以1敵10。所以,任何一路大軍遇見祖魯人主力,就算不能擊敗對方,固守待援,等待其他四路大軍包圍過來也是沒問題的。
實際上這正是切姆斯福德所期望的,一旦某一路大軍拖住祖魯軍隊主力,其他兩路就可以直取祖魯人老營烏倫迪,從而征服這個國家。
不過,經過權衡之後,他決定還是將五路大軍分成三路,從西、南、北三個方向進攻祖魯。
(進攻路線)
到這裡相信大家已經看出來了,切姆斯福德的戰術,和1619年薩爾滸之戰楊鎬的戰術如出一轍(薩爾滸之戰中,最終楊鎬定的也是三路大軍攻打建州女真老營赫圖阿拉)。
兩位指揮官,雖然一個是東方人一個是西方人,兩人指揮的戰爭一個發生在17世紀早期一個發生在19世紀晚期,中間差了整整260年,但他們的戰術竟然一樣。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因為,進攻方擁有絕對的優勢,讓進攻方擔心防守方避戰自保,使雙方失去大規模會戰的可能。
幾路大軍分進合擊,給對方賣個破綻,誘使對方陷入己方的包圍之中,就成了很多將領的最終選擇。
薩爾滸之戰分進合擊的戰術,被努爾哈赤“任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戰術破解,而在1879年的祖魯,祖魯國王奇特斯瓦約雖然從來沒有聽說過努爾哈赤,也不知道在17世紀初發生過薩爾滸之戰,但當英國人採用楊鎬在薩爾滸之戰中使用的戰術時,奇特斯瓦約做出了和260年前努爾哈赤同樣的對策,“任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這可能就是英雄所見略同吧。
1879年1月11號,切姆斯福德的大軍渡過羅克渡口進入祖魯王國境內,目標直指烏倫迪!
面對英軍的攻擊,奇特斯瓦約決定兵率領主力部隊2.2萬人迎擊英軍西路大軍。
西路大軍由英國指揮官切姆斯福德親自率領,所謂的西路大軍,是由最初的五路大軍中的第2路和第3路組成,總兵力7800人,大約佔到了英軍五路大軍一半的力量。
除了對付西路大軍之外,奇特斯瓦約還另外派出兩支偏師,對其他兩路英軍實施襲擊,遲滯對方前進。
1月20號,切姆斯福德率領的西路大軍抵達伊桑德拉瓦納山(所以這次戰役被稱為伊桑德拉瓦納戰役),並在這裡紮下營地,然後派出偵察兵偵查祖魯軍隊的動向。
祖魯國王奇特斯瓦約此時也在嚴密觀察英軍主力的動向,英軍主力總兵力將近8000,奇特斯瓦約非常清楚,如果以自己這2萬多人正面攻擊8000英軍,肯定還是打不過,所以他派出了一支疑兵故意在英軍營地附近活動,吸引切姆斯福德的注意。
切姆斯福德偵察到這支疑兵後,認為追擊他們就能找到祖魯人的主力,於是決定在1月22號清晨從營地出發尋敵決戰。
切姆斯福德留下了1300人看守營地,英軍留守營地的指揮官叫做亨利.普萊恩,這1300人中大多數都是英國本土兵,他認為營地有1300人鎮守就確保無憂,而他率領6000大軍足以擊潰祖魯人主力。
切姆斯福德走之後不久,祖魯主力部隊就從另外一側繞了過來,但是沒有急於攻擊,而是埋伏在了距離英軍營地大約10公里的一個山谷中,繼續派出少量部隊在英軍營地附近活動。
1月22日上午10:30,杜恩福德上校從羅克渡口趕來,並帶來了500人。
原來,就在當天的清晨,有一支祖魯軍隊想要奪取英軍渡口,杜恩福德認為渡口不是祖魯人的主要目標,他們的主要目標很可能是十幾公里外的英軍西路大軍營地,所以留下150人守衛渡口,領著500人到營地來支援,這個決定是非常正確的,但是已經晚了。
營地的主力部隊被切姆斯福德帶走,即使加上杜恩福德帶來的500人,總兵力也不過只有1800人,而此時祖魯軍隊在附近已經集結了2萬餘。
第二天,祖魯軍隊向英軍營地發動總攻。
對英國人來說,人少還不是很致命,最致命的是當時英軍中普遍存在輕敵思想,認為祖魯人不足為懼,所以明知道大軍逼近竟然還沒做好戰鬥準備,大部分士兵在戰鬥中連槍都來不及拿,少量的槍由於沒有足夠的子彈很快也啞火了。
其實營地中子彈有40多萬發呢,可是戰鬥打響之後絕大多數彈藥箱還沒開啟,結果士兵們打著打著就沒子彈了,近身肉搏對方太猛幹不過啊!
戰鬥結束後,營地駐守的1800人中有1300多人陣亡,其中絕大多數是英國人,57名英國軍官只有5個人倖存了下來。而祖魯軍隊的損失大約為1000-3000人,也就是說和英軍差不多,顯然這是一場重大的勝利。
英軍營地中的所有物資成了祖魯人的戰利品,其中包括大約1000支馬蹄尼.亨利步槍,兩門野戰炮,40萬發子彈,2000頭牲畜和130輛貨車,還有大量罐頭,餅乾,啤酒,帳篷等等等等。
能帶走的祖魯人就帶走了,帶不走的則遺棄在田野上,看上去一片狼藉。
本來祖魯人可以趁機擴大戰果,對失去營地的切姆斯福德發動攻擊。
此時,切姆斯福德雖然兵多,但士兵所攜帶的少量彈藥和食品不足以支援他們長期作戰,在祖魯軍隊主力圍攻之下將會凶多吉少。
但對切爾姆斯福德來說非常幸運的是,祖魯人在經過了激烈的戰鬥之後,再次急行軍去圍攻切姆斯福德的部隊已經心有餘力不足。
這就體現出了祖魯軍隊一個非常大的缺陷,他們的部隊以步兵為主,機動性很差,而且由於缺少騎乘工具,難以做到努爾哈赤在薩爾滸之戰中連續作戰急行軍對明軍各個擊破的成績。
在伊桑德拉瓦納取勝後,祖魯軍隊趕往艾斯豪傳教站,查爾斯·皮爾森上校率領的南路英軍正在向這個方向移動。艾斯豪傳教站是一個廢棄的教堂,坐落在海拔610米的高山上,這裡視野開闊居高臨下是一個很好的防禦陣地。
祖魯軍隊主力如果能在皮爾森上校建立好防禦圈
之前趕到這裡,英軍照樣凶多吉少。當年薩爾滸之戰努爾哈赤能贏得那麼徹底,就是因為有足夠的馬匹保持機動性,在薩爾滸結束戰鬥後可以及時阻擊劉挺的南路明軍。但問題是,祖魯軍隊沒有馬,靠兩條腿太慢了。
到2月2日,也就是伊桑德拉瓦納戰役結束9天之後,祖魯主力部隊才趕到艾斯豪傳教站,對皮爾森上校發動了進攻,但已經晚了,英軍建立了完備的工事,並且在這幾天從附近蒐集了足夠長期作戰的食品,於是,圍攻皮爾森的戰鬥變得形同雞肋。
至於北路英軍統帥伊夫林·伍德,在獲得伊桑德拉瓦納戰役英軍戰敗之後,擔心遭到祖魯軍隊主力圍攻,迅速率領部隊回到此行的出發地Tinta部落,也成了三路大軍中唯一沒有受到損失的部隊。
李如柏直呼內行!
當然,這次勝利對英國的打擊是非常大的,不久之後,英國政府命令解除切姆斯福德的職務,從此不再擔任對外作戰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