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前言:位於無錫市北側的江陰市,因地處“大江之陰”而得名,歷朝歷代以來均為江防要塞。在元末明初那場波瀾壯闊的農民大起義中,私鹽販子張士誠帶甲數十萬,所佔據的地盤南至紹興,北抵徐州,縱橫兩千餘里,自稱吳王,威勢赫赫。

江陰市,簡稱澄,因地處“大江之陰”而得名,是一座濱江港口花園城市。江陰位於中國華東,江蘇省南部,長江三角洲太湖平原北端。東接張家港,南臨無錫,西連常州,北對靖江。江陰地處江尾海頭、長江咽喉,歷代為江防要塞,是大江南北的重要交通樞紐和江海聯運的天然良港城市。

張吳政權的地盤糧食豐收,人民富庶,手下大將呂珍等人能征慣戰。張士誠本人也頗得民心,甚至在他死後平江(蘇州)的老百姓還十分懷念他。可是這樣一個政權,這樣一支軍隊,他們怎麼就被死死地限制在江浙一帶,既不能攻到南京,也不能突入江西呢?答案就在長興和江陰這兩座城池上面。

先是,士誠北有淮海,南有浙西。長興、江陰二邑,皆其要害。長興據太湖口,陸走廣德諸郡。江陰枕大江,扼姑蘇、通州濟渡之處。得長興,則士誠步騎不敢出廣德,窺宣歙。得江陰,則士誠舟師不敢溯大江,上金焦。至是,併為我有,士誠侵軼路絕。—《明太祖實錄卷五》

長興守江耿炳文,由於靖難戰爭的緣故,廣為人們所熟悉。他的爵位長興侯,就是來自於他守衛長興的功勞。而另一位守衛江陰的將領明朝開國之後也被封為江陰侯,自然也是認可其鎮守江陰的功勞,這個人就是本文的主角之一:吳良。

江陰段長江

江國襄烈公吳良:明初僅有的兩位上柱國開國前鎮守江陰

吳良,鳳陽定遠縣人,原名吳國興。我們知道大明開國皇帝原名朱重八,發達了以後才改名朱元璋,字國瑞。那麼按照中國人“避諱”的那一套標準,吳國興的名字無疑就“犯諱”了,所以老朱親自給他賜名吳良。同理,吳國興的弟弟吳國寶改名吳禎。

不過老朱給人起名字的品味一向不咋地,吳家兄弟一個叫“無良”、一個叫“無真”,這確定不是酒後起的名字?明朝開國六公爵之一的宋國公馮勝,原名馮國勝,看到吳家兄弟的新名字估計心裡一哆嗦。直接把“國”字劃掉,哥我自己改,不用你行不行?日後朱元璋還曾給徐達的兒子起名徐添福、徐增壽,給李文忠的兒子起名李增枝,都是些福祿雙全的名字。

根據《明實錄》的記載,吳良“器貌雄偉,性剛直”,而且“有勇力”。他和弟弟吳禎一起,是最早投奔朱元璋帳下的一批革命元老。兄弟倆一個能“沒水偵探”,一個“每易服為間諜”,看來沒點絕活,連造反這碗飯都吃不上。

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六月,朱元璋所部攻下江陰。次年二月,吳氏兄弟被封為天興翼正副元帥,接管江陰的防禦。相比較吳禎,吳良在江陰待的時間更長,足足有十年之久。當時整個江陰守軍不足五千人,吳良上任後積極訓練士卒,組織屯田。上文說過,此地和張士誠接境,吳良很清楚自己在和時間賽跑。

當年六月,張士誠大軍對江陰發動了第一次試探性攻擊。失敗之後,次年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二月,吳軍捲土重來,史載“戰艦蔽江而下”。這次吳良本人親自坐鎮城頭,先派弟弟吳禎悄悄從北門繞到吳軍登陸地點,再另外派將領從南門殺出。兩下合擊,吳軍大敗,大小將校被活捉了兩百餘人,而被趕入長江的軍士則大半溺死。

朱元璋劇照

由於吳良的存在,張士誠打又打不過,花錢收買也不見效。江陰牢牢地釘在長江邊上,成為插進張吳王心口的一根針。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年底,吳良回建康(南京)述職,得到了朱元璋的高度評價。

甲寅朔,江陰守將樞密院判官吳良被召,至建康入見。上勞之曰:“吳院判保障一方,使吾無東顧憂,其功大矣。”命儒臣宋濂等為詩以美之。—《明太祖實錄卷八》

可以這樣說,朱元璋之所以敢於在和陳友諒的交手中屢屢傾巢而出,絲毫不擔心大本營建康的安全,靠的就是吳良死死地釘在江陰。此後老朱曾親自到江陰勞軍,看到吳良的佈防以後,給了他一個“今之吳起”的評價。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雞鳴山功臣廟落成,首批一共21人,雖然吳良只是排名15、吳禎排名16。但是排在兄弟倆之前的在世功臣也不過如下幾人:徐達、常遇春、李文忠、鄧愈、湯和、沐英和華高而已。

洪武三年十一月,朱元璋第一次大封功臣,吳良授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榮祿大夫、柱國、同知大都督府事。封江陰侯,食祿一千五百石。

開國後震懾諸蠻

大明開國之後,精兵猛將紛紛北上,投入到解放大西北的戰役中去。這時候吳良的身份略顯尷尬,派他北上吧,畢竟十年來沒有和蒙古騎兵正面對決過,萬一有個好歹的,老朱不忍心啊。

但是拿著大明朝的俸祿,又不能不幹活。恰好此時古州、田州、澧州等處洞蠻作亂,朱元璋派出衛國公鄧愈作為主將,吳良和江夏侯周德興作為副將,以獅子搏兔的姿態三路並進,誓要將此叛亂一舉解決。

三路大軍之中,鄧愈率領營陽侯楊燝、宜春侯黃彬出澧州(今湖南澧縣,隸常德市),周德興率領南雄侯趙庸和指揮僉事左君弼(南方紅巾軍領袖,洪武元年降明)出南寧,吳良則率領李伯升(前張士誠政權重臣)出靖州(今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隸懷化市,位於湖南省西南部)。

黔東南古鎮

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八月,吳良大軍徹底平定五開、潭溪、古州等地(均位於今貴州東南部)的蠻民。這次大戰為明朝帶來了一萬五千人的戶籍人口,收集了四千五百多人的逃散士卒,另外繳獲戰馬和耕牛四百餘頭。當年年底大軍班師回京,吳良獲賞綺帛各十匹,李伯升各八匹。

五年,廣西蠻叛,副徵南將軍鄧愈,帥平章李伯升出靖州討之。數月,盡平左右兩江及五溪之地,移兵入銅鼓、五開,收潭溪,開太平,殲清洞、崖山之眾於銅關鐵寨。諸蠻皆震懾,內附,粵西遂平。—《明史卷一百三十·列傳第十八》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在明朝開國初年,朱元璋奉行的是和功臣之家聯姻的政策。皇太子朱標,娶的是開平忠武王常遇春的長女。皇長女臨安公主,嫁的是太師、韓國公李善長的長子。而吳良同樣是開國元勳,他的女兒被選為齊王妃。

齊王朱榑,朱元璋第七子,封國山東青州府。早在洪武三年的時候,工部就已選定益都縣治作為齊王府的宅基地。青州府下轄濰州、莒州和膠州三個州,及益都、臨淄、諸城、日照等十六個縣,而益都縣則是青州府的府治。

洪武十二年的時候齊王15歲,馬上要到成婚和之國的年齡。為此朱元璋讓齊王的老岳父吳良親自到青州府,監督齊王府的營造工程。

前以第七子榑封為齊王,與卿結姻,就命卿如齊肇造工宇。今逼新年,遣使齎酒醴勞卿。齊王尚幼,未有所知,亦能遣人行禮。卿可體朕父子之心而自愛重焉。—《明太祖實錄卷一百二十七》

青州古城

但是青州齊王府的營建工作很不順利,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六月初七日“雷震奉天門”。對於講究天人合一的古人來說,這是上天示誡,要深刻反省,故而朱元璋派人緊急趕往青州要求“王府一切役作宜皆停罷”。此後老朱剛在十月初四日讓吳良去“廣青州舊城”,十月十七日的時候老天爺又給了一個“雷電”的示誡,此事又只能作罷。

乙亥,遣使敕諭江陰侯吳良曰:“上天垂象,主土木之事。近令拓青州北城,恐勞民太重,宜罷其役。”—《明太祖實錄卷一百三十四》

好不容易齊王府的工程進入尾聲,辛苦監工兩年的江陰侯卻累倒了,並且於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去世,享年58歲。朱元璋在收到訃報之後特意輟朝二日,賜吳良特進光祿大夫、上柱國、中軍都督府右都督。追封其為江國公,賜諡曰襄烈。另外派人迎喪還京,賜葬鐘山之陰。

對於吳良死後朱元璋賜給他的這一長串頭銜,有必要略作解釋。“特進光祿大夫”屬於“散階”,表示該官員可以享受哪一級別的待遇,吳良屬於正一品。“中軍都督府右都督”屬於官職,吳良此前的官職是都督府同知(從一品),死後被升為正一品。而所謂的“上柱國”屬於勳級,被稱為“勳之極也”,是對作戰有功之人的特別表彰。如果在唐代,即使吳良只是一個四五品的小官,只要他有“上柱國”這個勳級就可以享受正二品待遇。

而在吳良之前,死後被授予“上柱國”的,只有死於洪武二年的鄂國公常遇春。洪武十年衛國公鄧愈去世,雖然追封為寧河王,諡武順,但勳級仍然是“右柱國”。此前功臣廟中排名在吳良之上的廣德侯華高,死於洪武四年。死後追封巢國公,諡武莊,但勳級仍然是“柱國”。順便提一句,被認為策劃了靖難戰爭的姚廣孝去世後,也被封賜“上柱國”。

到了洪武十五年四月,禮部提出“凡封侯贈諡,不加散官職事”,對於吳良來說,就要把特進榮祿大夫和中軍都督府右都督拿掉。原本這也沒什麼,但是吳良的“上柱國”也在這次變動中成為了“柱國”,這就難免讓人有些鬱悶了。

南京吳良墓

江陰侯吳高:熬過了洪武朝,卻倒在了永樂朝洪武時代:

洪武十四年的時候雖然已經發生了胡惟庸案,但朱元璋尚沒有對開國武勳動手的想法,因此吳良死後,江陰侯的爵位自然也要傳承下去。此外吳禎死於洪武十二年,兄弟倆的兒子在洪武十七年五月一起襲爵。

辛酉,命江陰侯吳良子高、靖海侯吳禎子忠俱襲父爵。諭之曰:昔爾父兄弟為朕百戰,以取天下。功在國家,朕弗能忘。故封爵之報,及於子孫。爾當思前人立功之不易,各勵乃志,毋驕毋怠,以延福慶。—《明太祖實錄卷一百六十二》

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正月,朱元璋命宋國公馮勝為徵虜大將軍,率領由潁國公傅友德、永昌侯藍玉、南雄侯趙庸、定遠侯王弼、東川侯胡海、武定侯郭英等組成的超豪華陣容,對盤踞在金山的前元太尉納哈出所部發動大舉討伐。江陰侯吳高,作為重點培養的勳二代,和曹國公李景隆、申國公鄧鎮一起隨軍觀摩和實習。

到了洪武二十一年,吳高奉旨率所部故元蕃軍往徵百夷,還在沅江緊急處理了女直千戶孛羅哥的叛亂。要知道這位孛羅哥從吳高手裡逃走之後,一路北上,甚至還突破了湘王把守的荊州防線,深入到陝西境內才被最終剿滅。次年三月,徵南將軍傅友德率軍班師,隨即分駐湖廣、四川衛所操練。江陰侯吳高則駐永州(位於湖南省南部)簡閱軍士,練習備邊,直到年底才返回南京。

李善長劇照

靖海侯家族插曲:

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五月二十日,太師、韓國公李善長自殺,包括申國公鄧鎮、延安侯唐勝宗、吉安侯陸仲亨、滎陽侯鄭遇春、平涼侯費聚、南雄侯趙庸、宜春侯黃彬、河南侯陸聚在內的大批公侯被殺。吳高的叔父、追封海國襄毅公吳禎被追認為胡惟庸餘黨,據說其堂兄弟靖海侯吳忠也在這次大清洗中被殺。

追封海國公,諡襄毅,與良俱肖像功臣廟。子忠嗣侯。二十三年追論禎胡惟庸黨,爵除。—《明史卷一百三十一·列傳第十九》

但是在當年九月的時候,朱元璋為已故開國功臣做了一次大規模的追封三代行動,這些人中就包括“海國公吳禎”。要知道在這份名單中,並沒有所謂的李善長黨羽或是胡惟庸黨羽。而在次日以魏國公徐輝祖為代表的勳貴向朱元璋謝恩並繳納舊誥時,名單中赫然就有“靖海侯吳忠”。甚至於我們在洪武二十五年八月,仍然看到了靖海侯的記錄。

甲戌,命仍歲給公侯之祿。魏國公、宋國公、曹國公、信國公,江陰侯、靖海侯、永平侯、蘄春侯,各歸舊賜田於官。—《明太祖實錄卷二百二十》

如果是一次是巧合,多次就應該屬於事實。由此筆者的結論是吳家後人,並沒有在李善長案中遭到清算。而發生於洪武二十六年二月的藍玉案,朱元璋曾經寫過一本《逆臣錄》,裡面有遭到處死的公侯名單,也沒有吳家後人出現。當年九月,朱元璋還曾重新賜予吳高誥券。

戊申,賜江陰侯吳高誥券。—《明太祖實錄卷二百二十九》

至於靖海侯吳忠,很遺憾,從藍玉案發生後,筆者就再也沒有從《實錄》中查到對他的記載。此外明代著名學者王世貞在其所著《弇山堂別集》中,就吳忠的結局給了我們另外一種說法:“永樂初坐法失侯”

洪武二十八年以後,吳高和另一位勳二代安陸侯吳傑一起長期在廣西一帶平定蠻寇。對於吳高來說,也算是子承父業。《實錄》上說二人此行是“戴罪立功”,至於犯了什麼罪,不詳。但無論如何,在風雲詭譎的洪武朝末期,吳高作為二代江陰侯能平安著陸,算是幸莫大焉。

若五開蠻人果來連構,即調兵會徵南將軍、都督僉事顧成同剿捕之。其安陸侯吳傑、江陰侯吳高以事獲罪,可與步騎三四千,俾之立功。—《明太祖實錄卷二百五十五》

老年朱元璋

建文時代:

洪武末年,鎮守遼東的開國元勳武定侯郭英和朱元璋第十五子遼王朱植。但在太祖皇帝駕崩,皇太孫朱允炆登基之後,遼東守將變成了江陰侯吳高。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在封國北平起兵造反。皇帝朱允炆在任命長興侯耿炳文為徵虜大將軍,率大軍五十萬討伐燕王的同時,江陰侯吳高奉旨從遼東出兵,對北平的門戶永平發動攻擊。朱棣在擊敗耿炳文之後揮師回援永平,一戰下來遼東明軍敗退山海關。

壬辰,吳高等聞上至,倉卒盡棄輜重走山海。上遣輕騎追之,斬首數千級,俘降亦數千人,盡散遣之。—《明太宗實錄卷四上》

靖難戰爭

對於吳高,朱棣有一個評價:“怯不能戰”。但是《太宗實錄》虛虛實實,朱棣的話並不可全信。從實際表現來看,燕王對於這位江陰侯還是非常忌憚的,特意施展反間計,讓建文朝廷把吳高調離了遼東。上文說過吳高之父吳良是齊王朱榑的岳父,而齊王也是建文帝本次削藩的受害人之一。吳高被削爵發配廣西,到底是因為朱棣的反間計,還是朝廷本來就打算對付他,筆者以為各有一半的可能性。

先是上語左右曰:遼東雖隔山海,而數擾永平,當思所以靖之。吳高雖怯,而行事差密。楊文粗而無謀。去吳高,則楊文不足慮矣。然非用智不能去之。遂遣人齎書諭二人。與文書則盛毀辱之,與吳高書則盛稱譽之。而故易其函,若誤置者。於是二人皆以聞於朝。朝廷果疑吳高,削其爵徒廣西。獨命楊文守遼東。由是兵無紀律,人懷疑貳,不敢數出矣。—《明太宗實錄卷五》

楊文是洪武末年深受朱元璋信任的將領,但他在靖難戰爭中雖然大節不虧,但是軍事上的表現實在是不堪入目。建文四年朱棣率大軍千里南下奔襲南京,楊文率軍出遼東南下濟南準備勤王。這本是一個合圍燕軍的大好機會,可惜遼東明軍卻在塘沽一帶不戰而潰。就衝這一點,楊文帶兵的能力就不合格。倘若讓吳高一直坐鎮遼東,歷史會不會有不同?誰也不知道。

朱棣篡位

永樂時代:

朱棣在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十三日攻破金川門,皇帝朱允炆殉國。四天後燕王登基,隨即派人從廣西將吳高召回。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吳高在七月初的時候奉命祭祀開平忠武王常遇春。

當時朱棣的實際控制區域只有北平和南京兩地,全國其他地區是否願意歸順,這位新天子心裡沒底。在這種情況下,朱棣沒有把直屬的靖難軍隊派出去接管全國軍權,承擔這項重任的是洪武朝勳貴。七月底,江陰侯吳高奉旨前往河南、陝西“整肅兵備,撫安軍民”。等“軍民寧謐”之後,吳高鎮守大同,節制山西行都司諸衛。

從《實錄》的記載來看,永樂初年吳高深得朱棣信任。當時宋晟鎮守甘肅,何福鎮守寧夏,吳高鎮守大同,組成了永樂初年西北防線上的三駕馬車。《明史》中對於吳高為何會失去永樂皇帝的信任,給出瞭如下的理由:

八年,帝北征班師,高稱疾不朝,被劾,廢為庶人,奪券。—《明史卷一百三十·列傳第十八》

朱棣親征漠北

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朱棣第一次親征漠北。為此吳高選練山西及晉王府護衛步騎一萬五千人隨徵。筆者以為《明史》的記錄有誤,所謂“高稱疾不朝”這件事,應該發生在永樂十二年(公元1414年)。當年七月底,朱棣結束第二次親征漠北迴到北京。而吳高在閏九月被從大同緊急召回,隨即在十月被廢為庶人。

但是這位勞苦功高的江陰侯僅僅因為如此一件小事就被一擼到底麼?筆者以為沒有那麼簡單。同樣根據《明史》的記載,朱棣駕崩後,皇太子朱高熾繼位。這位以“仁孝寬厚”著稱的明仁宗,竟然在看到吳高的名字後控制不住情緒,要將其發配海南。甚至在聽說吳高已經去世的情況下,仁宗不依不饒,還是堅持不放過吳家家人。

洪熙元年,帝見高名,曰:“高往年多行無禮,其謫戍海南。” 高已死,徙其家,會赦得釋。—《明史卷一百三十·列傳第十八》

永樂十一年正月,漢王朱高煦護送仁孝皇后徐氏的梓宮,從南京前往北京安葬。事後漢王在北京待了一年,直到永樂十二年年初才返回南京。在此期間,漢王和江陰侯之間是否有所勾連?這恐怕才是永樂皇帝緊急處置,洪熙皇帝繼位後也不待見吳高的真正原因吧。

明仁宗劇照

結語:首封江陰侯吳良,明初和常遇春並肩的“上柱國”,一生既忠心耿耿又小心謹慎。如果李善長案發生之時吳良還活著,會不會受到牽連?筆者以為不會,參考同樣沒有受到波及的長興侯耿炳文,二人有一個共性,就是明朝開國前經歷單純。耿炳文鎮守長興,吳良鎮守江陰,和其他淮西勳貴聯絡極少。因此既然耿炳文可以活,那吳良也可以活。

至於吳高,這位寄託了朱元璋厚望的勳二代,實際上也並沒有丟他父親的臉。洪武末年的多次軍事行動,吳高的總體表現尚佳。靖難戰爭時鎮守遼東,也深得朱棣的忌憚,靠著反間計才讓他下臺。到了永樂時代,江陰侯鎮守大同十二年,為抵禦胡虜做出了傑出貢獻。可惜最終吳高晚節不保,江陰侯家族也就此一蹶不振。明英宗繼位後,吳高之子吳升曾請求嗣侯,遭朝廷拒絕後,吳家再也沒能翻身,惜哉。

21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莽山驚現闖王墓碑,流傳百年尋寶口訣,能否揭開李自成藏寶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