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代,關於荊州的爭奪無疑佔據了勢力制衡,甚至此消彼長的主線。
這主線為何能成主線,除了天下正中的地理優勢之外,還有勢力考量在內。
三國興衰關乎勝利的節點,必有荊州歸屬誰之手!
當荊州歸屬曹操的時候,曹魏勢力達到了鼎盛,如非赤壁之戰時大意,那有三國制衡出現。
當荊州歸屬劉備的時候,蜀漢勢力達到了鼎盛,如非關羽大意失荊州,那有諸葛亮被累死。
唯一拿下荊州,而毫無作為的,只有致力於守土,卻少有開拓的東吳。
(天下之中的荊州)
東吳能拿下荊州,關鍵節點有兩個!其一是劉備攻略益州時,拿回荊南三郡,其二是關羽攻略曹魏時,偷襲獲得剩餘三郡。
可這屬於劉備的荊州,駐守的人可是三國第一猛男關羽,
第二次兵敗身死,那叫至死方休,第一次為何關羽會輕易放棄?這可不符合二爺的性格!
答案在哪?真正明白單刀赴會就懂了。
(關二爺脾氣可不好)
看這個問題之前,要先弄明白前因後果,這前因從借荊州開始!對東吳而言,借荊州給劉備,無疑是困難時期的非常選擇。
那個時候周瑜已經病死,吳軍也就失去了主心骨,也打掉了東吳繼續擴張的野心!
新人魯肅上位後,面對的局勢無疑很艱鉅。
孫吳勢力防線拉得太長太長了!
即要東防徐州曹軍,又要西防襄陽曹軍,還有中間突出部雖威脅不大,卻也不能掉以輕心。
這東中西間隔,看今日地圖,足有658公里之遠。
在交通條件不便的古代,這長度無疑是用兵的噩夢,長江天險是東吳的天然防線,也是交通運輸命脈,佔據長江確實能緩解問題,但這條戰線依舊太長了。
(周瑜去世讓孫吳失去了擴張野心)
如果全部都要防禦,難免左支右絀,一點被突破,很有可能出大問題。面對這樣的局面,抓住機會的劉備親自來求取荊州!
這無疑給了孫權,一個送順水人情的機會,由此才有了劉備借荊州這個典故的出現。
這被借出的部分,是孫權防禦力有所逮的部分,也是他顧不過來的部分。
這部分,包括南郡和武陵郡一部分!
至於能防禦的,佔據戰略要地的江夏郡、長沙郡北部,孫權可是寸土未讓。
這寸土未讓,就給了孫權奪回荊州,帶去了基石,原因也很簡單,地理位置而已。
江夏郡大致就是今日的湖北武漢和咸寧,長沙郡北部則是今日岳陽。這三個位置,都是長江節點之地,佔據了這裡,對孫吳水軍意味著兩重便利。
第一:他們可以順流向西,攻取荊州,甚至通達巴蜀。
第二:他們可以轉入洞庭湖,然後沿湘江南下,直取長沙、桂陽、零陵。
本就佔據水軍優勢的東吳,拿下了這樣的戰略要地,真要翻臉攻擊劉備,無疑如虎添翼。
(孫權地理很好)
這就是孫權借荊州,給劉備集團埋下的翻臉伏筆。
這些地方,我受制於壓力借給你了,但戰略主動權,我一定要握好!
面對這狀況,劉備能說啥,答案是隻能認,認完之後還要感恩涕淋,說自己大舅子:厚道人啊。
因為他非常需要南郡,這個地方關乎《隆中對》的下一步發展。只有掌握了南郡,他才有向西進攻益州的可能。
隨後劉備將戰略重心轉移,留在北面防備曹操的軍隊由關羽帶領,率領少量精銳繼續坐鎮,至於他自己,則帶領大軍坐鎮西面,隨時準備西進益州。
這樣的局面下,劉備集團,對於荊州剩餘地方的控制力可想而知,很有限。
這有限的控制力,就是孫權刻意為之的結果,也是孫權樂見其成的事。
因為孫權從未放棄過對荊州全境的訴求。
兵力缺失,實力不濟,成了這陽謀能成的關鍵,而劉備即便知曉是陽謀,也不得不從。
從這謀劃而言,孫權無愧精於算計的雄主。
(孫權)
隨後不久,劉備獲得了益州暗線張松法正的支援,受邀去了益州。劉備開啟了益州攻略的步伐,至於荊州,則成了關羽和諸葛亮、張飛的舞臺。
跟劉備一起走的,還有無數精兵良將。
那個時候關羽手下的力量,因為諸葛亮張飛的存在,還可以勉力維持!
劉備深知,自己的大舅子不是易於之輩,謹慎的他,放諸葛亮張飛輔佐關羽,就是這擔憂的體現。
他認為自己可以依靠龐統,還有多年戰爭的經驗,一舉拿下益州。
誰曾想,益州攻略並不順利。
龐統的戰死,讓劉備失去了謀主,無奈的劉備只能召諸葛亮、張飛率軍支援,這也促成了關羽獨鎮荊州的局面出現。
失去諸葛亮、張飛扶持,原本就力量不足的關羽,失去了幫手,對於荊州東三郡的控制更趨失控,哪裡儼然已呈權利真空狀態。
(劉備攻成都)
在劉備勢力動作不斷的時候,孫權手腳有點閒,但眼神卻在泛紅。這紅眼病,在劉備攻略成都(公元214年),徹底佔據益州之後,變成了行動。
眼紅的孫權,決定先來文的,弄談判。
由此才有了三國演義中諸葛瑾去成都討要荊州的橋段出現。
那個時候劉備給的回覆讓孫權氣憤無比:取了涼州,就歸還荊州。
隨後一通忽悠,加黯然落淚(演藝情節),就打發諸葛瑾走了。
這回復,讓孫權火冒三丈,深覺自己妹夫野心太大,不講信用。
尋思良久之後,孫權覺得來文的估計不行,就決定預謀動武。
這動武的舉動就是,令呂蒙帶兵攻擊長沙、桂陽、零陵,孫權自己則和魯肅分別帶兵進軍陸口和巴丘,直接將關羽堵在了南郡。
(志得意滿的劉備)
這樣的局勢下,關羽無奈了,地方佔據戰略優勢,隨時可以掐死自己!那個時候的南郡兩面受敵,關羽主力動彈不得,長沙、桂陽、零陵受到突襲,眼見就要失陷。
咋辦?
關羽沒有坐以待斃,而是煽動孫權後方的反對派吳碭、袁龍造反。
這造反確實煽動成功了,但卻被魯肅和呂岱很快鎮壓。
關羽的謀劃雖然失敗,卻給孫權提了個醒,來武的有點麻煩,還是先談判吧。
由此,才有了後續著名的典故“單刀赴會”出現。而這單刀赴會真相如何?
看懂前因,大多數人就該懂了,這不過是一場荊州爭奪而已!
至於兩人如何談的,還真是單刀赴會,不止關羽是單刀赴會,魯肅也是單刀赴會。
談判過程中,孫權要求荊州全境都是他的,魯肅也將這要求,轉述成了談判要求。
關羽一看,這貌似談不成,於是反駁說,拿下荊州,自己這方也有很多貢獻,哪能如此劃分,雙方爭執不下,最後不歡而散。
(兩人談判)
不歡而散後,關羽明智地選擇了棄守荊南,堅守南郡保護水路暢通。這無疑是兵力不足的關羽,當時的最佳選擇。
堅守南郡,保障水路暢通,就意味著自己大哥能來援助自己,只要大哥來了,事情就有反轉機會。
事情也如關羽所料。
公元215年7月,劉備援軍來了,五萬精銳,順江而下直抵南郡。
多了五萬大軍在背後,關羽立馬改了戰略部署,意圖帶兵突破孫權對南郡的包圍,收回荊州三郡。
如果一切沒有反轉,荊州歸屬之戰將提前爆發。可恰在這個時候,遠征漢中的曹操,擊敗了善於跳大神不善於打仗的張魯。
得隴望蜀能成典故,就是因為這段故事中,曹操錯過了機會。
但那是後話,知曉訊息的劉備可不懂這典故,心急火燎的他,深怕益州後方不穩,只能選擇和孫權談合。這場差點撕破臉提前爆發的戰爭,最後在劉備主動談合後結束。
佔據優勢的孫權,面對拼命的劉備,還有善戰的關羽,也沒有獅子大開口,而是選擇以湘水為界平分了原本屬於劉備的荊州地盤。
借了南郡,收回了三郡,孫權無疑是佔了便宜!
可這佔了的便宜,也讓曾經互相信任的盟友,開始貌合神離起來。
兩年後,魯肅去世,呂蒙主軍,致力於孫劉聯盟的老實人去了,留下一個致力於打仗的人,這聯盟最後瓦解也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