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后妃干政貫徹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歷史,后妃政治的產生、發展及其特點是與封建專制王朝的歷史發展程序及其特點相一致的。

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大特點是政治制度的穩定性,封建專制制度的長期延續和發展使得后妃干政在歷朝歷代得以存在和發展,后妃干政具有一些共同特點和內容。

同時,受到種種特定社會和歷史因素的影響,不同朝代的后妃干政具有不同的風貌。

后妃干政是封建專制制度不可避免的矛盾現象和固有弊端,封建制度一方面限制女性參與朝政,把廣大女性排除在權力體制之外。

另一方面,封建制度本身卻又有很多不合理的弊端,使得女性以不平等的身份與地位被動或主動地參與到朝政中去。

明清后妃並非置身於中樞權力之外,而是在不同時期不同程度地參與了朝政,並對政治產生影響,這就不得不去認真研究其存在和發展狀況。

歷朝歷代皇帝都有眾多后妃,明清兩朝同樣如此,能干預朝政的大多隻有皇后、太后、貴妃、妃等這些高品級的后妃,其餘品級較低的嬪妃尚無能力或機會干預朝政。

據史料可考的明朝干政的后妃有 12 位,清朝干政的后妃有 5 位,這些后妃都間接或直接地參與了朝政。

明朝干政后妃數量較多,但沒有出現一位臨朝稱制的女主。

清朝干政后妃數量比明朝大為下降,但出現了兩位臨朝稱制的女主,尤其是慈禧太后臨朝稱制時間在中國歷史上最長。

間接地干預朝政的后妃

間接地干預朝政,即后妃利用自身的一些有利條件,透過向皇帝進言來對朝政大事進行評點,由此對政治中樞的決策產生影響,這些影響或大或小,或積極或消極。

后妃對皇帝的進言被採納與否最終要看皇帝的意志,后妃對皇帝有益的進諫,有利於促進政治清明,雖在一定程度上干預了朝政,但多為皇帝或史家衷心稱讚,彪炳史冊。

在明朝前期,如明太祖孝慈高皇后馬氏,經常規諫明太祖,穩定了洪武政局。

明太祖性格嚴厲,“帝前殿決事,或震怒,後伺帝還宮,輒隨事微諫。”

馬皇后“時時請帝赦小過以全器使,帝為後挽回刑殺者屢矣”,馬皇后挽救的將領和大臣有郭景祥、李文忠、宋濂等人。

馬皇后還關心民生以及太學生家人的生活。

明成祖徐皇后在成祖奪取皇位後,勸諫成祖要與民休養生息,還勸諫成祖不應該區別對待大臣,並勸諫成祖親力施行仁政,成祖都予採納。

明仁宗張皇后在仁宣兩朝對朝政多有參預,在英宗時也有一些參預。

張皇后在明仁宗、明宣宗和明英宗三位皇帝的皇位繼承中都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果斷處理了皇位繼承危機。

張皇后在明仁宗時,“中外政事莫不周知。”

明宣宗在位時,軍國大政都要稟告張皇太后裁決。

明英宗年幼,張太皇太后雖然拒絕了大臣請她垂簾聽政的建議和要求,但仍間接地掌控著朝政,在正統初年穩定了正統政局。

宦官王振驕橫不法,趁機插手朝政大權,張太皇太后嚴令王振不得干政,並差點誅殺了王振。

明宣宗孫貴妃覬覦皇后之位,“妃有寵”,憑藉宣宗的寵愛,先是得到了皇后才

有的金寶,又迫使胡皇后被廢,自己當上了皇后。

明英宗被瓦剌俘虜後,孫太后千方百計地阻止郕王朱祁鈺繼位,對明朝抗擊瓦剌的鬥爭產生了消極影響。

景帝病重之際,孫太后又支援石亨等人幫助英宗復辟,致使英宗復位後清算舊仇,于謙等有功大臣被殺,景泰新政廢黜殆盡。

成化初年,憲宗生母周太后在徽號和合葬問題上有自己的特殊打算,在後妃禮儀上對英宗錢皇后百般刁難。

周太后先是想要自己獨尊徽號,在大學士李賢、彭時力爭下方才兩宮並尊。錢皇后死後,她又再三違背英宗的遺願,不欲錢皇后與英宗合葬,致使群臣哭諫文華門,周太后才被迫妥協。

明憲宗萬貴妃“專寵而妒,後宮有娠者皆治使墮”,她不僅讒言廢后,還瘋狂迫害后妃和皇嗣,致使憲宗長期無子,嚴重危害了國本。

萬貴妃還交結朝臣,縱容外戚宦官。

明武宗死後,因武宗無子,張太后決定以與武宗血緣關係最近的興獻王世子朱厚熜入繼大統,並與楊廷和合力剷除欲陰謀作亂的武宗佞臣江彬,確保朱厚熜順利入京即位。

明世宗由藩王入繼大統,在世宗即位前後,世宗生母興獻王妃蔣氏對朝廷議定的種種禮儀安排感到憤怒不滿。

經過蔣氏和世宗與朝臣、張太后的幾番激烈爭議,蔣氏以興獻後身份由大明門進入皇宮,蔣氏尊號加“本生母”又去“本生母”後最終為皇太后。

萬曆初年,李太后教導年幼的明神宗,委任張居正改革大權,對教導萬曆皇帝和挽救明朝危機起到了關鍵作用。

明神宗鄭貴妃極受神宗寵愛,為使己子福王朱常洵能夠繼承皇位,在萬曆朝長達二十多年的國本之爭中發揮了消極作用,萬曆政局惡化。

明熹宗張皇后在熹宗病危之際,堅決與客魏作鬥爭,力勸熹宗傳位於五弟信王朱由檢,有力地挫敗了客魏陰謀,使信王得以順利入京繼位。

明思宗周皇后在崇禎年間對政事多有建議,但不為崇禎帝採納,未得施行。

清朝初年,孝莊太后不僅輔佐了清太宗,還在順治帝和康熙帝的繼位過程中都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康熙帝的繼位更是其個人意志的結果。

孝莊太后雖未垂簾聽政,但仍間接地掌控著朝廷大事,“太后不預政,朝廷有黜陟,上多告而後行。”

孝莊太后為了鞏固滿蒙聯姻和維護家族利益,先後為順治帝立了五位蒙古族后妃,然而都遭到了性情剛烈的順治帝的不滿和抵制。

順治帝臨終前想要傳位於兄弟,也在孝莊太后的干涉下未果。

政治革新的順治帝和康熙帝欲推行漢化政策,都與頑固保守的孝莊太后發生了激烈的政治分歧。

順治帝親政後一直未能抗爭過母親,康熙帝則用巧妙的政治策略和鬥爭方式迫使祖母不再幹涉朝政。

清末的咸豐帝十分無能,政治上無主見,也不關心政事,而為咸豐帝生育唯一皇子的懿貴妃卻十分關心國事,對形勢很為擔憂。

“那拉氏在後宮地位已絕對鞏固,並經常向咸豐帝進言,經常參與朝中大事議論。”

英法聯軍攻陷大沽口後,咸豐帝只是與后妃一起哭泣,只有懿貴妃站出來請求召見聰明果決的恭親王奕訢應對。

清軍在京津的抵抗戰爭中潰敗後,咸豐帝決定北逃熱河,懿貴妃又堅決反對皇帝逃跑。

清德宗珍妃極為光緒帝寵愛,她支援光緒帝變法維新,但她又肆意賣官鬻爵,後得罪慈禧太后被懲處。

清朝末年,腐朽的清朝統治隨時土崩瓦解,在朝廷實權派大臣袁世凱的威逼利誘下,隆裕太后被迫簽發了清帝退位詔書,促使清帝退位,清朝滅亡。

直接地干預朝政的后妃

直接地干預朝政,即后妃直接掌握國柄,統治國家,垂簾聽政或臨朝稱制是皇太后干政的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式,歷史上臨朝稱制的后妃多是皇太后。

“許多時候,太后對朝廷重大事務的影響是可以達到一言九鼎的程度的。”

當皇帝年幼、昏庸或多病時,不能處理繁重朝政,太后作為皇帝母親,就有絕對的權威代替皇帝處理國家政務,成為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以皇帝名義發號施令,皇帝往往淪為傀儡。

臨朝稱制甚至被制度化、合法化,成為一種常見的政治怪象。

慈禧太后在晚清先後三次垂簾聽政,她從咸豐十一年(1861 年)發動政變奪取最高統治權直到光緒三十四年(1908 年)病死,執掌政權長達 48 年,是晚清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

咸豐帝臨終前安排贊襄政務王大臣肅順等八大臣輔佐年幼的皇太子載淳,卻把與自己血緣親情都最為親近且聰明能幹的兄弟恭親王奕訢排除在顧命八大臣之外,這一權力體制安排為日後奕訢與慈禧太后聯合起來剷除八大臣勢力埋下了伏筆。

咸豐十一年(1861 年) 七月十七日,咸豐帝病死在熱河行宮。

肅順等八大臣專擅朝政,他們咄咄逼人的態勢令慈禧太后又怕又恨,她不甘受制於人,坐以待斃。慈禧太后想到了恭親王奕訢,立刻派親信太監求助於奕訢。

奕訢對肅順集團專權亦非常不滿,也渴求得到中樞權力。

“王請奔赴,兩太后召見,諭以贊襄政務王大臣載垣、端華、肅順等擅政狀。”

十一日,兩宮太后召肅順等八大臣商議御史董元醇所奏請垂簾聽政並簡親王輔政事宜,八大臣援引祖制以本朝無太后垂簾聽政家法抗論力爭,嚴辭拒絕。

次日,八大臣拒絕辦公,慈禧太后被迫妥協,發下肅順等人擬定的批駁董元醇奏摺。

“圍繞是贊襄政務還是垂簾聽政,雙方初次交鋒,肅順等人輕易取勝,在以後的鬥爭中他們更是麻痺輕敵,步步失算。”

九月三十日,奕訢與慈禧太后合謀在京發動政變,剷除了八大臣勢力。

肅順等人死後,兩宮太后掌握了最高統治權。

十一月初一,“上奉兩太后御養心殿,垂簾聽政”,恭親王奕訢輔佐朝政。

同治初年,慈禧太后和奕訢的權力鬥爭日趨激烈,她不斷培植自己的政治勢力,多次打擊削弱奕訢的勢力,統治地位日益鞏固。

兩宮太后在垂簾聽政之初即釋出諭旨,表示等皇帝長大學成後就立刻歸政,但是慈禧太后卻一再拖延同治帝大婚親政時間。

同治帝大婚親政後,不熱心政治的慈安太后立刻歸政,不再幹涉朝政。

而慈禧太后雖然不得已還政,但仍貪戀權力,不時地問同治帝要奏摺看,朝中遍佈慈禧太后的親信勢力,同治帝處理朝政受到諸多掣肘,沒有實際大權,慈禧太后仍掌握著朝政大權。

同治帝病死後,慈禧太后為繼續把持朝政大權,不顧祖制和反對地選擇了年僅四歲的醇親王長子載湉繼承皇位,載湉是為光緒帝,慈禧太后再度垂簾聽政。

光緒七年(1881 年)三月,慈安太后突然病死,“孝貞皇后既崩,太后獨當國。”

隨著光緒帝逐漸長大成人,慈禧太后不得不考慮皇帝親政的事。

為了繼續把持大權,慈禧太后也一再拖延光緒帝親政時間。

慈禧太后在光緒帝大婚後雖然歸政,但親政有名無實,光緒帝始終無權,慈禧太后牢牢地控制著朝政大權,“上事太后謹,朝廷大政,必請命乃行。”

光緒二十四年(1898 年)八月,光緒帝的變法措施觸犯了慈禧太后的政治利益,慈禧太后再次發動政變,囚禁光緒帝,搜捕維新派人士,第三次垂簾聽政。

明清干政后妃的分佈地域和出身

明清兩朝後妃干政的事例都不少,但又顯示出不同的風貌特徵。如果比較兩個朝代的干政后妃的分佈地域和出身,情況則有明顯的不同。

明朝干政后妃主要出自京師及其附近的安徽、河南、山東、河北、江蘇等幾個省。

明前期干政后妃的分佈地域以南京、安徽、河南、山東為主,如明太祖馬皇后為宿州(今安徽宿州)人、明成祖徐皇后為濠州(今安徽鳳陽)人、明仁宗張皇后為永城(今河南永城)人、明宣宗孫皇后為鄒平(今山東鄒平)人。

明中期以後干政后妃的分佈地域則以北京為主,同時還有京師附近河南、山東、河北、江蘇等省,如明英宗周貴妃為昌平(今北京昌平)人。

明憲宗萬貴妃為諸城(今山東諸城)人、明孝宗張皇后為興濟(今河北滄縣)人、明穆宗李貴妃為漷縣(今北京通州)人、興獻王妃蔣氏和明神宗鄭貴妃均是大興(今北京大興)人。

明熹宗張皇后為祥符(今河南開封)人、明思宗周皇后為蘇州(今江蘇蘇州)人。

明太祖即位後定都南京,南京在洪武和建文時期一直是明朝京師和政治中心。但考慮到北部邊防的軍事形勢,明太祖一直有遷都北方的念頭,只是因年老未來得及實現。

明成祖在位後期正式遷都北京,從此北京成為新的京師,但為了控制東南財賦重地仍仿古制兩京並重,南京降為陪都,定都北京“上以紹皇考太祖高皇帝之先志,下以開子孫萬世之弘規。且於巡狩駐守,實有便焉。”

永樂以後,直隸於北京的地區稱為北直隸,大致包括今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大部和河南、山東省小部。

直隸於南京的地區稱為南直隸,大致包括今江蘇、安徽兩省。明前期為了鞏固統治,皇室和淮西勳戚功臣集團廣泛聯姻,后妃多從功臣高官中指定,此外又在京師附近選後妃。

“今按明代選秀女之制,亦非通行天下,大概多在京師附近之處。

初兩京並重,故妃後尚有南人”,如明太祖孫貴妃為陳州(今河南淮陽)人、明成祖王貴妃為蘇州(今江蘇蘇州)人、明宣宗胡皇后為濟寧(今山東濟寧)人、明憲宗王皇后和明武宗夏皇后均是上元(今江蘇南京)人。

明中期以後選後妃多在京師附近進行,地近京師容易採選,也有利於減少選秀女對民間的騷擾,如景帝汪皇后和明憲宗吳皇后均是順天(今北京)人、明世宗杜康妃為大興(今北京大興)人、明穆宗陳皇后為通州(今北京通州)人。

清朝干政后妃的分佈地域與明朝完全不同,清朝干政后妃的分佈地域以滿洲八旗和蒙古八旗為主。其中孝莊太后出自蒙古科爾沁部、慈安太后出自滿洲鑲黃旗、慈禧太后和隆裕太后均出自滿洲鑲藍旗、珍妃出自滿洲鑲紅旗。

清朝統治者把統治區內的所有人民都編制到八旗中,八旗是清朝創制的有少數民族特色的軍政合一的社會組織,其中滿洲八旗地位最高,蒙古八旗次之,漢軍八旗地位最低。

清朝還實行特有的選八旗秀女制度,“凡閱選秀女,以三年為率。屆期戶部移文八旗都統,飭各佐領取具族長保結。

參佐領詳復,申都統造冊諮送戶部,請旨閱選。有故後期及未及歲者,俟下次補閱”。明清干政后妃的地域分佈和出身有著明顯差異,這與兩朝的政治制度變化有關。

明清都是封建專制大一統王朝,但政權的民族性質不同。明朝是漢人朱元璋建立的漢族政權,大多數漢族人平等參政,選拔后妃也以漢人為主。

而清朝是滿人努爾哈赤建立的滿族政權,少數滿族人統治大多數漢族人,選拔后妃以滿族人為主。

明朝為了減少選後妃對民間的騷擾,選拔后妃以京師及其附近幾個省為主。清朝為了佔盡全國美麗女子,也為了保持滿族統治地位,選拔后妃以滿洲八旗為主。

明清兩朝建立前期,為了鞏固統治,選拔后妃都以政治目的為主,干政后妃大多出身高貴。而中期以後,政治穩定,政治聯姻不再被需要,但兩朝選拔后妃的標準和方式不同,因此干政后妃出身存在差別。

46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解讀魏、晉兩朝開國後厚待亡國皇帝的原因,是什麼給了他們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