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年號是古代皇帝紀年用的名號,由漢武帝劉徹首先創立。

傳說漢武帝出去狩獵時,捉到一隻獨角獸,群臣認為是吉祥的神物,應該用來記年,以示紀念。於是創立年號為“元狩”,稱該年為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並追認元狩之前的年號為建元、元光和元朔。

漢武帝劉徹

年號的故事

年號的創立既為了紀年時間的方便,也為了彰顯帝國之統一、君主之權威、普天之盛德。

年號是皇帝統治天下的合法性標誌,是為“奉正朔”,也被認為是藩屬國臣服的標誌。如朝鮮、琉球等藩屬國,便使用中國皇帝的年號。而一些割據政權起義後往往首先便是自立年號,說明要和中央分庭抗禮了,也是反叛的標誌。

但歷代皇帝們常常因各種原因而改元,一個皇帝一生用好幾個年號,反而不方便記憶。如漢武帝劉徹就有11個年號,唐高宗李治有14個年號。直到明清之際,一帝一生只用一個年號。但有兩個例外:一是明英宗先用正統,復辟後用天順;二是清太宗皇太極,之前是天聰,後來是崇德,但其實天聰並不算是年號,更不是諡號或廟號,只算做一個稱號吧,畢竟那時還沒有稱皇帝,而是大汗。

前面說了,年號關乎“正朔”,是皇帝統馭天下的御名,因此命名應該格外慎重,既要包含美好的寓意或特殊的含義,也不能和前代皇帝用過的年號重名。像宋太祖趙匡胤就曾用年號“乾德”,與五代十國時期前蜀後主王衍的“乾德”年號重了,鬧出了笑話,對於皇帝來說是很不吉利的,就像吃了顆老鼠屎一樣噁心。

清朝皇帝的年號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專制王朝,從公元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算起,到1912年溥儀遜位為止,經歷12位皇帝,總計296年,使用過13個年號。時間最長的年號是“康熙”,長達61年,最短的是“宣統”,僅僅3年。

清朝年號或由皇帝親裁、或由翰林學士擬好幾個再由皇帝圈定,均仔細斟酌,不能和前代年號重名,也要飽含意義,最好是深入淺出、讓天下百姓都能明白年號的含義,並朗朗上口,便於傳播。

1.天命——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於公元1616年在赫圖阿拉城建立後金,自稱“天命汗”,有“受命於天”的意思,也宣示著從此以後後金要和明朝分庭抗禮了,開創了清朝的基業。

2.天聰——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於1627年開始使用,一個“聰”字概括了皇太極才具聰睿的特點。但“天聰”和“天命”其實不能算作年號,更不是諡號和廟號,只能是一種稱號吧,畢竟那時還是後金,統治者稱自己為大汗而不是皇帝,還是塞外少數民族的割據政權,還沒有進軍中原、一統華夏的雄心壯志。

3.崇德——也是皇太極使用的年號,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後金為清,建立清朝,同時改元“崇德”,有“崇尚德化”的含義,也代表了此時愛新覺羅家族已經不滿足於與明朝分庭抗禮、兩國並立的局面,已經有逐鹿中原的想法了。

4.順治——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於1644年開始使用,此時大清剛剛定鼎北京,天下未定,有“順民意、求大治”的含義,當然也可以理解成“順利治理”比較通俗的意思。此年號有撫慰的用意,以便招撫南方明朝的抵抗力量。

5.康熙——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於1662年開始使用,共計61年,是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年號,有“萬民康寧,天下熙盛”的意思。此時天下初定,朝廷應採用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寬鬆政策,以求長治久安,年號也有宣示皇帝任內施政方向的作用。

6.雍正——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於1723年開始使用,胤禛即位前被封為雍親王,有“雍親王得位正”的意思,以闢謠民間說其得位不正的風聲。但這個表述太過露骨,反而有種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意思,讓人不免懷疑,感興趣的話可以日後再說此事。

雍正帝

7.乾隆——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於1736年開始使用,共計60年,是歷史上使用時間第二長的年號,僅次於康熙,有“天道昌隆”的意思,也可理解為“乾運興隆”。在父祖兩代的苦心經營下,大清已步入盛世,蒸蒸日上,乾隆應該是歷史上最幸運的皇帝了。而在乾隆60年禪位給嘉慶帝后,雖然在全國已經改元“嘉慶”了,但乾隆帝仍繼續把持著清朝軍政大權,北京紫禁城內仍保留“乾隆”年號,直到乾隆駕崩、嘉慶親政為止。因此“乾隆”是中國皇宮內使用時間最長的年號。

乾隆帝

8.嘉慶——清仁宗愛新覺羅永琰於1796年開始使用,永琰即位前被封為嘉親王,可以簡單理解成“嘉親王登基,普天同慶”的意思。乾隆60年,為了不超過祖父康熙帝的在位時間,以示尊重恭孝,乾隆帝決定內禪皇位給十五子永琰,並將其改名為“顒琰”,並親定年號為“嘉慶”,因此嘉慶是清朝唯一由前任皇帝在位時親自指定給繼任皇帝的年號,包含老皇帝對新皇帝的“嘉許”“嘉勉”之意,而“慶”字則應該是老皇帝對自己選擇到一位優秀的繼承人的自我慶賀吧。

9.道光——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於1821年開始使用,有“光大道統”的意思,也可理解成“大道光輝”,清宣宗在位30年,總體上比較平庸,而“道光”的年號在清朝諸帝年號的含義中也較為空泛,與他的一生事蹟恰好契合。

10.咸豐——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詝於1851年開始使用,取“普天豐足”的意思,普天之下,大家都能豐衣足食,“鹹”有“普遍”的意思。道光年間爆發了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人打破了國門,朝廷割地賠款,財政匱乏,已呈衰落之勢。文宗即位,以求富足為首要,取年號“咸豐”也是對未來的一種期待吧。

11.同治——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于1862年開始使用。咸豐帝駕崩後,兩宮太后慈安、慈禧,聯合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逮捕了顧命八大臣,殺了肅順,將原擬的“祺祥”年號廢除,改為“同治”,隱含著兩宮太后與眾大臣共理朝政之意。太后垂簾聽政,但並不專斷,要平衡好各方政治勢力,與親貴大臣共同治國。

12.光緒——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於1875年開始使用,“光”是“光大”的意思,“緒”字有“統緒”的意思,所以年號中使用“緒”字表示是外藩迎立,於載湉的身份比較貼切合適。同治帝被親媽精神折磨,嚇死之後無子,為便於自己繼續掌握朝政,慈禧將自己妹妹家的孩子載湉立為皇帝,此乃兄終弟及,有“光大統緒”的含義在裡面。

13.宣統——清朝最後一位皇帝愛新覺羅溥儀於1909年開始使用,有兩種含義:一是“宣告一統”,此時大清王朝已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各地革命黨人風起雲湧,反清浪潮席捲華夏大地,用年號“宣統”表現了滿清權貴依然在強調愛新覺羅家族統治的合法性,還要萬年繼續下去;二是“宣告統緒”,德宗載湉死後也無子,迎立醇親王載灃也就是德宗弟弟的兒子溥儀為帝,慈禧懿旨中明白宣告,溥儀入繼為穆宗之子,兼祧德宗。根據慈禧的意思,這是明明白白宣告統緒,防止輔政的醇親王模仿明世宗大禮議的故事,以皇帝“本生父”的身份,在宗法上引起爭議。

年號的終結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在革命黨的起義和袁世凱的逼迫中,隆裕太后於宣統三年(公元1912年2月12日)頒佈《宣統帝退位詔書》,宣統皇帝正式退位,大清王朝滅亡,也宣示著綿延兩千餘年的封建專制王朝壽終正寢了。

而“宣統”的年號也在全中國範圍內被廢除。但根據《清室優待條件》,溥儀仍保留“大清皇帝”的尊號,還可以居住在紫禁城,並在紫禁城內繼續保留“宣統”的年號,但這已經無所謂了,在歷史大勢面前只是保留了一點虛弱的自尊心而已,直至1924年11月5日馮玉祥廢除《清室優待條件》,將清朝皇室驅逐出紫禁城為止。

雖然之後袁世凱倒行逆施妄圖恢復皇帝制度,使用過“洪憲”的年號,而溥儀在偽滿洲國也使用過“大同”“康德”的年號,但均不被正史所承認,還是認為“宣統”是中國歷史上皇帝使用過的最後一個年號。

10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德國駐波蘭總督漢斯·弗蘭克,如何用貪婪和殘暴來滿足自己的慾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