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戰役,德國稱之為西方戰役。德國入侵法國的戰役,一方面贏得了對於法國的軍事勝利,一方面引發了英國的事實性參戰。
這場戰役從 1940 年 5 月 10 日爆發,德國只用了六週時間,就擊敗了盟軍,征服了法國、比利時、盧森堡與荷蘭。
義大利也趁火打劫,在 1940 年 6 月 10 日翻越阿爾卑斯山入侵法國。
6 月 22 日,德法簽署第二次貢比涅停戰協定,正式停火,法國敗降。
法國可謂完成了一個世界歷史上的“壯舉”——法國這麼一個歐陸第二強的國家,在六週時間內就敗降於德國的閃擊戰之下。
接下來,我們就來具體介紹一下法國戰役。
(一)、“黃色方案”的制定
一開始,德國入侵法國的計劃實際上是一戰期間“施裡芬計劃”的一個再版。
也就是,從北方低地地區迅速攻佔法國北部,佔領巴黎,以此逼迫法國投降。在造成法國投降的既定事實的基礎上,對英國實行長期的海上封鎖與軍事轟炸,從而逼迫英國投降,並預設法國、波蘭敗亡,以此來確立德國的歐洲陸權。
但當時,對於這樣一個“再版施裡芬計劃”,曼斯坦因中將和古德里安則認為:應該出其不意,讓裝甲兵穿插阿登山區,從盟軍的南部穿插過去,圍殲英法聯軍。
曼斯坦因(圖源網路)
但是當時德軍的總參謀長哈德爾元帥則拒絕冒險,所以當時的“曼斯坦因計劃”就並沒有呈到希特勒面前。
然而接下來發生的一件事,卻讓“曼斯坦因計劃”最終登上歷史舞臺。
1940 年 1 月 10 日,攜帶“再版施裡芬計劃”的德軍要員赫爾穆·賴因貝格爾的座機迫降於比利時,這就使盟軍知道了德軍的計劃。
而德國這邊,“再版施裡芬計劃”的暴露已成既定事實,希特勒就認為:繼續實行“再版施裡芬計劃”顯然達不到出其不意的效果了,於是決定採用“曼斯坦因計劃”。
即利用德軍的裝甲集團兵,大膽穿插阿登山區,而在北部低地地區部署佯動部隊來迷惑盟軍。
我們可以來看一下地圖。
“阿登奇襲”作戰示意圖(圖源網路)
“曼斯坦因計劃”就是要穿插上圖中等高線比較高的地方(即黃色區域)——阿登山區。具體軍事行動路線即上圖中最下方的紅線所經地區。透過穿插阿登山區,繞到英法聯軍的背部,到達敦刻爾克,實現包圍。
由於山區都是叢林,那個時候也沒有發達的路網,特別不利於裝甲軍行動,所以盟軍就認為德軍不大可能從阿登山區穿過。
沒想到的是,德軍正是從阿登山區穿過,如此一來,德軍的重灌甲集團軍就繞過了盟軍的阻力,在背後將盟軍分割包圍,盟軍一時陣腳大亂。
穿插阿登山區的計劃確定之後,5 月 9 日攻滅法國的方案就確定了,稱為“黃色方案”。
(二)、軍事力量的部署
1940 年 5 月,德軍動員了 300 萬人,組織了 157 個師,其中 135 個師用於進攻,動用了 2439輛坦克、7378 門火炮用於穿插阿登山區的行動。
德軍穿越阿登山區(圖源網路)
德軍專門組建了統一的裝甲兵團,全部實現機械化。
雖然當時德軍的步兵未實現機械化、摩托化,但是他把摩托化步兵、機械化裝甲兵單獨拉出來,組成全面機械化的裝甲兵團,用於穿越阿登山區,進行圍殲戰。
至於走路和騎腳踏車的步兵則作為佯動部隊部署在北部的低地地區。
南部德軍裝甲集團軍的每輛坦克上都裝有無線電通訊裝置,組成倒 V 字的方陣,方便於進行協調,同時還以呼叫空軍支援,自行炮兵、工兵、步兵、裝甲兵完美協同。
所以,負責穿插阿登山區的這支像“左勾拳”一樣的武裝力量的穿插速度非常快,火力特別迅猛。
而此時的法軍呢,卻把自己的坦克和步兵大量部署在低地國家,無法發揮其裝甲兵的力量。
(三)、戰役經過
1940 年 5 月 9 日晚,“黃色方案”開始實行。
5 月 14 日,德軍首先對鹿特丹進行戰略轟炸,荷蘭國王就迅速投降。正是因為這樣一個丟臉的行為,導致他在荷蘭國民面前失了威信,於是,在二戰之後,荷蘭國王就迅速遜位了。
德軍轟炸鹿特丹(圖源網路)
荷蘭投降之後,北部集團軍假裝自己是主攻,繼續對法軍及比利時展開佯攻。
而實際上的主攻部隊,是中部集團軍群負責穿插阿登山區的“克萊斯特裝甲兵團”。
5 月 11 日起,超過 41000 臺車輛秘密穿插阿登山區。
事實上,這麼多的車輛穿過阿登山區不可能沒有人察覺,當時法軍偵察機已經發現了相關情況,但是總參謀部魏剛、甘末林等人認為阿登山區絕對不可能是主攻方向,所以對於阿登山區法軍全程未空襲之……
5 月 14 日開始,德軍用不到一週的時間穿過了阿登山區,來到了法國北部的平原。
古德里安命第 1 裝甲師和第 2 裝甲師一路向西奇襲,很快推進至英吉利海峽、多弗海峽、加來海峽。
這時,盟軍的後方被切斷,盟軍的心理防線瞬間崩潰。
迅速的勝利不僅給盟軍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希特勒本人也感到十分驚訝與擔心。
他沒想到自己的進攻這麼迅速:不到一週時間就成功穿插阿登山區,隨後以每天五六十公里
的速度快速進攻,這讓他有些擔心,於是他就希望前線的裝甲兵不要運動太快。
但是前線的指揮官無視希特勒的命令繼續向西方進軍。
上校埃爾溫·隆美爾,當時任第 7 裝甲師的師長,在交戰 24 小時後便突破了法軍防線,他拒絕讓部隊休息,選擇日夜兼程不斷進軍,迅速前進的隆美爾甚至一度與上司赫爾曼·霍特上將失去聯絡,違背命令繼續進軍,一直在法軍後方進行穿插,圍殲法軍,不給法軍建立新防線的時間。
也正因如此,德國此次的軍事行動才會如此“成功”。
隆美爾(圖源網路)
此時的法國,前方五六十萬的步兵步兵陷入重重包圍,法國決策層陷入絕望。
5 月 15 日,法國總理雷諾致電丘吉爾稱“我們已經輸掉了這場戰爭。”
5 月 16 日丘吉爾親自飛往巴黎,甘末林則表示:“我們已經沒有任何預備隊了”,所以法國決定投降。
期間,雖然夏爾·戴高樂指揮法軍第 4 裝甲師發起反攻,但也於事無補。
5 月 20 日,德國第 2 裝甲師的偵察部隊已經可以看到索姆河口和英吉利海峽了。
德軍建立起巨大的包圍圈,將盟軍的第 1 集團軍包括比利時軍,英國遠征軍,法國第 1、7、9 軍團都困在其中。
在對盟軍加以圍困期間,戈林命令戰略轟炸機對盟軍進行無差別轟炸,史稱“斯圖卡的最美妙時刻”。
5 月 24 日德軍發起加萊圍殲戰。
英軍在阿拉斯發起反擊,對德軍造成很大傷亡,希特勒就命令德軍裝甲兵停止追擊,將海岸地區的 30 多萬敦刻爾克盟軍的殲滅行動交給空軍,但是空軍沒有完成。
盟軍發起了發電機行動,也就是著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
《敦刻爾克》劇照(圖源網路)
《至暗時刻》劇照(圖源網路)
從 5 月 31 日到 6 月 4 日,五天時間,“發電機行動”撤出了盟軍士兵總計 338226 人,其中有 21.5萬名英軍士兵。
6 月 10 日,法國政府逃往波爾多,宣佈巴黎為不設防城市。
6 月 14 日,巴黎淪陷。
6 月 16 日,雷諾辭去法國總理之位,元帥菲利普·貝當繼任。貝當隨即要求停戰求和。
(圖源網路)
1940 年 6 月 21 日,希特勒親自訪問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德簽訂停戰協議的貢比涅森林。
把 1918 年用於簽署停戰協議的火車車廂從博物館中移出,放置在 1918 年談判時的準確位置上,作為德法兩國的談判地點,開始兩國停火談判。
談判時,希特勒則坐在當年費迪南·福煦元帥面對戰敗的德國代表時所坐的位置,停火協議於 6月 25 日 00:35 起生效。
停戰協議簽署完畢後,他將這節火車車廂炸掉了,代表著透過對法戰爭完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威廉德國敗降的歷史救贖。
也就是說他想表達的是,終於把這份恥辱洗刷掉了。
法國被分為北部德國佔領區和南部的“自由區”(Zone Libre),兩區域名義上由貝當領導的法國政權管轄,即“維希法國”。
戴高樂在倫敦組建流亡政府,稱為“自由法國”,他說“我們絕不放下武器,直到我們美麗的旗幟
飄揚在斯特拉斯堡大教堂上。”
(四)、法國戰敗的原因
對於法國的戰敗,著名的年鑑學派歷史學家:馬克·布洛赫曾寫過一本書叫作《奇怪的戰敗》。
(圖源網路)
他認為,法國的戰敗,是對法國體制及其武裝力量效能的“一紙裁決”。
他說,法國做事慢慢吞吞,不夠精進,不夠銳氣,“儘管德國已經大軍壓境,巴黎還是歌舞昇平,達官要人還是優遊終日。無線電臺廣播的是巴黎名餐館的菜譜、淫猥的歌聲。龐納和賴伐爾之流關心的只是自己股票的漲落。軍火生產無人過問,戰爭動員無聲無息。”和德國人那種精益的、高效的、講求速度的觀念沒法比。
達拉弟政府這個時候還在簽署關於“供作戰部隊用”的紙牌免稅的法令,透過給軍隊購買一萬個足球的決議。
除此之外,在軍事力量方面,法軍所持有的完全是一個 19 世紀末的陣地戰、塹壕戰、步兵戰為代表的消極防禦理念。
而德軍已經具有一種機械化、布坦協同、空地一體的閃擊戰理念。
如此看來,當時法國的迅速敗亡似乎不無道理。
而法國戰役的潰敗,使法國迅速敗降,世界反法西斯鬥爭陷入低谷。義大利對英法兩國宣戰,法西斯軸心國家建立,希特勒稱霸歐洲的野心進一步釋放,歐洲深陷二戰泥潭。
法國戰敗後,丘吉爾即刻乞兵美國。1940 年 9 月,美英達成《基地-驅逐艦交換協定》,用基地領地、黃金白銀來購買美國的驅逐艦,美國得以享受戰爭紅利。
德國國內掀起了空前的個人崇拜和瘋狂浪潮,國民戰爭狂熱急劇上漲,進一步加劇了瘋子希特勒“絕不收手”的戰爭慾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