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艦隊是全球海軍歷史上的一個著名的事件。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北美大陸上已經立國130多年的米利堅合眾國經過百年的發展和積澱,已經成為一個工業實力強大的國家;後來認為早在1893年前後,該國的工業產值已經首次超過英國而躍居世界第一。當時雖然沒有GDP的演算法,但是研究認為該國的實際GDP最晚在1896到1898年期間也已經超過了英國躍居世界第一。但是在二十世紀初期,全球的實力和繁榮中心仍然在歐洲,具體就是在倫敦到巴黎一直到柏林的這條線上。北美實力的崛起,當時認識到的人並不多。大部分歐洲百姓甚至戰略家門,對北美的印象,基本還停留在殖民早期遍地都是美洲野牛和印第安人的時代。因此對北美仍然普遍看做“鄉下”。這種印象自然是讓已經全面崛起的米國上層非常的不滿。
米利堅是一個有野心的新興帝國。對偏居北美一隅是相當不滿意的。雖然很早就透過門羅主義暗示整個北美和南美都是他家的勢力範圍。但是當時全球的重心在歐洲,而全球的主要事物仍然發生在亞非歐組成的舊大陸上。新興的米利堅崛起太晚,全球的主要殖民地早就被歐洲列強基本瓜分完畢了。雖然透過美西戰爭從老牌殖民國家搶到了一些殖民地,但是數量太少,自然滿足不了胃口。於是米利堅直接對歐洲傳統列強提出了“門戶開放”的照會,那意思是你們的殖民利益,我也有資格分一杯羹。但實際上歐洲列強的反應寥寥。那意思是,你一個美洲放牛娃有什麼資格讓我們平白多分一份給你?在一個靠實力說話的時代,海軍是當時唯一能在全球和主要強國的家門口展示國力的辦法。於是當時的西奧多·羅斯福總T下令,其海軍由16艘戰列艦為主,
因為大白艦隊遠航時,其海軍噸位綜合實力仍然是世界第二。大白艦隊的航行首先受到了當時世界海軍霸主英國海軍的嫉妒。大白艦隊的出現,並沒有阻止當時英德之間空前激烈的造艦競賽。最終幾年後就爆發了日德蘭大海戰。直到1920年代,經過華盛頓海軍條約,米利堅海軍才首次取得了和英國海軍相等的地位。但這是透過參加一戰並且站在協約國一邊,損失十幾萬人才獲得的好處,並非大白艦隊的一次環遊就會有這個結果。實際上大白艦隊最大的“戰略收穫”,是引發了當時野心勃勃的四島舊海軍的警覺。大白艦隊的16艘戰列艦,是舊4島海軍拼了老命也裝備不起的。因此讓四島海軍早早地明白:正面堆艦,是永遠贏不了的;只有偷襲才是快速決勝的唯一辦法。其實珍珠港事件,是醞釀了30多年才動手的。由此可見,在海軍實力真正成為世界第一前,過早追求虛名是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