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十年戰爭後期階段,法國與瑞典聯軍多次擊敗哈布斯堡家族的軍隊,在軍事較量中取得優勢,併成功迫使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斐迪南三世讓步。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選擇在《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上簽字,退出了這場驚心動魄的歐陸爭霸賽。
作為和約的受益方,法國成功從政治上分裂了神聖羅馬帝國,甚至趁機佔領其部分領土,由此獲得了通向德意志的戰略通道,為法國擴大其影響力,以及干涉德意志內部事務提供了有力的基礎。
作為哈布斯堡家族的頂樑柱——西班牙,其整體國力被戰爭拖垮,軍事實力及其影響力也被大大削弱。儘管西班牙被戰爭折磨得疲憊不堪,導致其內憂外患的尷尬局面出現,但是西班牙的哈布斯堡家族卻不死心,仍想著藉機翻盤,重新奪回歐陸的霸主地位,因此拒絕在和約上簽字。結果是西班牙與法國之間的戰爭還在持續進行。
儘管法國志得意滿,利用戰爭擴大了自己的實力,但是常年征戰也使得國庫空虛,而繁重的戰爭稅最終導致了長達五年之久的“投石黨運動”。為了逆轉不利局勢,西班牙抓住這一外部機遇進行干涉,大力支援法國貴族的第二次“投石黨運動”,試圖從內部瓦解法國。為了改善國際環境,天主教封建國家西班牙還率先承認英國的新教資產階級共和國。由於英王查理一世被處死,導致英法關係緊張,所以西班牙想借機獲得英國的支援,共同反對法國。
在國際大氣候的加持下,戰爭的優勢天平開始倒向西班牙。西班牙於1952年收復被法國佔領的加泰羅尼亞,並開始向法國邊境進軍。西班牙軍隊還越過了哈布斯堡王朝的西歐領地以及義大利,對法國形成了三面夾擊的態勢,一度佔領法國東北部的部分領土。
為了保住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勝利果實,以及防止哈布斯堡王朝再度稱霸歐洲,法國首席大臣馬紮然在平息投石黨運動的同時,還前往英國開展“聯英反西”的外交活動。雖然克倫威爾對法國力挺英國王黨分子的做法感到不滿,但是奪取西班牙的美洲殖民地對英國的誘惑貌似更大。在此背景下,英國趁機與法國討價還價,迫使法國作出了一系列讓步,比如承認英國的共和制度,恢復兩國間的貿易自由等等。1657年,英法結成臨時軍事同盟,至此,法國的“聯英反西”的外交政策取得成功。為了保障東部邊境的安全,法國還與部分德意志諸侯國結成防禦性的“萊茵同盟”,阻擋了來自西屬尼德蘭以及奧地利方面的軍事威脅。
法國的外交努力使西班牙陷入了國際孤立的窘境,在經歷了1658年6月敦刻爾克戰役的慘敗後,西班牙人的戰鬥意志被徹底擊垮,終於無力再戰,被迫於1659年11月簽訂了《比利牛斯和約》。
《比利牛斯和約》極大改變了歐陸的力量對比,終結了西班牙對《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挑戰,放棄其對阿爾薩斯的領土要求。和約也鞏固了法國三十年戰爭的勝利果實,除此之外,法國還獲得了部分領土,尤其是獲得西班牙割讓的邊界領土,確定了比利牛斯山山脈為兩國的邊界,這刺激了法國對“天然疆界”,以及稱霸歐陸的追求。馬紮然還趁機以放棄加泰羅尼亞,退還西班牙部分義大利、南尼德蘭的領土,以及赦免孔代親王為條件,迫使西班牙國王將公主嫁給法王路易十四,這意味著法國的波旁王室正式契入西班牙的哈布斯堡家族,為日後插手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以及試圖吞併西班牙埋下了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