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於和偉、張桐、侯京健、馬少驊、朱剛日堯、張晚意、曹磊、夏德俊等人主演的《覺醒年代》,有點欲罷不能之勢。
民國雖然政治黑暗,民不聊生,但文化卻很燦爛,在那個教育落後的年代,卻誕生了一大批極具影響力的學術大師,中西文化滲透融合,新舊文化激烈碰撞,說是百家爭鳴,也不為過。
《覺醒年代》的時間線正是1915年到1921年,講述了蔡元培、陳獨秀、李大釗、魯迅等文學革命鬥士如何影響中國青年的故事。
在看這部電視劇的過程中,小七又學到了不少的歷史知識。
《覺醒年代》劇中,有一位行嚴先生。
原來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章士釗,他的養女是著名外交家章含之,外孫女是陳凱歌的前妻、知名媒體人及作家洪晃。
洪晃(左)與朱一龍(右)
因為《覺醒年代》,小七第一次知道有一本《甲寅》雜誌,而創辦人正是章士釗(曾用筆名秋桐)。
1914年5月10日,流亡日本東京的章士釗創辦了《甲寅》雜誌,這是一份議論時政的報紙,以反對封建專制和反對復辟帝制為宗旨,主要思想為“反對專制,提倡共和,反對袁世凱,反對暴力激進手段”,章士釗自任主編,陳獨秀協助編輯,出版四期後因故停刊半年,次年5月在上海恢復出版,1915年10月10日,第十期出版後,因其中討袁的言論被禁。
雖然《甲寅》出版的期數不多,但影響力卻是非常大的,除了章士釗本人撰稿之外,其他投稿的作者有陳獨秀、吳稚暉、張繼、張東蓀、楊昌濟、李大釗、高一涵、胡適、易白沙、李寅恭、劉叔雅……,都是民國文化圈的代表人物。
1915年9月15日,陳獨秀創辦了《青年雜誌》(後改名《新青年》),此時,他仍然是《甲寅》的編輯,《青年雜誌》也延續了《甲寅》的編輯模式,又向《甲寅》的作者邀稿,而一個月之後,《甲寅》被禁,讀者更是視《新青年》為《甲寅》的延續與替代。
有趣的是,1921年,章士釗去了歐洲考察,回來之後思想有了巨大變化,堅決反對新文化運動,反對白話文,輿論大譁,罵聲一片。
1925年7月,章士釗任北洋政府司法部長兼教育總長,宣稱要“整頓學風”,同時,《甲寅》復刊,主張“尊孔讀經,提倡文言文,反對白話文”,宣揚封建復古主義,成為整頓學風的言論陣地,引起教育界進步人士及青年學生的強烈反對,章士釗態度強硬,撤換了一批反對他的大學校長,讓限制學生思想與自由的楊蔭榆擔任北京女子師範大學的校長,並支援楊蔭榆開除劉和珍、許廣平、浦振聲等6人,一時之間,惡名遠播。
都說歷史人物有兩面性,楊蔭榆是一名留過學的新式知識分子,也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位女大學校長,然而,她專制不公正,是一個非常不合格的校長,但抗日戰爭中,她卻數次抗議日本燒殺搶掠的暴行,保護同胞,被日本人視為眼中釘,最終命喪日寇之手。
章士釗也不例外,儘管他反對新文化運動,但當李大釗被捕時,又四處奔走營救。
《覺醒年代》這部劇中,高一涵是李大釗的好友,看番位,也是一個臺詞不多的配角。
劇中,陳獨秀非常欣賞李大釗,與高一涵並沒有過多交談。
現實中的高一涵,是民國著名的政治學家與政論家,1911年留學日本,在日本就因《甲寅》而與陳獨秀相識,之後陳獨秀先回國創辦《青年雜誌》,高一涵仍在日本留學,但他受邀成為《青年雜誌》的撰稿人。
我們看《青年雜誌》第一卷的目錄,陳獨秀沒有刊登他所欣賞的李大釗的文章,而每一期都刊登了高一涵的文章。
第一期,刊登了高一涵寫的《共和國家與青年之自覺》第一部分。
第二期,刊登了高一涵寫的《共和國家與青年之自覺》第二部分及《近世國家觀念與古相異之概略》。
第三期,刊登了高一涵寫的《民約興邦本》及《共和國家與青年之自覺》第三部分。
第四期,刊登了高一涵寫的《國家非人生之歸宿論》及《讀梁任公革命相續之原理論》。
第五期,刊登了高一涵寫的《自治與自由》。
第六期,刊登了高一涵寫的《戴雪英國言論自由之權利論》。
大家看這些文章的篇名,就知道他的思想是非常先進的,《青年雜誌》發行後,國內外都為之震動,可以說,高一涵是民國新生代思想啟蒙者,在《青年雜誌》及新文化運動時期,他的影響力才是僅次於陳獨秀的啊。
據說,此前,李大釗並不認識高一涵,而是看了《青年雜誌》,知道高一涵在東京,才到處尋訪,而高一涵屬於書呆子的型別,只知道埋頭寫文章,李大釗輾轉找了半年多,才找到了高一涵,兩人一見如故,友誼自此開始。
這兩人的相見是不是挺有意思的?
那個年代,要找一個人,還真是困難啊,不像現在,網路、電話,找一個人,太容易啦。
拜羅裡個拜。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