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覺得嬴政真的贏了,他自詡始皇,意在千秋萬代,雖然秦二世不成器,使得秦朝早早滅亡,但是由秦朝開始的真正意義上的封建王朝卻真的延續了幾千年,一直到大清王朝被推翻,中國才徹底結束封建王朝的統治,“也算是完成了他的千秋夙願。”
封建制度為何在中國能夠紮根幾千年?究其原因,一是上層統治者將封建制度建設得太完善,而且周邊沒有強敵;二是中國統一居多,分散較少。即便是最黑暗的五代十國時期,也只維持了五十幾年,而且好多帝王胸無點墨,彼此間水平差不多,不存在競爭,所以基本都是蹦躂了幾年就全家到地府去報到了。
反觀西方,尤其是歐洲,羅馬之後幾乎從來就沒有統一過,一個個小的邦國,彼此競爭激烈。小到個人、企業,大到國家,只有在競爭中發展才是最快的,因為只要落後一點,可能就會被淘汰在歷史的長河中。
回溯一下中國農奴制到封建制度的確立,發現是世界最早的,細究原因我們可以看看春秋戰國史,整個國家幾乎年年月月都處在戰爭中,每一個諸侯國都想稱霸,這個時候的兵法也是最多的,連橫合眾等等兵法一直被後世兵家追捧。
我們透過《海洋帝國的崛起》來走進西方的一個時代。它講述了尼德蘭八十年戰爭,見證著荷蘭是如何從一個被欺負被壓迫的低地國家蛻變成世界第一個資本主義國家的。
在西方,信仰是一件大事,他們可以沒有文化但不能沒有信仰,所以宗教分歧一直是西方諸多國家地區鬥爭的重要原因。所以尼德蘭八十年戰爭相當於一場宗教戰爭,而荷蘭正是在這樣的戰爭競爭中獲得了進步和發展。
西方的國王可以一人管理幾個國家若干地區,而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宗教信仰。在西方國家裡,宗教佔有很高的地位,因為他們的受眾群體是百分百的。但同時又存在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就是每個人每個地方所信奉的宗教並不相同,如果當政者不能很好地引導或者一視同仁,必然就會引起群體矛盾。
但是西方國家的一大特色是一個國王可以同時管理幾個國家。這和他們的繼承製度有著密切的關聯。貴族之間的聯姻是一定要門當戶對的,同時嫁娶雙方都要提供相對等的土地管轄權作為婚禮的禮物。也就是一旦雙方結婚就有了對方所給予的土地管轄權,再如果一方不幸早早去世,根據繼承法,就可能全部接手對方的管轄權。而且他們聯姻通常喜歡去各個國家尋找和自己門當戶對的貴族。這種情況就使得一個貴族家族透過聯姻的方式獲得各個國家的部分土地管轄權。尼德蘭低地聯盟就是在勃墾地家族的不斷聯姻中逐漸形成的,然後繼續透過聯姻的方式將幾個國家變成了一個人的統治。
當私權佔了上風,公權就失去了生命力。西方國家由神職人員、貴族和第三等級三個代表組成本省的議會。本來這樣的方式有利於社會的穩定與和平,但是執行力無法實施。因為國王相信自己的權力完全來自上帝。
所以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和他的代理人阿爾瓦公爵無視國務委員會,也不再召集三級會議,將尼德蘭視為私有財產,而且強加稅收。這樣的行為自然會引起當地民眾的不滿。
最主要的是西方民眾對宗教的信仰使得他們渴望宗教自由,渴望信仰自由,渴望良心自由。但是腓力二世和阿瓦爾公爵剝奪了他們這些自由,更剝奪了他們的自決權,矛盾自然一發不可收拾,戰爭自然提上日程。
奧倫治親王威廉無疑對宗教自由情有獨鍾,所以他帶領低地國家掀起了為宗教自由的起義。但是宗教自由在西方是一件很難的事,因為宗教本身具有排他性,所以起義的過程也是反反覆覆,起起停停。實際上沒有民眾喜歡戰爭,所以當雙方試圖找溝通渠道時,往往戰爭就會被擱置一段時間,溝通不好再打。正因為這樣,尼德蘭內戰才延續了八十年的時間。
為了對抗比自己強大很多的力量,自身必須革新,逐步壯大自己的實力。奧倫治親王威廉率領的起義軍面對西班牙強大的軍事力量屢屢受挫。為了擺脫被動的地位,他們總結經驗,認識到他們的軍隊需要更加嚴格的紀律。
首先要撤回私掠許可證和宣戰權,其次他們必須逐步轉變為陸上和海上的正式武裝力量。因為他們可以說是一群散兵遊勇,是一些失去自決權的貴族和反對宗教不自由的民眾組合而成的隊伍,在戰鬥力上根本無法與正規的西班牙部隊抗衡。
在戰爭中他們逐漸完善了制度。首先是確定親王和和荷蘭、澤蘭諸城的合作,其次是明確了等級制度,權力掌握在親王和議會手中,武裝部隊必須向其宣誓效忠。並且他們開始支付士兵工資,讓軍隊受訓,讓士兵學會服從命令,學會如何建造防禦工事,軍備開始規範等等。就這樣一步一步地為後來的荷蘭共和國正規武裝部隊奠定了基礎。
要說荷蘭海洋帝國的崛起其實還真是多虧了奧倫治親王,是他在迫於形勢下提出艦隊共享制。他本想將鹿特丹這個港口建成一個政策中心和中央軍火庫,但是由於實際困難沒有成功。結果出現了五個海軍部,其中荷蘭就佔了三個。後來發現這樣的系統比中央的、全國性的系統執行得更好。
這證明了以荷蘭為基地的戰爭實際上帶來了進步和利益,而不是衰落和毀滅。也因此最終荷蘭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資本主義國家,隨著資本主義資金的大量積累,為荷蘭打造一流艦隊,稱霸海洋提供了充足的資金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