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講到,漢景帝接受了晁錯的削藩策略,然而受到了諸侯國的聲討,這應該是西漢初年中央集權和地方統治的一個尖銳的矛盾的體現。這時候 ,劉啟方寸大亂,他萬萬沒想到,自己下定的削藩決心竟會遭受如此的反擊。這時有官員向劉啟進言只要除掉了晁錯就能平息諸侯王們的怒火。而七國的叛亂也就可以兵不血刃地結束,這一席話讓劉啟的心情十分複雜。他知道晁錯對國家忠心不二,而且懷有同自己一樣的理想。
劉啟
但是突如其來的兵災和無比混亂的局勢卻讓劉啟失去了理智,在這個關乎國家存亡的時刻,自以為通徹王之術的他,做出了一個無情的決定。一·代忠臣晁錯,被腰斬在前往長樂宮的路上。晁錯可能不曾想到,他傾心輔助的帝王會用自己的死去妥協頻亂的諸侯王。一個悲情的英雄就此落幕,然而晁錯的死並沒有消除吳王的野心。 劉濞自立為東帝,徹底背叛了西漢王朝。七個諸侯國師組成的聯軍依舊浩浩蕩蕩向著長安進擊。雖然號稱是以清君側,誅晁錯的名義來進行。但是其實是地方的諸侯王對中央政府的權威挑戰。由漢高祖劉邦所一手建立的中央集權以乎就要被摧毀。此時的漢景帝更加痛心疾首,一方面為各個諸侯王所愚弄,而他更加追悔的是自己一念之差斬殺了晁錯。在懊惱之餘,一場大毀滅正逐漸逼近長安城。他的帝國正搖搖欲墜。此時此刻,誰能夠解救劉啟於危難之中呢?
晁錯
擋在吳楚七國聯軍面前的,是依然效忠於中央的諸侯國樑國。梁國位置險要,佔有著今天河南開封到山東泰安之間的廣袤領地。梁王劉武所在的睢陽,成為了國家命運的轉折點,對於叛軍而言只要睢陽城被攻克,那麼長安便唾手可得。
睢陽
劉武漢文帝的次子,他是景帝的親兄弟,擁護朝廷。睢陽告急,劉啟的心中充滿了憂慮。自己的弟弟劉武能不能承擔起阻擋叛軍的重任,梁國的軍民會不會支援他,這一切都是未知數。然而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裡,睢陽城巍然不動,梁國戰士捨生忘死,付出了數萬的傷亡,而國中的民眾卻沒沒有一人出城而降。作為一個諸侯國,梁國成為了敵軍不可逾越的一道屏障,梁國殊死的抵抗為漢景帝爭取了足夠的時間為了對抗七國的叛軍,他想起了父親文帝的遺言召見了關鍵時刻,可以力挽狂瀾的將軍周亞夫。從漢文帝的時候,就對諸侯王的勢力就有所警覺。在漢文帝死的時候對漢景帝說過,天下一旦有亂,周亞夫可用。
周亞夫
劉啟拜周亞夫為太尉,執掌中央的軍事大權。這位天才的軍事家發現素來強悍的吳楚軍隊被牽制在梁國一線,於是他放棄與叛軍正面作戰,使用騎兵斷其後路,奪取糧道的戰略。在城中軍民的拼死守護下,睢陽城堅如磐石,七國叛軍開始軍心渙散。七國叛軍開始軍心渙散,而他們遠在後萬的糧道已經被周亞夫的騎兵截斷。隨後因飢餓而被迫轉移的吳楚聯軍主力又遭到了周亞夫的伏襲。吳楚聯軍一戰潰敗,吳王劉濞僅率數千騎逃往東越,他發動的叛亂聲勢浩大足以顛覆一個強大的帝國,然而卻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裡叛被徹底平。
斷糧
以平叛七國之亂為契機,劉啟藉此廢除了六個發動叛亂的諸侯國。中央政權的轄地擴大了將近一倍,經過這次血與火的洗禮,困擾了西漢政權幾十年的內憂被基本解決,收回了海岸線控制權的劉啟就如昔日的秦始皇一樣,亨有了帝國海內完整的皇帝特權。然而這來之不易的勝利卻伴隨著數代漢家帝王的堅持和隱忍,更鐫刻著無數人的奉獻與犧牲,無論是被貶長沙,鬱鬱而終的賈誼(前幾期有講過),還是力主削藩,慘死街頭的晁錯,他們用悲劇的命運換得了一個時代的崛起。所以吳楚的七國之亂使得歷代的人們相信,治理東方的這麼一個地緣性的國家,治理這麼一個跨區域,這麼一種國家的時候,只有一種制度是有效的,那就是中央集權郡縣制,而分封制是絕對不可行的。
賈誼
在咸陽原上的楊家灣漢墓出土了成千上萬的兵馬陶俑,他們大多面帶微笑,不同於往日的莊嚴凝重,也許這正是平定了七國之亂的將士們凱旋時的身姿,也許這就是那個光榮的時代給予中國人的豁達和自信。
兵俑
在高祖劉邦的帝國藍圖上,文帝劉恆贏得了普天之下的民心,而景帝劉啟則粉碎了請諸侯的野心,完成了安內的使命。對於國富兵強的漢帝國,稻光養悔的時即將成為過去,一代雄主即將開闢偉業,最終完成集權帝國的統一。
下期帶來漢武帝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