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2800字,閱讀需9分鐘。
清朝皇帝有童年麼?
清朝275年,歷11帝。他們都不是十分荒淫的昏君,文學武事,也都能露兩手。這和他們從小受過嚴格的訓練分不開。
現以小皇帝同治的讀書生活為代表來講述一下清朝皇帝的童年。
黎明即起
看過《末代皇帝》電影的人,不會忘記這樣的鏡頭:每當宣統皇帝睡懶覺,總有位太監在床邊高聲朗讀祖訓:“黎明即起……”按照清朝祖傳家法,小皇帝(或皇子)五更就得起床讀書,即使臘月也不例外。
這時候,普通人家的孩子可能正是好夢方酣,而小皇帝卻由太監點著一盞白紗燈引路,穿過陰森寒冷的宮室來到書房讀書。
四位師傅
同治皇帝6歲開蒙,啟蒙師傅是李鴻藻。
一天,慈禧太后對翁同和說:“李鴻藻在軍機上很忙,皇帝的功課,照料不過來,全靠你多費心!”
翁答:“臣才識淺陋,蒙兩位皇太后格外識拔,深知責任重大惶恐不安,唯有盡心盡力,啟沃聖上,上報兩位皇太后的恩典。”
慈禧:“只要盡心盡力,沒有教不好的。
她說到這裡,喊了一聲“皇帝!”坐在御案前的小皇帝,把腰一挺,雙手往後一撐,從御禍上滑了下來行動極快,似要傾跌。
慈禧提高了嗓音問:“聽見我的話沒有?”侍立在御案旁的小皇帝答道:“聽見天的讀書生活開始了。
第一個授讀的是倭仁,教《尚書》。
只見小皇帝愁眉苦臉,就像在受罪。10歲不到的小孩,怎能懂懂三代以上的典談訓詁?
接著是徐桐教《大學》、《中庸》,先背熟書,次授生書。
再接下來,是滿文老師講授滿文。從6點不到,讀到9點,這叫做“膳前”功課。
小皇帝回宮傳膳,膳畢,再回懋功殿讀書。如遇到臣下引見,就提前離開書房接見完再回書房讀書。
第4位師傅翁同和授《帝鑑圖說》。
4位師傅都佈置了一定作業。這樣一直要忙到下午1點多才結束。
這叫做“膳後”功課。吃了午膳辛苦讀了一上午書,下午也不能躺在床上睡個午覺,還得練習騎射,這麼一天折騰下來,可真累人。
碎七寶器
小皇帝最喜歡讀《帝鑑圖說》。這是明朝張居正的手筆。
書裡輯錄了歷代賢主的嘉言懿行,每一段就是個故事,加上4個字的題目,再配上工筆的圖畫,可謂文圖並茂。
一天,翁師傅說:“臣今天進講《碎七寶器》這一段。”
小皇翻到他所講的那一頁,不看文字,光看圖畫:見一位狀貌魁梧的天子,拿著一把小玉斧,正在砸那“七寶器”,即指圖而問:“這是什麼玩意?”翁師傅不便馬上講“七寶器”是一把溺器(民間俗稱夜壺),說:“等臣講完,皇上就明白。”
原來故事說的是後蜀孟昶,中年以後,奢靡異常,以致亡國。
當他被俘入宋後,蜀中的寶貨,都運到東京開封,歸於大內。宋太祖發現孟所用的溺器卻以金、銀、珠、玉等七樣寶物裝飾,便拿來砸碎,說蜀主以七寶裝飾此物,當以何器貯食?所以如此,不亡何待?
小皇帝聽得挺有勁,一下全記牢。
課餘拾趣
小皇帝10歲了,慈禧太后認為他快成“大人”了,讀書應該加緊,面諭把皇帝的上書房,改為“整功課”。
整功課更為繁重,每天天不亮上書房,讀生書背熟書,寫字,默書。
最要命的是默寫《尚書》,往往半天想不起來,急得直冒汗,而師傅倭仁只瞪著兩眼看著,從不肯提一個字。
弄得小皇帝見書就怕,易於疲倦,有時累得連話也懶得說;胃口不開,吃太醫院開的藥。
只有喜慶節日、放年學(臘月廿七日)和生病,小皇帝才感到真正“解放”。
當然,平時課餘也有些樂趣。
小皇帝身體雖羸弱,但常抽空跟小太監一起練劈磚之類的玩意,手勁甚足,有一次,一掌打去,把小太監門牙打落了一枚。
在御花園裡跟小太監們舉銅鼓,舉到一半舉不上去,小皇帝要面子,不肯胡亂撒手,想好好兒放回原處,誰知銅鼓太沉,縮手不及,壓傷了右手食、中兩指。
馬上傳叫“蒙古大夫”來診治,敷了藥,裹了傷,痛楚頓減。
後來追查事故責任,平日陪皇帝“練功夫”的小太監,一共5人,每人打20板子。
君子不哭
皇帝讀書不用功,慈禧太后也煩惱。她說:“皇帝下了書房,問他功課,一問三不知,簡直矇混差事!
讀了10年書,4位師傅教授,就學成這樣子嗎?恨不得自己來教!”這些話簡直是指著師傅的鼻子罵飯桶。
為了皇帝讀書,4位師傅倒有2位哭了。一位是倭仁,一位是李鴻藻。
一天李鴻藻說:“溫故而知新。臣請皇上默誦《論語》·為政’篇。這是10年前在避暑山莊開蒙的一篇,當時琅琅上口,先皇曾嘉許。”
但是皇帝茫然不知,“子日子日—一”一個字都想不起來。
這一下,李鴻藻的傷心、失望和自愧,並作一股熱淚,流得滿臉都是。
皇帝見了,內心愧悔。他把《論語》移過來,想看看,一眼看到“君子不器”4個字。
他突來靈感問:“師傅,這句話怎麼講?”
李師傅擦一擦眼淚,定睛細看,只見皇帝一手掩在書上,把“器”字下面兩個口字遮住,成了“君子不哭”4個字;不由得破涕為笑,便說:“皇上聰明天縱,上慰兩宮,下慰萬姓,只在今天痛下決心!”
不怎麼樣
小皇帝讀書沒有積極性,一方面是教材太深太難,實在吞不下去,另一方面是得不到鼓勵。
皇帝頭一次開筆作短論,倭仁師傅出題為《任賢圖治》。
皇帝從《帝鑑圖說》後面的論贊裡,東摘一句,西抄一句,經過一小時拼湊,高興地交了卷。
倭仁一看,暗暗心喜,捧著稿本搖頭晃腦地念起來:“治天下之道,莫大於用人。
然人不同,有君子焉,有小人焉,必辨別其賢否,而後能擇賢而用之,則天下可治矣。”
短文雖只8句,起承轉合,章法井然;虛字眼也用得恰當。
可是倭仁不肯誇獎一句“學生”,只點點頭,板著臉說:“但願皇上記住君子、小人之辨;親賢遠佞,那就是天下之福了。”
小皇帝聽了這句話,就像被潑了一盆冷水。
還有一次,翁師傅出題論《禹疏儀狄》,意即以酒亡國。
皇帝想到東漢靈帝,不過一個多時辰就寫好一篇500字的論文。
翁師傅一看便覺驚奇:因為文章一開頭就不平凡,“夫旨酒者天之美祿”,欲眨先揚,看完全篇,果然文藝暢順,便密密地加了圈,又寫了評語。
這下皇帝臉上添了光彩,視膳時,挺胸抬頭,顧盼自如,不像平常畏縮。
慈安太后最瞭解他的心事,閒閒地問:“今天上了什麼生書啊!”
皇帝:“今天不上生書,做論、做詩。”
慈安:“喔,對了今兒初三。文章做得怎樣?一定是滿篇槓子。”
皇帝:“槓子倒沒有,略有幾個圈!”
慈安笑道:“那可難得!不過我可有點兒不大相信,拿你文章給我看。”
慈安一看喜歡:“還真難為他!翁師傅很誇了幾句,快拿給你娘看!”
慈禧太后看了,心裡高興,但不願過份獎許,淡淡地說:“長進是有點長進了,不過也不怎麼樣。”
“不怎麼樣”四字考語,頓使小皇帝下子洩了氣。
慈禧太后一直看不起兒子。
在她跟前,皇帝不是受一頓數落,就是聽一頓教訓,令人不敢親近。
小皇帝反而對慈安太后很親熱,有說有笑。
滿皇族入主中國,很重視對接班人的嚴格訓練。這一點,對我們還是有啟迪的。
當然,小皇帝讀的書及對小皇帝教授的方法,都是不可取的。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