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與中國山水相連的朝鮮半島,歷史軌跡紛繁複雜,征戰與分治是朝鮮半島的歷史主題。不過,從公元668年進入統一新羅時代開始,經高麗王朝至朝鮮王朝結束,期間的1000多年是半島難得的統一歷史,也塑造了朝鮮民族始終如一的民族特性和向心力。可惜的是,自從71年前朝鮮戰爭爆發,戰火就再一次讓朝鮮半島遭受到血與火的煎熬,致使南北分立。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朝鮮戰爭始於三八線,止於三八線。

朝鮮半島位於亞歐大陸東北部,東、南、西三面環海,處在中、日、俄三大地緣板塊的交界處,地理位置特殊。

人為割裂半島的北緯38度線

朝鮮半島位於亞歐大陸東北部,東、南、西三面環海,如同從亞歐大陸伸向海洋的一個碩大“大拇指”,其北部緊接中國遼寧、吉林,並與俄羅斯接壤,南部直指日本四大本島中的九州島,最南端的釜山到日本內海入口處下關,航程僅228公里。處在中、日、俄三大地緣板塊的交界處,地理位置特殊,自古以來便是各方勢力爭奪的戰場。

北朝鮮與南韓國的疆域圖

在1945年2月4日至4月1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行將結束之際,美、英、蘇三國首腦在黑海北部的克里米亞半島舉行雅爾塔會議,以制定戰後世界新秩序和解決戰勝國利益分配問題,同時商定美國、蘇聯海空軍在朝鮮對日本作戰的範圍。

雅爾塔會議上的三巨頭:羅斯福(中)、斯大林(右)和丘吉爾(左),決定了二戰後的世界新秩序。

期間,在一次緊迫的作戰會議上,美蘇達成協議:參加對日戰爭的蘇聯軍隊將同朝鮮北緯38度線以北的日軍和在中國東北地區的關東軍作戰,而美軍則在進行登陸作戰的情況下,要同朝鮮38度線以南地區和日本本土的軍隊進行戰鬥。就這樣,北緯38度線與蘇、美對在朝鮮的日軍作戰範圍聯絡在一起了。

1945年8月6日,美國用B-29轟炸機運載“小男孩”原子彈核爆了廣島。

1945年8月6日,美國用B-29轟炸機運載“小男孩”原子彈核爆了廣島;隨後8月8日蘇聯匆匆宣佈對日作戰;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此時,蘇軍已在朝鮮東北部的羅津、清津登陸,而美軍還遠在日本沖繩,尚未踏上朝鮮半島。

太平洋戰爭示意圖

於是這一天,美國杜魯門總統將他批准的關於受降步驟的第1號檔案通知給斯大林等盟國首腦。檔案規定:駐北緯38度線以北的朝鮮、滿州(中國東北)、庫頁島、千島等地的日軍指揮官和陸軍、空軍、海軍、輔助部隊,都應向蘇聯遠東軍最高司令官投降;日本帝國政府大本營和駐日本本土及其周圍諸島以及駐北緯38度線以南的朝鮮、琉球群島等地的日軍的陸海空軍及輔助部隊,應向美利堅合眾國太平洋陸軍最高司令官投降。

美國在太平洋上血戰硫磺島、沖繩,損失巨大,迫切需要蘇聯出兵東北鉗制日本。

斯大林在翌日作了答覆,不僅只字未提38度線的問題,反而提出共同佔領日本北海道的要求,並重申包括大連在內的遼東半島屬於滿州的一部分,應由蘇軍佔領。結果,蘇聯共同佔領北海道的要求被美國否定,而美軍要求在大連登陸的計劃也遭蘇聯拒絕,但蘇、美分別佔領朝鮮半島的問題則無形中被斯大林默認了。

嚴格按照北緯38度線劃分的朝鮮半島,割裂了江河、山川,甚至是村莊。

到了1945年9月8日,美、蘇軍隊沿著北緯38度線從日本海至黃海劃了一道界線,將朝鮮半島南北隔開。38度線以南為美軍佔領,38度線以北為蘇軍佔領。其實北緯38度線只是地圖上的地理維度座標,是人類為度量方便而假設出來的輔助線。可就是這條並不真實顯現的界限卻人為地成了一條政治界限,割裂了江河、山川,甚至是村莊,一道鐵絲網簡單粗暴的將朝鮮半島劈為兩半。

出於政治目的、不按自然地形劃分的北緯38度線,阻斷了南北交通和人員往來,大量矛盾開始積聚

這條出於政治目的、不按自然地形劃分的界線,共截斷了75條小溪、12條河流,穿過118條鄉村小路,切斷了15條全天候公路。昔日同一個村莊的人們可以自由往來,如今卻像隔了千山萬水一樣,當時有人過河為了給孩子找點吃的,回去時卻被美國大兵擋住。美軍宣佈:“透過此地的人,立刻擊斃”,於是半島南北間的交通運輸、人員往來被迫中斷,大量的矛盾開始積聚。

1945年美蘇按照北緯38度線,分別在南北朝鮮扶持了李承晚和金日成,成立了大韓民國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隨著1945年底,美蘇英三國簽署關於對朝鮮半島進行託管和建立臨時朝鮮半島民主政府的《莫斯科協定》,美蘇分別在南北朝鮮扶持了李承晚和金日成。他們分別在1948年成立了大韓民國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當時朝鮮半島總人口約為3000萬人,三八線以南人口約2100萬,三八線以北為900萬人口,南北雙方各佔面積為朝鮮半島總面積的44%和56%。隨後美蘇相繼從朝鮮半島撤軍,不過美蘇雖然走了,但由於北緯38度線積攢的矛盾卻愈演愈烈,內戰已是不可避免。

圖為軍事實控的戰後新三八線,68年的軍事禁地反而使三八線附近成為動植物的天堂。

軍事實控的戰後新三八線

從1949年1月至1950年6月,朝韓在38度線附近共發生2000多起糾紛。武裝衝突愈演愈烈,最終1950年6月25日曆時3年的朝鮮戰爭全面爆發。不過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金日成僅是得到了“教皇”斯大林的的同意,並未事先告知中國詳細的作戰計劃和開戰日期,因此中國與美國一樣,直到戰爭開始才得悉。

北朝鮮單方面的“不宣而戰”打的南韓措手不及,三天後就佔領了南韓首都漢城(今首爾)。

北朝鮮單方面的“不宣而戰”打的南韓措手不及,三天後就佔領了南韓首都漢城(今首爾);7月20日佔領大田;7月24日佔領木浦;7月31日佔領晉州,北朝鮮已經從北面西面包圍了南韓軍隊退守的釜山。此時北朝鮮已經佔領了朝鮮半島90%的土地和92%的人口。但9月15日,美軍成功實施仁川登陸後,局勢大變,腹背受敵的北朝鮮軍隊全線潰退,9月28日漢城即被美軍奪回;10月19日平壤失守;10月24日北朝鮮僅剩下東北部和西南部新義州地區尚在控制之中。

北朝鮮危亡頃刻,中國最終決定入朝參戰,保家衛國。圖為1951年第五次戰役後,敵我正面戰爭態勢圖。

北朝鮮危亡頃刻,中國最終決定入朝參戰,保家衛國。10月19日誌願軍率先從輯安(今集安市)渡鴨綠江入朝,1950年10月25第一次戰役將“聯合國軍”打退到清川江;11月25日,第二次戰役收復平壤,並把聯軍趕回三八線附近,初步扭轉了朝鮮的戰局;12月31日第三次戰役將聯軍擊退至三七線;1951年1月25日第四次戰役主要為防禦反擊戰,最終仁川漢城再度易手,中朝軍隊回撤三八線以北;4月22日第五次戰役挫敗"聯合國軍"從側後登陸的企圖,將之阻於三八線附近,隨之朝鮮戰爭轉入戰略對峙,雙方開始停火談判。

1951年11月27日中朝美就軍事分界線及非軍事區問題達成協議,成為戰後三八線的基礎。

隨後儘管聯軍在8月18日-9月18日和9月29日-10月22日分別發動夏季攻勢和秋季攻勢,企圖獲得停戰談判的有利條件,但均被粉碎,最終在1951年11月27日,交戰雙方就軍事分界線及非軍事區問題達成協議:“以雙方現有實際接觸線為軍事分界線,雙方各自由此線後退兩公里以建立停戰期間的非軍事地區。之後1952年10月14日發動的歷時43天的上甘嶺戰役,使美軍已意識到朝鮮戰爭只有靠談判才能結束。

在1953年的金城戰役中,白虎團被團滅,"虎頭旗"被志願軍繳獲,現收藏在中國人民軍事博物館。

1953年7月27日中、朝、美三方在板門店簽署《朝鮮停戰協定》及《關於停戰協定的臨時補充協議》的停火協議(韓國李承晚堅決反對停戰,並積極擴軍再戰,結果7月8日被髮起金城戰役的中朝軍隊按在地上摩擦,被俘7.8萬人,被譽為“無敵猛虎”的首都師白虎團更是被團滅,"虎頭旗"也落入志願軍手中,現收藏在中國人民軍事博物館)。沒有參加簽約的韓國在美國的管束下,對停戰協議的逐條逐款老老實實執行至今。

1950-1953年朝鮮戰爭前後“三八線”的範圍示意圖。

對比朝鮮戰爭前後的“三八線”會發現,戰前的北緯38度線就是一條不按自然地形劃分的政治界線,而戰後的三八線準確說是DMZ(非軍事區),是以雙方佔據的險要山河地形劃分的軍事實際控制線。從面積上而言,韓國新佔領的土地(東線)明顯比丟失的土地(西線)要多,明顯賺了;但要從土地價值而言,北朝鮮佔領的西線土地均是漢江平原和黃海道沿海的膏腴之地,而丟失的東線則是群山起伏的太白山脈。

68年後的今天,三八線兩側仍然處於對峙中,南韓國樹起98米高的旗杆,北朝鮮隨即將己方旗杆建至160米。

68年後的今天,朝鮮半島因為“三八線”的存在,依然是分裂的兩個國家:北朝鮮與南韓國,南北統一的道路漫漫。2009年朝鮮更因韓國加入“防擴散安全倡議”而宣佈不再受停戰協定的約束,從嚴格意義上講,由於朝鮮戰爭是以停戰而結束,並非是以簽署和平條約而結束,這意味著朝韓兩國仍處於戰爭狀態。

10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隋朝兵家傑出弟子長孫晟,上馬威震四方,下馬籌謀劃策